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文本中『趣味因子』的途径潘

2017-02-14 18:27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7年11期
关键词:刘伯承趣味笔者

本文所谓的“趣味因子”就是指富有儿童情趣,能够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和情感共鸣,并能够激起学生思维兴奋点的因素。目前,打造“趣味课堂”,实现快乐学习已经成为了提升学生素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营养餐”,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才能发掘文本中的“趣味因子”呢?教师要独具慧眼,要善于多角度研读文本,以拨开沙层觅赤金,剖开石面见璞玉。下面笔者就如何发掘教材中的趣味因子进行阐述。

一、寻未知,激好奇

对学生来说,天生就对未知的领域充满了好奇与探索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文章的背后隐含着特定的背景与历史条件,这些都是学生所未知的。因此,在趣味因子的发掘上,教师可以从搜集文本背景资料入手,以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军神》一课主要记叙了军人刘伯承做眼部手术不打麻醉药的事情,表现了刘伯承的坚强意志以及一心为革命着想的好品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将刘伯承做眼部手术不打麻药的事情与其堪称“军神”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呢?单靠课文内容的描述,学生不能深刻体会刘伯承在手术过程中所承受的痛苦,更无法理解“军神”的含义。为了使学生对人物故事、形象以及事迹品质有更多的了解与认识,笔者鼓励学生借助网络去查阅更多关于刘伯承的相关资料。这样一来,有学生从“智计过人———军神”的小故事中明白了刘伯承做手术不打麻醉药的真正原因;有学生从刘伯承简介中了解到刘伯承为革命取得胜利方面所作出的巨大成就……就这样,借助文章背景材料,学生不仅对刘伯承有了更多的了解与认识,还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刘伯承这个当之无愧的军人形象。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军人刘伯承的精神品质,在阅读教学时,笔者主要鼓励学生自主查阅刘伯承的相关事迹来阅读。如此一来,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还在查阅背景资料的同时丰富了阅读内容,对于学生阅读学习效果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二、寻情味,掀高潮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于学生来说,很容易被一些独特的气氛情绪所感染。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这种特点,教师如能通过恰当的语言、情境等使学生产生熏陶或感染,就会使学生自觉地融入阅读课堂教学之中,与文中的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成为点燃学生学习热情的趣味因子,为学生快乐学习奠定基础。

如《最后的姿势》一课主要讲述了在地震来临时,谭老师不顾自己生命危险,舍身救护学生的事迹,赞扬了谭老师舍己救人的精神品质。在教学这一课时,为了使学生真正深入文本,感受到谭老师的高大形象,笔者在教学时特意用低沉的语调,沉痛的心情说道:“同学们,在地震到来之时,人们最常见的反应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完毕以后,我再接着说道:“可是,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时,人们的好老师——谭老师,他明明有时间脱险,可是他却选择了保护自己的学生,后来,学生得救了,可是我们的谭老师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下面就让我们把目光回到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回顾一下谭老师在地震发生时,在他生命最后时刻发生的事情吧!(课件展示)请大家仔细观察画面,并结合文本内容,找出自己感受最深刻、最能打动自己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在笔者特意营造出来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很快被这种情绪气氛所感染,进而在朗读课文的时候感受更深刻,感情也更丰富,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为了使学生获得对课文内容的深刻学习感受,笔者主要通过充满情感的语言以及多媒体为学生营造出悲痛、怀念的学习气氛。在这种学习气氛中,学生很容易就获得了对文本的理解感受。这样一来,朗读更加入味,课堂教学也相应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学生的学习效果显著。

三、寻疑问,促探究

朱熹先生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带着疑问的视角去研读文本内容,鼓励学生质疑,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质疑情况选择出最有教学价值的问题去思辨、去解决,进而获得对所学知识的深刻认知。

如《孙中山破陋习》一课主要讲了孙中山破除缠足陋习的起因、经过与结果,表现了孙中山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在教学这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是这样展开教学的: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当今时代女同志的穿着,然后向学生展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女子的穿着,最后重点把镜头对准封建社会女子的脚与鞋上。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教师趁机问道:“你们知道什么是陋习吗?在我国封建社会,为了追求所谓的‘三寸金莲’,强迫女子缠足。如今,这项害人的制度被废除了,你们知道这项害人的封建制度是被谁废除的吗?你们知道废除缠足这个陋习的起因、经过与结果是什么吗?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到课文中看一看吧!”这样教学,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深入文本,获得了对文本内容的真切感知,学习效果显著。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笔者主要通过新旧社会陋习的对比,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与此同时,在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关于课文所要表达的教学主旨也就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寻角色,入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有一些课文的故事性较强,情节跌宕起伏,人物语言对话分明,在阅读这些故事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带着角色意识深入文本,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很快被激发,进而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收获到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如《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主要通过对公仪休拒收礼物的描写,表现了公仪休公正廉洁的品质特点。作为一篇历史故事,由于故事年代距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主要采取了角色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再现文本内容。在角色表演人物的选择上,笔者主要鼓励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由于有了角色自主选择的权利,每个学生都选了适合自己的角色进行表演。在子明与公仪休的角色扮演中,扮演子明的学生在给老师行礼的时候,故意用夸张的动作给老师行了一个大礼;表演公仪休的学生则是表现出一副自律以及对学生拉家常似的亲和的样子。表演最为精彩的则是扮演管家的学生,满脸堆笑、入木三分的表演更是引得了全班的满堂哄笑。此时,课堂教学气氛也就达到了高潮……就这样,借助角色表演,学生很快融入到了当时的气氛场景中,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对于一篇历史故事来说,由于人物语言对话分明,人物的言行举止描写较为详细具体。因此,在教学的时候,笔者采取了让学生模仿表演的方法,把学生带入到了学习的佳境。这样教学,学生参与意识浓厚,学习效果显著。

在课堂教学中,趣味因子能够有效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尽快主动融入学习过程中。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与学生爱好特点,多管齐下,致力于对文本趣味因子的发掘,真正以趣味点燃课堂,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

猜你喜欢
刘伯承趣味笔者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午睡的趣味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
趣味型男
让你HOLD不住的趣味创意
性能相差达32%
刘伯承治校三法
刘伯承带兵思想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