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瑞熹,吴继敏
(江苏省宜兴第一中学,江苏宜兴 214200)
新时代下高中学生厌学的心理辅导策略
吴瑞熹1,吴继敏2
(江苏省宜兴第一中学,江苏宜兴 214200)
厌学是高中生的老问题,在新时代下,高中生的厌学程度不降反升,如何直面厌学问题,从心理辅导的角度,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既是以生为本的需求,也是素质教育的应然需求。
高中生;厌学;心理辅导
高中生厌学问题一直存在,学校和专家也做了较多的研究,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厌学问题依然较为突出。笔者在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两个层面都对学生做过辅导,尤其是从心理辅导方面着手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笔者认为,厌学问题最终与学生心理有关,如果不从心理辅导上下功夫,厌学往往会反复发作,导致前功尽弃。而从心理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往往会触及问题的内核。要做到心理辅导,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厌学其实是一个老话题,是一个表面现象,我们要透过现象,来探寻厌学产生的本质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寻找对策和解决办法。裴斯泰洛齐说过:“教育要心理学化。”一切厌学的现象都与心理因素有一定的关联性。心理学上的厌学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情感层面;二是认知层面;三是行为层面。厌学的症状表现极其繁多,需要教师全方面、多角度、多时段来收集各种表现,并找到这些表现象背后的心理原因。一般来说,厌学的情感层面主要是厌倦、厌恶、厌烦,觉得学习没什么意思,趣味性不足;而认知层面上学生往往觉得学习对自己来说“无所谓”,甚至对学习持一定程度上的否定态度;而行为层面上的心理表现往往是“矛盾、回避、逃避、抗拒”等。
若从学习的外部表现来看,有的学生表现为“无学习目标”,有的表现为“学生无动能”,还有的表现为“对某门学科很不感兴趣”等。所有这些,都是笔者在平时收集起来的厌学表征,它们和心理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都有一定的关联性,只有收集更多个案,才能集思广益,有针对性地在心理上给予干预和矫正,从而找到对策。
对厌学原因的分析,往往决定着心理辅导的成败。在应试教学下,教师针对学生成绩的下降,往往习惯性地不分青红皂白,给予严厉的批评。这既有应试背景的推波助澜,更有教师自身的原因,如果教师意识到学生平时成绩稳定,某段时间突然下降,这里面一定有问题,那么教师应想方设法接近学生,在探明原因后,和学生共同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给学生戴上“不思进取”“骄傲”的标签。其实,“人非草木,焉能无情”,父母离异、亲人去世、父母关系不好、家庭经济困难等,这些因素都是潜在的心理“顽疾”,如果平时不及时疏导,在学习压力下,很有可能成为一个个不确定的因素。教师只有在平时和学生沟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心灵伴侣,了解学生成长背后的故事,才能防患于未然。而学校方面的原因更加复杂,比如学校管理的制度过于严格、某老师的管理过于苛刻、某门学科老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应自己、自己的同桌或好友影响自己,等等,这些也都是造成厌学的潜在因素。
教育专家李希贵说过:“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如果平时不注意对学生的关系进行了解,不能对学生心灵的冷暖了如指掌,则教师很难从根本上打开学生厌学的心结。社会方面也相当复杂,大学生就业难,低学历的人却不乏成为大富翁、大老板,人脉关系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等,这些因素也时常给学生造成一个误解,产生“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价值观。此外,个人的性格和适应能力也是一大因素,有些学生较内向,也有的学生过于外向,这些都给学生厌学埋下了隐患。
治疗学生的厌学,没有灵丹妙药。“教育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有道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每一种心理辅导方法都有其优缺点,教师要根据学生个案的特点,尤其是考虑学生厌学后更深层次的原因,给学生的厌学心理解码,为学生的心灵保暖,让学生自愈、自治、自强,“解铃还需系铃人”,不管哪种方法,最终都要唤醒学生内心的积极向上的力量。
教师常用的厌学辅导方法有:认知疗法、阳性强化法、行为契约法、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等。教师要蹲下身来聆听学生内心的声音,让学生敞开心扉,并和学生建立一种私人关系,让学生乐于、敢于将自己的心事和盘托出,从而为厌学的诊疗指点迷津。
小宋是我班的一名学生,最近白天在课堂上总是昏昏欲睡,晚上却常失眠。刚进校时感觉良好,但随着课程的增多,学科难度的增加,小宋显得力不从心,常常心不在焉,甚至有想逃学或辍学的冲动。我首先通过谈心的方式旁敲侧击,和小宋建立很好的私人感情。然后,我以小宋的知心朋友的身份了解到小宋内心的创伤:父母离异、性格内向、对前途充满迷茫。最后,小宋相信我是他的“自家人”,所以我开始综合运用阳性强化法、认知疗法等方法让小宋消除了心灵的创伤,帮他树立成长和学习的自信。最终,小宋在学习上迎头赶上,并成了一个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好学生。
心理原因要用心灵去治,试想,如果我只是批评小宋,或是直来直去,将小宋的伤疤揭个翻天覆地,不但不会有良好的效果,而且还有可能造成他的逆反心理。所以,要灵活运用心理辅导的方法。
根据学生厌学程度的差异,教师在心理辅导时也要呈现出不同的方法和特征。无论是哪一种方法,最终都是要唤醒学生内在的求学愿望,培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尊心。如果是学习本身的难度问题,则学生的厌学往往呈现出暂时的焦虑、不安和急躁,此时,教师要知道,这种心理问题是正常的,是解决疑难学科问题的前奏曲,跨过了这道门槛,眼前就会“柳暗花明”。而对于有偏科的学生,长时间某门学科成绩较差,上课没精打采、提不起兴趣,厌恶某门学科甚至老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一方面从心理上给予辅导,帮他树立正确的期望值,不要提过高要求,只要求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切勿和其他尖子生攀比,另一方面要和授课老师协商,共同应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对于由同学关系造成的厌学问题,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对班集体的构建,另一方面要从学生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自己才是问题的内因,如果能在心理上宽容一点、大度一点、礼貌一点,则问题很容易冰释,因为同学之间的友谊是非常纯洁的。而对于家庭变故或其他不可逆的原因,则教师要和家长、班主任和授课老师共同拟定治疗厌学的方案,并定期进行反馈,做好长期付出的准备。相信,学生的表面厌学最终会随着自信心的增加向乐学、善学和好学的方向渐行渐近。
[1] 石丽媛.高中生厌学心理辅导中的“五要”[J].教学与管理,2016(19).
[2] 王秀萍.高中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与对策 [J].宁夏教育科研,2012(1).
[3] 刘明威,刘迪.高中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及其应对策略[J].科教文汇,2012(04).
本文系2015年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重点课题《高中生厌学因素及可行性干预策略的研究》(立项代码是2015JK11-Z015)的阶段性成果,作者为课题主持人。
1.吴瑞熹,1984年生,女,现任宜兴第一中学心理学教师,宜兴市教学新秀,一级教师。
2.吴继敏,1972年生,男,江苏宜兴人,现任江苏省宜兴第一中学数学教师,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