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虽好,但不能贪多
——从几则导入案例谈起

2017-02-14 18:27徐金香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7年11期
关键词:金字塔柳树励志

徐金香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精妙的导入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起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作用。纵观当下公开课的导入设计,很多教师为了历练学生的质疑能力、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常常一出示课题就直接引导学生质疑。学生在这种形式化套路的质疑中已经形成了思维的定式,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格式化的方式进行质疑。诚然,借助质疑的方式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思维,对于促进他们自主阅读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如果质疑始终停留在这样的层次中,学生就无法对文本的核心和主题产生深刻认知,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将无法突破,课堂教学的节奏也无法调控。

【片段一】《埃及的金字塔》的导入片段

师:读了课题,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课文是要写金字塔的。

生:金字塔在埃及。

师:那你们还想了解些什么?

生:金字塔具体在埃及的什么位置?

生:什么是金字塔?

生:金字塔是干什么用的?

生:为何要造金字塔呢?

生:是什么时候建造的?又是如何造出来的?

细加揣摩这一连串的问题,前4个问题只要预习课文便可以一目了然。如此煞费苦心地一通折腾,不假思索地连续追问,空有形式上的热闹,而无实际上的促进,不免流于认知上的俗套,没有任何的价值。

【片段二】《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导入片段

师:围绕课题,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生:徐悲鸿是谁?

生:他是怎么励志的?

生:他励志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想到励志呢?

生:他学的什么画?是在哪里学画的?

生:他是怎么学画的?结果又是怎样的?

……

学生质疑提问的方式基本已经形成了一种僵硬的模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固定的标签几乎适用于所有的课题。这就不禁令人深思:这样的导入究竟有着怎样的益处?

其实,导入环节不应该拒绝提问,紧扣课题进行提问,可以直接紧扣课文的核心内容,可以直抵文本最为核心的价值。但在实践中,提问不能是任由学生泛泛而“问”,而要在教师的点拨、整合之下,进行适当的梳理,使得导入的提问更加简约高效。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明确提问的方向,避免不着边际的胡乱提问;可以根据文本内容,组织合作提问,整合提炼,避免肤浅零散的提问。

【片段三】《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的导入

(待教师揭示课题之后,进行了如下师生对话。)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题目,你会发现“青海高原”之中又怎么会有一棵柔弱的“柳树”呢?面对这个看似矛盾的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青海高原在哪里?生:高原上怎么会有柳树呢?生:作者怎么会看到这株柳树呢?

生: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这株柳树的?

师:如果选择一个问题的话,你觉得哪个问题最有价值?

(生小组讨论后,确定最后一个问题最有价值。)

师:是啊!面对众多的问题时,我们不必一一回答解决,而要学会在联系中对比,确定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

因为教师心中有着明确的方向,没有让学生天马行空地提问,最终将提问锁定在体现核心目标上。如此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更直接进行了文本内容概括,简约而高效。

紧扣课题进行提问,是导入新课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导学的作用,帮助学生将提问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特点上,并进行合理的规整与提炼,让导入更高效。

猜你喜欢
金字塔柳树励志
“金字塔”
Great Vacation Places
柳树
金字塔是用金子造的吗
会治病的柳树
生活励志
牛人的退稿信,我们的励志课
“差钱”也演“励志”剧
柳树的春天
励志之情对里隐 嵌名之趣联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