基于三大视角 落实语用目标

2017-02-15 23:05杨陈妹
名师在线 2017年24期
关键词:语境课文文章

杨陈妹

(江苏省启东市东元小学,江苏启东 226235)

引 言

阅读教学的关键就是要达到“语用目标”的要求,它和文章的内容是紧密联系的,再关注“语用目标”时,一定要以发展学生语言能力为根本。对于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的培养,教师在同一节课上或者同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不应面面俱到,而应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着重训练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那么什么是“语用目标”,它是怎么来的呢?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大角度对小学生阅读的语用目标进行落实。

一、基于语境视角,找准语用目标的训练落点

文章的上下文所形成的语言系统就是我们所说的言辞语境。我们所进行的阅读是语言的阅读,而它往往处于一定的语境中。这也是为什么语文教师会在开始上课前,对课文进行分析的原因。具体来看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为对语言的词典、形式等意义进行分析;二为体会不同语境下词语的意义,即是对言外之意、文化之意的深入理解[1]。对不同语境下意义的理解,是人对文字的能动性的表现。

例如,在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里,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写:“太阳在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又高又远。”

这段话紧紧围绕花、鸟和虫的自由进行描写,大部分教师都会以“自由”为基础,让学生用“愿意……就……”等句子造句,来体会该段的逻辑关系,实现语言训练。而这种造句联系如果能和语境进行联系,就可以增添语用教学的成效。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根据下面的引导对语境进行分析:①请大家根据文章中的“大”“高”“远”“活”等词体会自由的丰富含义;②结合作者营造的语境,感受祖父对“我”浓浓的宠爱,让“我”感受到了无尽的“自由”,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情感基础,作者才能把文章写得如此活灵活现;③从《呼兰河传》中,我们能体会到作者的“不自由”感,更能烘托出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向往和怀念。

从以上教学片段足以看出,教学时要在对内容的理解中融入语用学习,才能促使学生实现深刻的理解,进而感悟作者的内心。

二、基于作者视角,理清语用目标的训练主线

和其他一般的文学作品不同,课文融入了编者的意图,正是他们才让这些文章具备了教学价值。我们教学生阅读,不光是让他们在思想上受到启发,也不光是感受文章的美,更重要的是要促使他们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对于这一目标,编者往往会用两种方式进行明确的引导或暗示,分别是:课文与原文的不同之处和课后练习题[2]。

例如,对于《剪枝的学问》一课的教学,有的教师重在教会学生剪枝中的哲理,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说一说学过这篇文章后的体会,并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名言和故事;有的教师则把重点放在剪枝上,希望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这方面的农林技术,同时还引入了其他诸如扦插、授粉的农林知识;还有的教师则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到王大伯的身上,让学生围绕他种桃的技术进行探讨。可以看出,这三个不同的教学重点分别对应了品德、劳动和人物事迹,已不再是单纯的语文课,因此无法进行良好的语言训练。

而这篇课文的课后练习4则提供了这样的引导:把文中带有“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这四个词的句子找出来,并用心体会,感受“我”的情感变化。对于这个练习,有什么深刻的意义?“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我”对王大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我”的情感变化与课文的结构有什么联系?能否启发学生掌握新的语言知识?通过挖掘练习题找出这些问题,就能清晰地定出语用目标,进而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方案,某教师设计如下:

(1)请先把这四个词语在文章中勾画出来,再根据这四个词讲一讲课文的故事。

(2)讨论:这四个词展现了“我”的情感变化,他们的顺序可以交换吗?为什么呢?

(3)看看这篇日记,试着给它添加一些表示情感变化的词。

从中可以看出,这个教学设计不仅实现了“理解”,还实现了“表达”,教师准确地抓住了语用目标,能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基于文体视角,组织语用目标的训练板块

诗歌、散文和童话在语言节奏和意象创造上类似,它们利用句子的长短、反复和迭沓形成文章的音乐美,同时一般不会直接表达情感,而是在意象中融入作者的深厚情感[3]。

例如,在《游园不值》这一首古诗中,诗人所写的“一枝红杏”难道就仅仅是描写红杏的吗?难道“一枝红杏”就能淡化作者“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失落感吗?这里面的深意就耐人寻味。再如,苏教版六下里有一篇季羡林先生的课文《夹竹桃》,其中夹竹桃就是作者创造的意象,体现了作者的生活情趣。而在童话故事里,作者往往会用一些夸张、荒诞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恰巧是吸引学生眼球和兴趣之处,让学生积极地打开童话世界的大门,从中探寻自己的影子。

对于说明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其结构体系、前后句的连接以及语言的准确性。不应只带领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掌握课文把对象特征描述清楚的方法,理解文章的顺序排列的原因。对于苏教版五下的课文《神奇的克隆》的教学,管建刚老师的课堂设计十分耐人寻味:

师:大家看,黑板上的句子东一句西一句,杂乱无章。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的文体属于说明文,书上的文章是已经写好了的。而对于说明文,在完成之前,往往会进行如下的几个步骤。首先,要把需要说明的对象的各方面特征都写出来,不用按照顺序,就像我在黑板上写的一样。然后再对写出的这些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现在,请大家对课文的第二到五自然段进行默读,再把黑板上的句子进行分类。

生:先写有性繁殖,再介绍无性繁殖,也就是这篇文章的重点克隆。然后按照植物、低等生物、高等动物的顺序介绍克隆。(学生边回答,教师边给黑板上的句子标上序号,然后全班同学齐读)师: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个写作顺序中,藏着一根贯穿句子的“线”?生:先写熟悉的,再介绍不熟悉的,先简单再复杂。师:很好,作者通过这条主线把杂乱无章的点汇聚成了一篇有顺序的文章。所以,我们在写作文时,也要动脑筋思考作文的“主线”是什么?师:接下来,作者介绍了克隆的好处,这四方面的内容可以随便排列吗?生:不可以,首先是写农作物,然后是家禽,再到挽救动物,最后写了救治人的生命。师:你从这个顺序中发现了什么?生:先写低级生物,逐渐写到高级生物。师:是的,这也是写克隆好处的一条“线”。我们的作文也要像这篇文章一样,有一根“主线”贯穿全文……

可以看出,这里的教学紧紧围绕说明文行文顺序的特点,同时挖出了隐藏的“线”,把重点放在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上,而不是了解“克隆”的神奇。

结 语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以上三个视角都可以用于“语用目标”的落实。并且它们相互融合,以学生的角度为根本,辅以编者和文体两大枝干,就能相辅相成,实现语文教学的枝繁叶茂、根基稳固。

[1]梁丽芬.小学语文语用教学应用方法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07):82-84.

[2]杨玲玲.基于“语用”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6.

[3]俞明雅.小学语文教材“能力训练”的编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3.

猜你喜欢
语境课文文章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背课文
跟踪导练(三)2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