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区域创设 提升幼儿活动质量

2017-02-15 15:55:15
名师在线 2017年10期
关键词:区域性创设区域

施 慧

(江苏省南通开发区中兴幼儿园,江苏南通 226009)

关注区域创设 提升幼儿活动质量

施 慧

(江苏省南通开发区中兴幼儿园,江苏南通 226009)

在幼儿管理过程中,区域性活动是幼儿在指定的范围内选择相关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或感知新知识、新体验的一种全新教学形式。区域性活动这一内容和形式极大地调整了学生的认知兴趣,是幼儿认知能力得到全新发展的重要方式,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契合规律;实践参与;强化方式;关注群体

引 言

在幼儿管理过程中,区域性活动是幼儿在指定的范围内选择相关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或感知新知识、新体验的一种全新教学形式。区域性活动这一内容和形式极大地调整了学生的认知兴趣,是幼儿认知能力得到全新发展的重要方式,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契合认知规律,为区域活动营造环境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经指出:“幼儿的活动应该以生活为轴心。这其中,大自然、大社会都是幼儿活的教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创建以符合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体验为主要方式的活动内容。在主题活动生成之后,教师就应该进一步考虑:怎样在活动的区域里进行环境的创设,形成温馨而极富生活气息的活动氛围,让每个参与活动的幼儿真正喜欢上活动区域的情境,契合“需要是行动的保障”这一心理需求。

如在进行以“小鬼当家”为主题的区域活动时,教师组织学生将“小鬼”的家布置得就像自己的家一样:大厅中有柔软舒服的沙发,房间里有温馨柔美的窗帘、娃娃的小窗等,还将小宝宝用到的奶瓶、衣服等用品放入其中,形成一派生活气息浓郁的场景。这些情境所需要的物品都是教师利用废旧的材料完成的,不仅节约了资源,同时也非常具有实用性,给孩子们的区域性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有的孩子抱着娃娃坐在沙发上看书,时而还和怀中的娃娃进行对话,俨然一副家长的模样;有的学生给娃娃冲奶粉,有的还给滚烫的牛奶吹一吹,表现出无微不至的样子;有的还忙着给娃娃穿鞋子、系鞋带,比自己吃饭还要起劲……孩子们一到下课,就钻到教师精心布置的区域中来,玩得是如此投入,神情是如此专注,人人都忙得不亦乐乎……

幼儿园的孩子有着较强的模仿能力和可塑性,更表现出较强的移情能力和一定的独立自理能力。而教师在区域性活动中所创设的情境之所以能够得到孩子的喜欢,主要原因就在于其不仅契合了幼儿自身的年龄特点,同时也密切关注了幼儿内在的心理需求,让幼儿置身于活动区域之后,有的玩,有的乐,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关注实践参与,为区域活动创设平台

乌申斯基说过:“孩子是靠声音、色彩、动作来思维的。”他们的认知体验需要借助身体力行的行动才得以实施。因此,区域性活动材料需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趣味性,并为幼儿的发展和践行搭建平台。

如在教学“秋天来了”这一区域活动时,我们结合幼儿的特点设置了“娃娃捡落叶”的游戏:搭建一个可以上下拉动的篮子挂在半空。教师组织学生将落叶依照不同的大小、形状和色彩放入到篮子中。很多孩子对于具有弹性的篮子极感兴趣,在实践活动中也明确地认识到各种叶子不同的色彩,形成了鲜明的认知。

在主题性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关注孩子客观存在的差异性。首先,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学习与探索情况,洞察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可能会遭遇到的障碍,深入了解每个幼儿在思维特点、个性体验和情感态度中的差异;其次,教师要深入了解哪些类型的环境对于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和活动热情有着积极而有效的促进作用,并能根据幼儿不同的特点决定投放材料的类型和数量;最后,教师要能够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及时发现幼儿兴趣点的变化,并能够及时调整对材料的投放,从而满足学生内在的认识需要。

如在教学区域的“喂食”活动中,教师为幼儿的活动提供了手工纸,这些纸张大小不一,有的撕开了一个小口,有的存在虚线痕迹。幼儿从原本随意地胡乱瞎撕,到最后沿着痕迹撕,不仅更加契合规范,同时也充满了儿童的创造性,让幼儿在自主搭建的平台中,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三、强化参与方式,让区域活动迈向整合

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丰富的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潜力。但要想让这些关键性潜能充分地落实,教师就必须进行艺术化的点拨与引领。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思考,从孩子自身的认知特点出发,循循善诱,并及时捕捉孩子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潜能。

如在主题活动“冬天不怕冷”中,我们在活动区域为孩子投放了“吃火锅”所使用的各种材料,比如锅具、橡皮泥、食材、围裙等。一到下课,就看到不少“爸爸妈妈”开始忙碌起来,他们用提供的皱纸撕成了长长的面条形状,用柔软的纸来包裹橡皮泥,做成形态各异的馄饨,用橡皮泥搓成了大小不同的鱼丸、肉丸。在整个食材准备的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出极高的参与热情,他们会比赛谁的面条长、丸子大、数量多,甚至有不少孩子根据自己的喜好,为丸子起了花样繁多的名字;有的孩子还嫌教师准备的材料有限,纷纷奔向教室的“材料箱”,从里面找出了各种自己认为形象的材料来丰富“火锅”的“食材”。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一方面引领幼儿根据投放的材料,进行“烹饪火锅”的制作,让学生根据现有的材料进行组合活动,同时又鼓励学生从教室的材料箱中取出工具,给予学生更为广阔的认知空间和组合创造的契机,让孩子们的计算、想象、美术等能力得到了综合性运用,使区域性活动的设置和内容安排获得了全面而深入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关注群体孩子,让区域活动趋向均衡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区域性活动都能够与活动的主题进行深入连接。因此,我们需要对某一些具有学科倾向性的主题进行深入分析,让每个教师都形成大课程观的意识,从用更加整体全面的视角考虑问题。笔者在教室里设置了一处或者几处所谓的“自由游戏区”,将其与主题区域活动加以区别,里面所投放的都是一些幼儿或者成人收集而来的废旧材料,以供孩子们自主、自由地进行操作与玩耍。这主要在于每个孩子自身的最近发展区和学习准备状态,都是完全不一样的。而在自由活动区域中所投放的这些材料可以让那些能力相对薄弱的孩子,先行对材料形成粗浅的认知和体验,同时为他们之后在主体性活动区域中,能够灵活运用其中的游戏成分做好相应的铺垫。

此外,我们还可以在幼儿活动区域中设置“宝宝心情屋”,将其创设成温馨的情境,为学生购置沙发、梳子、镜子、花朵等物品,当孩子们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可以来到这里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比如班里有一个名叫轩轩的孩子,在家娇生惯养,遭遇一点挫折就哭鼻子,在区域性活动中,常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和其他的小伙伴闹得不可开交。每当这样的事情发生,我都会拉着他来到“宝宝心情屋”,和他一起聊聊天、谈谈心,让他的心情得到平复,直到他高高兴兴地离开。在这样的过程中,他的心境有了明显的好转,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为心灵的修复与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结 语

幼儿教育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活动需要,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的、支持性的环境,让每个幼儿在与环境、材料的有效互动中,大胆地探索;注重孩子的学习过程,丰富孩子在区域游戏中的体验,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和表现的机会和条件。

[1]刘艳玲.引领幼儿自主探究的科学区指导策略[J].教育探究,2015(06).

[2]钱佳莹.陶行知“爱满天下”思想在幼儿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考试周刊,2016(34).

施慧,1985年12月生,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学历,主要从事幼儿教学与研究,幼儿园二级教师。

猜你喜欢
区域性创设区域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20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引发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的高原MCS 特征分析
正确认识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
中国商界(2017年4期)2017-05-17 04:35:57
透析新闻采访的独特视角与写作中的区域性特点
新闻传播(2016年23期)2016-10-18 00:54:07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电测与仪表(2015年5期)2015-04-09 11:30:52
区域性综合管理模式对妊娠期糖尿病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