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芳�オ�
摘要:最近几年,各大高校的招生规模有显著的扩大,高校也因此获得宝贵的发展机遇。但教育资源紧张的问题随之而来,使高校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面临着巨大压力。高校要想适应发展形势,为社会培养基础扎实、素质高、能力强、适应面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就需进一步改革和优化系部教学管理工作。下面从高校系部教学管理的重要性入手,阐述其工作特点,并探究提出若干优化措施,以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高校;系部;教学管理;工作措施
高校的生命线在于人才培养质量,它事关高校的生存及发展,如何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从高校的各项管理工作来看,教学管理是重点,占据重要地位,而把教学管理基础搞好的关键点在于如何优化高校系部教学管理工作。下面就这一问题进行具体的探讨。
一、高校系部教学管理的重要性
不管高校是什么类型,也不管高校实行几级管理体制,系部管理都是基础,系部教学管理是高校内部管理的基层管理[1]。教学始终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工作则是高校管理的核心。高校教学管理系统是一项系统工程,由若干管理子系统共同组成,系部教学管理在其中处于中间环节,是高校实施和推进教学宏观管理的关键所在。所以分析高校系部教学管理工作的特点,探究高效系部教学管理工作的优化措施对高校的生存及发展而言至关重要,是组成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是培养适应社会建设及发展人才的需要,是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二、高校系部教学管理工作的特点
(一)管理范围小,但内容全面
高校系部教学管理工作的范围尽管只涉及本系部的师生,但内容却涵盖了教学组织、教学工作计划、教务常规等各方面的管理,是直接管理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因此,高校系部管理的内容全面,它可以说是整个教学管理的缩影,是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的主体,只有加强和优化系部教学管理,才能真正落实各项教学管理工作[2]。
(二)管理层次低,但工作细化
尽管高校系部教学管理是基层管理,但学校下达的一系列指令、任务以及指标等都需要系部负责贯彻和实施,并及时向学校反馈实施情况,由此可见,高校系部教学管理的对象是师生及各种相关问题,这就需要系部教学管理工作开展得更细化、更扎实。因此,高校系部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状况、水平等对整个学习的教学管理有直接影响,对教学质量的优劣及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等都有重要影响。
(三)管理方法实,但难度较大
高校系部要负责解决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所以其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容十分具体,不但要实施过程管理方法,还要搜集、掌握各种各样的教学管理信息,提供相应的咨询等。而在整个系部教学管理中,管理者不仅要担任指导者、组织者、协调者、服务者等角色,还要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发挥出带头作用,这就使管理者的管理难度较大,因而也对高校系部教学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综合素质要求。
三、优化高校系部教学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立足学年学分制,改革管理的模式
在实行高校学年学分制的形势下,不管是涉及全校范围的公共选修课还是各个专业的任选课,上课的学生都将原有行政班级管理模式打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喜欢的课程[3]。但班级学生干部可能并没有选择某一门选修课,使班级管理及教学组织面临困难,这就需要系部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将原有行政班级管理模式打破,单独针对课程实施教学管理。如高校教务处可为各个系部的行政班级设置专门的教学联络员,加大管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等的管理,而各个系部则要以此为依据管理好专业任选课,从每一门课程的选修学生中选出教学联络员,由他负责定期将实际情况及意见反馈给系部的教学秘书,方便系部能及时掌握选修课程的教学情况,从而加强与任课教师的交流、沟通,促进教学管理的优化。
(二)完善制度保障,坚持常规化的管理
加强对教学过程的常规化管理是高校教学质量得以稳定和提高的重要前提,是系部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这就要求高校系部要完善制度保障。一方面,系部要明确建立过程管理机制。高校系部教学管理主要是涉及具体微观层面的工作,建立起有效的、高效的过程管理机制是重要基础。因此,高校系部要按照总体的教学管理工作目标,依据各项具体工作的特点、要求,合理制定切实可行的、规范的教学管理工作流程,从而形成有序的工作运行机制,促使系部的每一名教学管理人员都能明确每一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及方式。如系部可采取几点做法:一是系部主任要致力于克服工作繁忙的困难,坚持深入到课堂进行检查性的听课,主任每一学期听课的次数不得比10次少;二是坚持在学期的中期落实常规性教学检查工作,,检查系部各个教研室开展教学活动、建设学科等情况,且教研室主任负责在会议上通报检查结果,把它视作年终评优的一项依据;三是针对相关年级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广泛收集学生对本系部教师教学的意见、建议,从而及时改进课程教学。
另一方面,系部要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机制。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各个高校纷纷建立了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系部也应在信息化管理机制的建设上做出努力。如系部要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化设备,合理配置更有效的教务管理软件,促进系部教学管理工作的现代化、信息化。具备健全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之后,系部教学管理人员就能从中获得教师、学生、教室使用情况、教师课表、班级课程表以及通知公告等信息,还能从系统里开展排课、排考等工作,对教师的补课调停申请进行审核,对学生申报选修课的情况进行核查等,减轻人员劳动强度,提高系部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
(三)加强教学考核,提高师资整体水平
教学考核能反映教师的教学与学术水平,反映教师的工作能力,加强教学考核能推动教师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学生主体性,从而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帮助提高高校系部的师资水平。在素质教育下,高校系部要正确树立教育教学质量观,完善建立教师的发展性评价制度,坚持促进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激发出他们的教育个性,促进教师提高综合素质[4]。针对考核评价的内容,要致力于推动教师全面发展;针对考核评价的标准,务必要对教师差异给予充分的尊重,建立多层次考核评价标准。
如高校系部的教学考核应涉及几个方面:一是教师的业务水平,它包括教师的学术地位、知识结构、研究能力、学术进修情况等,可通过各种各样的证书、在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进修基地的文件、教材出版情况等加以反映。二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情况,这是考核教师绩效的指标,涉及教学质量、教学的工作量等,前者可通过系部、督导以及学生的评教来反映,后者可让教师自行收集、整理资料,或由系部统计相关的数据,从而证明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及教学成果。三是教师的科研情况,它在考核评价体系里处于重要位置,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能直接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提高,具体可从教师获得的奖项、发表论文的质量和数量、编著教材、科研项目、同行评价等方面来反映。四是社会服务,因为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系部可从教师的社会兼职、社会收益、行政服务等情况进行考核。另外,教师的教学考核还应涵盖其综合工作能力,包括教师参加各种比赛、举办各种讲座、课外辅导学生、参与系部公共事务的主动性及多少等。
(四)强化素质教育,提高高校人才质量
系部教学管理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帮助高校构建人才素质培养体系,对学生加强品德教育,使学生的心理素养日益提高。因此,系部教学管理人员应针对学生强调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明确素质培养目标,加强社会公德教育。而在教学管理上,系部则要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表现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及时采取教育教学措施,对学生实行定向跟踪教育。如系部可通过讲座、选修课、社会公益实践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中认识公德建设的重要性。同时,系部管理人员要践行素质教育要求,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健全人才培养目标。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但要引起高校管理层的重视,还要对高校教育的总目标重新进行审视,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培养师生间、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关心的校园氛围,基于学生入学时的问卷调查情况开设针对性强的课程,或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成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加强辅导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增强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从而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五)注重人员培养,提高管理者的素质
高校系部的教学管理人员所具备的管理知识、能力及其素质状况等与实现教学管理目标、提高教学管理质量有直接关联,所以系部务必要注重人员培养,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如系部的人员培养工作应包括几方面内容:一是培养和增强教学管理人员立足岗位的事业心和乐于奉献的责任感,使其形成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二是在教育教学方面进行理论知识培养,增强管理人员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的创造性,并注重提高他们的协调能力,使其能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三是系部要建立良性竞争机制,做到定岗定责,加强对管理者的考核。当然,不管是学校还是系部的领导均要注重培养系部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创造性,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促进系部教学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从而正常运转教学工作,稳定建立教学秩序。
四、结语
高校系部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与优化正在随着当代经济、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快速发展着,高校系部教学管理工作日益成为高校一线队伍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在实践中,只有充分认识到高校系部教学管理的重要性,搞清楚其工作特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优化系部教学管理工作,从而推动高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涤.如何做好高校系部教务管理工作[J].考试周刊,2014(75):154-155.
[2]叶小琴.高校二级管理中系部管理及改革探析[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04):171-172.
[3]黄丽芳.新形势下高校系部办公室管理工作改革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1):295-296.
[4]刘珊珊.民办高校系部教学督导工作的探究与实践[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100-102.
(作者单位: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