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养成教育 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基

2017-02-14 16:34解建芬
山西教育·管理 2017年8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习惯小学生

文 解建芬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学生的养成教育依然不容忽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文明习惯都必须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可塑性强。教师如果能在平时的工作中重视养成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那么,怎样才能抓好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呢?我谈一谈自己的实践和看法。

一、从基础抓起,规范养成教育

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应从学生的认知特性出发,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充分利用《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等等。学校可以把开学第一周定为养成教育宣传周,第一节课定为养成教育课,由班主任向学生宣读学校规范,提出新学期的要求、希望和目标。班主任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班规,让学生形成共识,明确行为目标,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近几年来,我在探索小学养成教育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一是教育学生从小养成遵守时间的习惯。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并严格执行;按时完成作业,并做到认真、工整。二是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讲究个人卫生,让学生学会打扫班级卫生,不乱扔垃圾,物品摆放整齐,讲究公共场所卫生,爱护公物。三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上学带齐学习用品,上课前准备好学习物品,走路靠右侧通行,上学、放学排队,读写姿势端正,执笔方法正确、规范。四是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告诉学生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关心集体。

二、构建教育网络,保障养成教育

小学生出现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既有家庭、社会、学校的客观因素,又有小学生自身发展的因素。因此,加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我们构建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四位一体的教育网络,齐抓共管。

1.以身作则,引领养成教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教师的举手投足都蕴含着教育。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教师一直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小学生会有意识地将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也就是说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不但要用真心去激励学生,而且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

教师要关心、体贴生活习惯特别是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找原因,从源头上下功夫。例如,有的学生卫生习惯差,果皮纸屑随手乱扔,教室里随处可见垃圾,可同学们却视而不见。我们严厉地批评、惩罚学生,学生也只能改变一两天,时间长了又会重犯,因为他们意识上还得不到改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先组织班队会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认识上有所转变。但许多学生道理都懂,行动上却难以改变。于是我们应从自身出发,从平时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平时,我们教师走进教室,一发现地面上有垃圾就随手把它捡起来,亲自扔到垃圾桶里。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受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性。有时老师的一个眼神,学生就会马上意识到错误并很快改正;有时老师的一个好习惯、一个好动作,都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2.突出家庭教育功能

家庭是抚育孩子的摇篮,既是孩子的第一社会环境,也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家庭又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因此家庭教育的这种广泛性是其他任何教育都难以替代的。小学阶段孩子的父母,其家庭教育的责任与义务尤为突出。要帮助孩子完成从幼儿向学生的过渡,要与孩子共同度过几个重要的转折点与学习的关键期,做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对接。因此,家庭教育是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家长的一举一动往往成为学生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有一部分学生在学校中已经接受了教师正确的引导,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受到不良的家庭教育或家长不良习惯的影响,而失去了行为习惯是非判断的标准。因此,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多种渠道,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各方面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帮助家长提高育人意识和能力,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

3.体现社会的育人作用

学校应该与社会各个部门建立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结合学校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容开展社区教育,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聘请校外辅导员到校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规范学生的行为。

4.重视学生群体的因素

在学校里,除了老师,学生接触最广的还是学生群体,教师要经常观察学生的活动,看看是否有不良现象的发生。有许多学生在老师面前可能会有所顾忌,但在学生之间肯定会“原形毕露”。如若纵容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其他的学生。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观察这种现象,然后找一个恰当的时间,用一个恰当的办法,对“症”下药,对他们进行“改造”,让他们改掉不良习惯。

三、开展评价活动,落实养成教育

评价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及时对小学生养成教育进行评价是我们做好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它能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意志力,使其做到知行统一。因此,我们要在养成教育的评价中树立典型,以奖励为主,平时尽可能地多使用口头和体态语言对学生进行表扬和暗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周我们都要组织“雏鹰争章”的评比,进行安全、纪律、卫生流动红旗的评比和奖励;每学期我们都要进行“优秀队员”的评比活动,树立典型,使学生的养成教育评价具有激励性和实效性。

总之,习惯养成是小学教育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要搞好养成教育,首先,要让每一位领导和老师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其次,养成教育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项长期工程,要引导教师明白怎样做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第三,学校要制订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养成教育细则,强化训练,严格要求,锲而不舍,一抓到底,真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为他们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习惯小学生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上课好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