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味弥漫语文课堂

2017-02-15 15:55:15张利利
名师在线 2017年10期
关键词:杏花语文课堂文本

张利利

(江苏省南通市八一小学,江苏南通 226000)

让语文味弥漫语文课堂

张利利

(江苏省南通市八一小学,江苏南通 226000)

始终围绕语言文字展开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让语文课堂具有文化气息,洋溢浓浓的语文味,从而让学生在情感的激发和实实在在的品味语言中迁移语文能力,形成审美视角和创造艺术的能力,丰蕴自身的语文素养。

语言文字;语文味;表达运用;语文素养

引 言

全国小语学会理事长崔峦先生在阅读教学研讨会上强调,语文课“要上出语文的味道”,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应是课堂学习的重头戏。的确,语文教学理当是一个指导学生接触语言、学习语言、生成语言、掌握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应当围绕“语言”展开,给学生一个纯粹的语言实践时空,与之无关的其他活动只能是课堂的调味剂和附属品。语文教学,应该以本体性语文内容为主要目标,并且聚焦语文知识、语文学习方法和语文学习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上出有“语文味”的语文课。

一、营造导入环节的语文味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贴合本课学习的导入设计,可以迅速将学生带到文字的王国,尽情品味语言,洋溢情感,抒发见解。一般状物类的以及与某些物品相关的课文,我们都习惯借助一些唯美的图片、视频,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激起心中的那份审美意趣。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却有意无意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别方,错失了一次语言实践的机会。

其实,这样的导入方式在笔者看来就是一种“伪语文”“非语文”的导入方式。语文课堂教学要教出语文味,必须净化语文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货真价实的语文材料,让学生学本真的语文,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诗意。比如在学习《第一朵杏花》(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课)一课伊始,老师往往会给学生呈现一幅幅美丽的杏花盛放图。有的老师在让学生欣赏之后直接发问:“杏花漂亮不?你喜不喜欢这样的杏花?”这些与语言表达无关的浅思维发问,带来的也是学生的粗略观察和简单表述。也有的老师围绕语言表达实践发问:“你看到了怎样的杏花?它的花瓣是什么样的?叶子呢?能不能连起来向大家完整地介绍介绍?”这样的过于注重状物描写的精细发问,虽然有了语文味,却偏离了课文主题,让学生的有意注意偏离了方向。合理的谈话,当是结合本课主题自然发问:“你看到了怎样的杏花?头脑里闪过哪些词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与杏花有关,在气象学家竺可桢爷爷眼里,杏花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呢?请大家自由阅读课文,稍候我们来交流你的发现。”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明确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语文教学要教出语文味,关键在于教师要从语文本体出发,少一些“非语文”材料的花哨,多一些语文的东西。语文的东西是什么?就是语文文本的标题、作者、写作背景、主要内容、文章体裁等等。教师只有植根于文本的“语文味”,悉心揣摩和研究语文的本真意蕴,才能找到富有语文味的导入方式。

二、注重预设生成的语文味

语文教学的预设必须重点关注两个基本点:文本与学生。对于文本,当前我们语文课堂教学还比较偏重课文的人文价值,着眼点放在课文写了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迪或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至于关注学生,则更能体现教师的生成性教学智慧。在仅有预设而无生成的课堂上,真正的语文味是难以飘散出来的。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本特质,引导学生在读、思、议中生成语文味。

比如教学《天鹅的故事》(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6课),我们老师常常这样发问:“猎人斯杰潘老人给作者讲了什么故事?你的感受是什么?”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阅读课文,自然只会关注情节,贴标签式地说上一点赞美之词:在一年初春,寒流突然到来,一群天鹅面对冰封的湖面,想到了用身体来破冰的方法,他们很团结,很勇敢。而指向语言实践的具有语文味的课堂,绝不应该只关心写什么和表达什么,而应该是引领学生细细感悟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这样,才能真正去学习语言、学习表达。江苏名师薛法根校长在一次公开课上是这样设计的:我们知道,每一个故事一般都会包括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三部分,猎人斯杰潘老人给作者讲的天鹅的故事,你能分别用一句话简洁地说出来吗?当学生把握不住重点,絮絮叨叨时,薛校长就耐心启发,让学生自己尝试自我修正,不断补充完整。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互相取长补短,最后将故事概括得极具个性和文学味:湖面结了冰,一只天鹅奋不顾身地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扑打冰面,众天鹅纷纷前来帮忙,终于齐心协力一起破冰,捕食到了食物。极具耐心的语言表达指导,让课堂有说、有练、有法,学生在老师指导、同伴互相启发中锤炼语言,既锻炼了表达能力,又知道了认真倾听、善于学习、表达严谨等习惯的重要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语文的方法,唤醒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感受语文之美感、语文之诗意,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之趣,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文化的气息。感受蕴含文本中的人文关怀,理解文本中的人文内涵,体验文本中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人性之美等,提升学生高远的人生境界。

三、丰富阅读练笔的语文味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先生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写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只读不写抑或只写不读都不是本真意义上的语文。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做批注,展开丰富的阅读小练笔。“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也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捕捉到很多的读写连接点,让学生有所模仿、有所倚靠地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联系实践。不过,并不是任何练笔都是有价值的,我们当根据学生学情和学段要求,合理设置富有语文味的随堂练笔。

如学习了《爱如茉莉》一课(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6课),有老师模仿王崧舟教学《与象共舞》时拟题指导,让学生说说“爱如……因为……”,让学生放飞想象完成这样的比喻,只是实现了爱的丰满和强化,依然停留在感情层面。而这一课真正成功之处是作者抓住细节——妈妈住院前念念不忘爸爸的饺子、爸爸顾不上爱吃的饺子直奔医院、爸妈在医院里执手而眠等,让爱浓得化不开。因此,我们也应从“细节见真情”上去指导学生放飞想象,尽情回放,写出充满情感的文字。学生的生活感受当然是五彩斑斓的:他们会忆起自己生病时妈妈在床边守护的细节等具体事例。

结 语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华南师大、南师大特聘硕士生导师程少堂在2014年发表的《建构一种新的教学法:语文味教学法》一文中说:“语文味课堂既要创造真、善、美、乐相统一的育人氛围,又要以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用语言创造美的艺术作品。要将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扩展开来,着眼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教材课文中“了解语言的生成规律”,逐渐“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并形成一定的学习语言的能力。当下的语文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既不能瞻前顾后,也不能邯郸学步,而要从语文学科的“语文味”出发,去伪存真,教出语文的本色,教出自己的特色,这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1]王新颖.阅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广西教育,2017(05).

[2]王宏亚.依据体式解文本 以读促写增实效[J].基础教育研究,2017(02).

张利利,1988年10月生,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学历,主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小学二级教师。

猜你喜欢
杏花语文课堂文本
又见门前杏花开
杏花树下
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 01:52:56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09:54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杏花谣
当代音乐(2018年12期)2018-05-14 12:38:48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2:05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1:59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