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云梅
(南京市六合区金陵中学龙湖分校,江苏南京 211500)
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的多角度文本解读
邹云梅
(南京市六合区金陵中学龙湖分校,江苏南京 211500)
所谓文本解读,就是读者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分析、探究形成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多角度解读,就是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去阅读文本,拓展思维空间,培养探究性、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格外重视多角度的解读文本,从而实现学生阅读效益的最大化。
高年级;多角度;文本解读
所谓文本解读,就是读者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分析、探究形成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这里的“读者”,一是指学生,二是指教师。解读的最终目标是教师或学生对读的目标形成自我的认知感知和提升。多角度解读,拓展思维空间,培养探究性、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为什么要格外重视多角度解读文本呢?其主要原因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多角度解读文本的必要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告诉我们,人们看待事物总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文本作为作者生活经验和思想情感的载体,其文学价值、思想价值由于受到教师、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认知水平的限制和教学参考用书等工具书的影响,常常会发生偏移。用辩证的认识观看待事物,解读文本中的人、事、理,显得极为必要,于是便为多角度解读文本提供了哲学基础。
第二,多角度解读文本的课标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要让学生做到,教师的解读就得站在更高的角度,用更宽更远的视野去解读文本,在课堂教学中和学生一道去探究文本,文本价值才会豁然开朗。
第三,多角度解读文本的价值需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以为“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不是一个终点”,它就好比“可以开发无限库藏”的“锁钥”。作为教师,不可一意灌输,否定与创造师生的阅读习得。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常会有独创性、个性化阅读体验,这对于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讲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因此,教师要格外重视多角度的解读文本,从而实现学生阅读效益的最大化。本文试从以下四个角度去探讨多角度文本解读的策略。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但不可放任其自由,恰当的引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扼领全文的有效提问就是阅读一篇文本的最佳切入点。学生在任务引领下自主阅读,体验才会更真切,所得才会更准确。例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我们的教学着眼点往往紧盯这个“扫路人”、这座“天游峰”,让学生去感受峰险路陡,去认识扫路老者的豁达开朗。如果仅仅教到这里,教材便用死了。要抓住课题中的另一个字眼“路”,因为“路”有多层含义,既是游客的登山路,也是老者的人生职业路,更是他亲山爱乡的心路。有了好的切入点,我们便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设问:课题中一峰一人一条路,是“路”把“我”、老者联系在一起。眼所见脚所踏的同样的一条山路,在心中是一样的吗?学生在阅读后交流:游客和“我”心中的这条路是无比高险的,登这样的路是费体力的痛苦的事情,登上山峰是非常骄傲的事情。而老人并不这样认为,他觉得这条路每天都攀登,稀松平常,登山的过程是享受幸福的。
在这层认识的基础上,教师抛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体验和感受?难道说老人胜过年轻人,体力耗之不尽?这时学生会进一步思考,从而使认知达到另一个高度。那是因为老人爱武夷山,爱扫路这份工作,因为爱和奉献而收获快乐与幸福,收获满足。
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背景、写作风格对于文本的正确解读意义重大,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前花工夫去深度了解作者。例如《安塞腰鼓》一文,作家刘成章于1977年第一次看见安塞腰鼓,1986年为安塞腰鼓创作。在这十年里安塞腰鼓一次次地冲击他的情感心弦,最终十年磨一剑,一气呵成,笔下生花。这其中饱含着他对腰鼓舞的崇拜、黄土汉子的敬重、家乡的眷爱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但作为小学生和我们教师,并没有腰鼓和黄土后生的生活接触经验,因此只能从语言中粗略感受腰鼓的气场,这样的文本解读非常肤浅。有了对作家的感知后,我们便明白了他的创作意图,于是可以在设问时从作者角度出发紧扣情感线索:在我们眼中,腰鼓仅仅是一种乐器,而在安塞人心中,腰鼓是什么?是舞蹈!抓住“骤雨一样”“旋风一样”等一串排比句感受腰鼓舞的豪放火烈;是生活!抓住“茂腾腾”“元气淋漓”去认识黄土地汉子的剽悍、乐观;是精神追求!抓住“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去感受安塞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样的文本解读就贴合了作者创作时的情感。
一部文学作品,其精彩之处不仅仅在于语言结构立意等,也包括一些看似小的疑点悬念,如果教师能准确抓住,就会在课堂上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例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题目字数之多,信息量之广,已非常特别。更吸引学生目光的,是题目中的一个“醉”字。从字面粗浅理解,诗人与友人在望湖楼饮酒生醉意,于是教师设置悬念:改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大醉”可好?在读诗解意、抽丝剥茧后,西湖暴雨的色彩美、动态美跃然眼前,这“醉”是否有其他含义?陶醉于山水之间!再介绍苏轼杭州为官,把西湖从百姓怨声载道的水患变成人间美景,深得百姓爱戴,这“醉”便又有了更高的境界,诗人的心情是多么的满足与幸福啊!正所谓一波一澜,扣人心弦。
小学高年级已开始注重“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而文质兼美的课文比比皆是,都是学生初步了解写法特点,领悟表达方法的好“例子”。
《黄鹤楼送别》一课,语言优美,情意真切,以送别为线索,以环境渲染为手法,把友人离别的场面刻画得感人肺腑。教师可以以诗文为教学思路展开教学。在读题解题后设问“友人离别是怎样的滋味?你有这样的体验吗?李白的这种心情从诗句中的哪些词可以察觉出来?”抓住“孤”“尽”“唯”三个字领悟。滚滚长江上渔船客船来来往往,诗人眼中却是“孤”!友人船已越行越远,诗人目光却送行至“尽”头!目光里的没有他人别物,有的是“长江天际流”!初步感受诗情后,抓住“烟花三月”的黄鹤楼景色去感受景色的明丽,杨柳依依,沙鸥点点,此刻的酒里装满的仅仅是送别的不舍吗?还有祝福。所以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他眼中看见的是一江春水,可他的心中看见了什么呢?请你走进诗人真正的内心世界,写下来。课末及时总结:文包诗课文,诗在文末,情在文中,意在文外。
文本解读是教师最重要的一门基本功,对于提高问题的有效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多角度解读文本,以别样的视角去追求文本的价值,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实现提升阅读能力、拓展思维空间的目标。
[1]余虹.语文文本解读之边界探寻[J].课程.教材.教法,2016,(09):52-57.
[2]祝克懿.文本解读范式探析[J]. 当代修辞学,2014,(05):12-28.
邹云梅,1978年生,女,江苏南京人,现任南京六合金陵中学龙湖分校年级主任兼语文教研组组长。曾获得优秀教育工作者、业绩突出老师、南京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六合区十佳辅导员等称号。微课《有趣的脸谱》获市一等奖,多篇论文在市区获奖。中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