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青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上海 200444)
芒福德对现代设计的反思
李青青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上海 200444)
刘易斯·芒福德作为世界级的文化巨匠,其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包括科技、城市、文化、艺术等方面。他常常因为建筑、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突出贡献为中国读者所熟知。实际上,他对现代设计也有着独到而精辟的见解。他通过对城市、建筑、技术、文明的描述表达了他对现代社会、现代设计的独特看法。他认为现代社会造就的生活环境存在着两个极端:一是城市、建筑设计在纵横向上的巨型化发展趋势;另一个则是产品设计以及人类生存空间的精小化趋势。芒福德对现代设计的反思与批判为我们理解现代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芒福德;现代设计;反思
刘易斯·芒福德*刘易斯·芒福德(1895-1990),美国著名城市规模理论家、历史学家。作为世界级的文化巨匠,其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包括科技、城市、文化、艺术等方面。他常常因为建筑、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突出贡献为中国读者所熟知。实际上,他对现代设计也有着独到而精辟的见解。他通过对城市、建筑、技术、文明的描述表达了他对现代社会、现代设计的独特看法。他认为现代社会造就的生活环境存在着两个极端:一是城市、建筑设计在纵横向上的巨型化发展趋势;另一个则是产品设计以及人类生存空间的精小化趋势。芒福德对现代设计的反思与批判为我们理解现代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1.微观:建筑的纵向发展
现代设计早期是通过建筑设计体现并蔓延到其他领域。芒福德对现代设计的关注也是从建筑开始的。在其作家生涯的前期,他著有许多建筑相关的论文与著作。他认为“建筑不像绘画或诗歌,它的成型过程和结果都要服务于人类生活的目的。所以建筑首要责任是社会责任,帮助社会提高日常生活的品质。”[1](P183)可见,芒福德将建筑视为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家园。然而,随着现代设计在全球的蔓延,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向世人展示着现代设计的权威。用芒福德的话来说,“他目睹了一幢幢摩天大楼拔地而起,组成雄伟军阵,自海岛尖顶开始雄赳赳一路行进直至新城的中心地带。”[2](P187)芒福德把摩天大楼、工厂厂房、大规模生产以及城市向郊区的蔓延统称为现代社会的“巨大症”。这种追求体量、数量、规模的巨大化,让生活于其中的人饱受折磨。芒福德对其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他认为这是一种物质诱惑,是一种对建筑、对城市的误解。正如他在《棍棒与石头》中试图论述的理论一样:“若妥善、正确理解,建筑就是文明本身,二者密不可分。文明又是什么呢?文明就是人类通过社会的人化过程……”[3](P186)而现代建筑却将这种人文因素剥离,试图建造一种“供人居住的机器”。
芒福德对现代设计造就的“巨大症”最深刻的反思体现在他对摩天大楼的批判中。芒福德曾经生活的纽约城经过现代商业设计的洗礼,已经成为高楼林立的现代大都市,很多纽约人都满怀欣喜的欢迎这种“建筑界的新事物”,高楼大厦在很多人眼里成为了城市发展的坐标,成为了美国进步的标志,“象征着国家和城市无法阻挡的上升前进势头”[4](P188)。而在芒福德眼里,“摩天大楼则是许多谬误的主源”[5](P188)。城市太大、太拥挤、喧哗吵闹、快节奏都令生活于其中的人头晕目眩。在他看来,“高层楼简直算不上一种建筑,而是‘一种大批圈人、提高地价、大把搂钱的做法’”[6](P482)。在摩天大楼还是一种新生事物向全球蔓延的时候,芒福德就警觉到事态的严重,他认为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将带来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剥离人们对建筑家园的情感寄托,会影响甚至危害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在芒福德的年代,这些言论可能被认为是危言耸听、杞人忧天,如今当我们再去回望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许多大城市甚至中国当今许多大都市的发展都已经或者正经历着他当初的预言。
当然,芒福德对这些巨型化的大楼、厂房不是全盘的否定。他也承认建筑高层化是技术进步、城市发展不可避免的。他也推崇一些好形式的高楼,比如沙利文设计的一些摩天大楼,运用了现代技术、采用了新型材料,高大结实,为城市的大型车站、工厂等提供了所需的空间。芒福德还花笔墨褒扬过许多隐姓埋名的建筑师作品,他认为这些建筑作品能够在现代化的思潮下,运用新材料并结合本土特色,具有时代和地域魅力。可见,他对现代建筑并不是持全盘否定的态度。
2.宏观:城市的横向蔓延
而从宏观层面来讲,芒福德对“巨大症”的批判也是对工业城市无节制膨胀、蔓延的批判。芒福德一度认为城市应该是人类“爱的器官”、温情的家园。然而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无限的膨胀,城市内部交通拥堵、人口爆棚,城市内部贫富悬殊。工人阶级的生活处境越来越差,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带来了极大的物质满足,另一方面有又迫使人们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环境的恶化、资源的匮乏、交通拥堵、住房紧缺……
这种不断蔓延的都市状况,不断追求巨大的物质增加和消费,在芒福德看来属于“超大都市”阶段*芒福德在其导师格迪斯影响下,将城市分为六个阶段:原始都市、城邦、大都市、超大都市、暴虐都市、废墟都市,前三阶段属于上升阶段,后三阶段属于衰退直至死亡阶段。,已沦为 “衰落中的城市”。而伴随着世界大战的威胁,芒福德看到这种衰落的速度和趋势越来越快、越来越明显,并已在世界各地逐渐蔓延开来,正如他所说“过度增长的城市,不再是孤立的现象或单纯政治集中的象征,而开始成为主导的模式”[7](P264)。并且这种大都市的不断蔓延还会带来城市扩张的恶性循环,就像马克思所认为的一样:“城市愈大,搬到里面来就愈有利,因为这里有铁路,有运河,有公路;可以挑选的熟练工人愈来愈多;由于建筑业中和机器制造业中的竞争,在这种一切都方便的地方开办新的企业……花费比较少的钱就行了;这里有顾客云集的市场和交易所,这里跟原料市场和成品销售市场有直接的联系。这就决定了大工厂城市惊人迅速地成长。”[8](P301)所以说工业城市的无节制蔓延会不断的陷入巨大症的漩涡中,直到走向最终死亡。
芒福德对城市巨大化发展的批判不仅仅针对城市居民、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恶化。由于芒福德生态学的立场,他对城市巨大症的批判还指向城市蔓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他认为 “城市与其周围环境的这种密切联系,不幸却被现代人类瓦解着:他们计划以种种受消费者欢迎的人工形式代替复杂的自然地形和生态联系;这对他们自身是危险的。”[9](P12)近代工业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恶化,资源枯竭,芒福德曾经说过,“大都市蔓延区即生态灾难区”。可见,芒福德已敏锐地发现,城市“繁荣”发展是以对“人类家园”破坏为代价。他认为这种发展模式从本质上是反人类的,它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以至于在市中心想呼吸新鲜空气、看蔚蓝天空都成为一种奢望。“在这个世界里,玻璃、橡胶,玻璃纸完全地把他和禁欲的生活隔离开。大都市人最精彩的生活,就是离不开纸的生活”[10]。大都市人的生活已经完全被物质世界禁锢了。“世界上有些地区原有的宜人的生活方式在‘向四面八方蔓延的城市’(laville tentaculaire)的冲击下受到损害。”[11]
芒福德认为,城市原本作为人类生存的场所、心灵的家园,作为人生的大舞台,如今却因为无休止的城市扩张,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因高昂的地价、高昂的交通延误费、工人缺乏保障、资源存贮匮乏,环境污染而变得越来越没有生气。
芒福德洞察到:在现代社会中,与建筑设计、城市规模巨型化相对的还有另一个极端,即产品的精小化。根据芒福德《技术与文明》一书对 “小而精”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狭义上的“小而精”主要指产品外形的精细化、迷你化;而广义上的“小而精”则是指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生物学知识、人体知识等,实现技术与设计的统一,最终达到产品质量的精致化。然而,芒福德对“小而精”持一种什么态度?从其相关描述中,我们或许能感受到,他对这种产品赞许背后略有几分担忧。
1.外在表现:“小而精”
芒福德所谓的“小而精”,与今天我们所说的“迷你化”相类似。而“迷你化”主要是指产品外观的小巧化、质量的轻薄化, “小而精”在此基础上还暗含了一种品质的精致化。
这种“小而精”的趋势,在古生代和新生代技术时期*芒福德在《技术与文明》一书中将技术史分为三个时期:始生代技术时期(1000-1750);古生代技术时期(1750-1900);新生代技术时期(1900至今)的对比中尤为明显。芒福德发现,古生代时期对体量的重视——大就是优,多就是好——到新生代技术时期就转变为“很少含量却极其重要”。这个时期的产品开始关注微小的力量,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开始意识到形状的重要性。要知道“古生代技术不认为有可能通过改善形状而增加效率,只相信增加功率或增大尺寸”。[12](P225)
当然,在新生代技术时期,这种“小而精”的趋势通过另一种形式的对比而更显突出。20世纪的世界发展飞速,在芒福德看来: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座座城市不断向外蔓延扩张,社会生产规模不断增大的另一面;还有另一类产品表现出量小而少、质精而轻的品质。这类产品,一般都是运用了新型材料,外观小巧,质量轻薄而精美,是一种新生代生活的代表,也是新生代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体现,与那些千篇一律的劣质批量产品相比起来(尽管“小而精”的东西也是批量化工业产品,但其新颖的样式和新生代的隐喻造就了其独特性),更加受人欢迎。
然而,还有另一种形式的“小”比较令人堪忧,因为它缺少了“精”的品质。首先是城市空间越来越大,高楼大厦越来越多,而人类的居住空间却越来越拥挤、狭窄。其次表现在,人类控制、征服自然环境的能力越来越强,而人类所获取的宜居环境却越来越少。再者,人类利用能源、开发资源的手段越来越多,而人类能够利用的能源却越来越匮乏。以及,机器生产的效率越来越高,工人的闲暇时间却越来越少……20世纪出现种种“大与小”、“快与慢”、“多与少”的悖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越演越烈,芒福德通过对城市的走访、对社会生活的观察,目睹了工业化进程、城市化发展的二重性。他思辨地看待20世纪的现代化进程,通过现代设计(毕竟设计是关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吃、穿、住、行)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变。这种“小而精”的趋势在他眼里有其产生的深刻动因。
2.内在实质:技术与设计的统一
正如芒福德所说:“体积小重量轻是新生代技术时期的品质。”[13](P207)这种新的品质究其动因,是由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产品设计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技术壁垒慢慢减少。这就使得产品设计的小型化成为了可能。在芒福德的观点里,产品设计的迷你化趋势是科技与设计结合的产物。由于技术的突破,产品设计的多种形式成为可能;而由于新材料的应用,产品不仅体量变小、质量变轻,而且其材料本身就是一种现代的宣示。例如,由于电力的广泛应用带来了制铝业的风生水起。而铝又是一种极为轻巧的材料,具有易塑性,因此“轻巧的铝也是一种挑战,它要求更细致、更准确的设计。”[14](P201)以铝为材料的设计产品越来越多,以其轻便的重量,高科技的外形,现代生活方式的隐喻迅速占领现代家庭。产品的设计开始重视微小的力量,不再像古生代技术时代以规模代替效率——更多意味着更好,更大意味着更强,如今变成了“很少含量却极其重要”。
芒福德不仅关注产品设计“小而精”的趋势,并且将设计的这种趋势放在更为广泛的社会背景中去考察,结合科学、技术以及消费等问题来考察设计问题。产品 “小而精”的趋势是设计与新材料、新动力、新科学等融合的结果。在《技术与文明》这本书中,芒福德还专门论述到生物学对设计的影响。他说“从生物界还传来了古生代技术头脑完全陌生的概念:形状的重要性。”[15](P224)例如对飞机的改进设计时,由于对飞机尾部产生的空气阻力的研究,其形状的设计才完全具有了技术上的意义,而不只是简单的外壳造型。同样的原理也运用在火车、汽车等机械设备的设计之中,在不增加功率的情况下提升速率——注重效率和质量,这也是设计“精”的体现。可见,在新生代时期,“小而精”是由于科技的进步才成为了可能。当然,要真正完成“小而精”的呈现,还不仅仅是科技、技术的进步能造就的,这就需要设计的融入。芒福德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他指出,设计有利于将抽象的技术转变为具象的物品,而抽象的技术、新的材料又让设计的多样化成为可能。可见,技术与设计这种双向的关系,很早就为芒福德所关注。他在《技术与文明》一书中论述过机器体系对审美的影响,这也隐含了工业化社会、批量生产等对设计的影响。
从某种层面上看,芒福德在当时就已经相当重视设计与现代科学、技术之间的紧密关系。并且将其纳入消费社会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探讨消费的合理性,在芒福德看来,这种 “小而精”的产品不仅是为了消费者追求个性化的表现,更是一种身份认同感的找寻,试图通过这一类产品来进行身份定位。当然这种多样化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消费,为造就一个“消费社会” 推波助澜。因此他是矛盾的,一方面他认为这是科技与设计完美结合的表现,也是人们个性化需求的满足,但是另一方面又助长了炫耀性消费的势头,造成了资源浪费。
芒福德在其相关著作中谈论过他对功能主义的态度,这也是他关注现代设计最直接的体现。芒福德小时候居住的房屋里布满了维多利亚式的复古装饰,房屋狭小拥挤。他从小就对这种建筑及建筑空间充满了厌恶,因此当芒福德看到现代建筑简洁、干净利落的立面和空间,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他认为现代设计以其简单明了、朴素大方等特征,将会成为社会有序发展的基础;并且大胆宣称“形式追随功能”,形式简洁、功能优先的设计才是未来建筑设计的走向。
但事实也证明芒福德并不是功能主义的盲目崇拜者,他拥有辩证的世界观。他虽被勒·柯布西耶等人的设计理念所吸引,却也不赞同其中的很多观点。他反对勒·柯布西耶提倡的“房屋是供人居住的机器”,认为建筑是一种融合了当地人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区域文化的家园。他深受格迪斯有机论思想和霍华德花园城市理论的影响,“坚决反对将功能效果与机械效果混为一谈”[16](P195)。他承认机械是工业社会无可取代的表现形式,但并不是现代文明的全部。芒福德站在人类文化的高度对功能主义进行了深刻的解读。试图厘清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误解——功能与机械的混淆。他通过对形形色色的建筑不断地走访考察,认为合理的功能主义思想是包含人类的全部需求、思想、理想,即“除了物质的、生物的需求,也要包括精神心理的、超验主义的、形而上的东西”。[17](P195)
芒福德在讨论机械的设计问题时也提到了形式与功能的关系,从论述中可以看出他比较赞同沙利文的“形式追随功能”,却又超越了这种单纯的追随;推崇赖特的“形式与功能是一回事”的观点,却又不完全苟同。他认为,在设计一个产品时,可能由于成本的考虑,往往会在基本功能达到的时候就停止了美学上的完善。“也许在这个时候每个机械方面的因素都被充分考虑了,但由于没有认识到人性方面的需求,还是造成了一种不完善的感觉。”[18](P309)他认为那些老式的电话、汽车、飞机,到处都是拼凑的痕迹,是一种设计不成熟的体现。成熟的设计应该是一种功能与形式兼顾,“形式由功能决定,形式突出功能,形式使功能具体化、明确化,使功能看起来更加真实”[19](P309)。他还提醒设计师和生产商,设计一个完美的产品,为了解决成本,不应该牺牲产品的美学意义,而是将功能与美学融合在产品生产的整个周期过程中。值得指出的是,在芒福德的观点里,美学是与情感挂钩的。这在他对有机建筑的维护中可见一斑,他认为有机建筑之所以被称为有机,是因为“他体现了功能与情感这两种人类需求的合理妥协”[20](P196),是一种人性化的功能体现。
当然,最能体现芒福德这种温情功能主义的还是他关于建筑、城市的论述。他认为建筑对生活的体现就是其生命力所在。他说,“每一栋建筑、楼房屋宇都保存着当地社区诸多民众生活的记录和精神财富。”[21](P184)“每个时代的人都在他们建造的建筑物里留下了自己的传记。”[22](P802)
总之,芒福德关于功能主义的解读实际是对功能主义的修正,他将功能主义与形式、美学、情感等问题结合论述,给冷漠的功能主义注入了人性的、情感的温度。这对我们今天的设计依然有有着借鉴和指导意义。
芒福德对现代主义设计语境下的现代社会的反思是从外形的观察开始,进而关注品质问题,最后深入到对情感、审美等问题的思考:由表及里,由末到本。他将现代建筑、城市扩张置于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并聚焦于现代工厂、办公楼甚至是生产规模的“巨大症”和产品设计的 “小而精”,在对现代设计尤其是这两种极端现象的反思与批判过程中,芒福德也始终关注功能主义的发展,并将狭隘的功能主义结合美学和情感,提出了他认为的合理功能主义,这对功能主义理论的补充与完善有一定的意义。他关于现代设计的反思,对当代设计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2][3][4][5][6][16][17][20][21][美]唐纳德·L·米勒.刘易斯·芒福德传[M].宋俊岭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7][10][11][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M].宋俊岭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9][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倪文彦,宋俊岭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12][13][14][15][18][19][美]刘易斯·芒福德.技术与文明[M].陈允明等译.北京:建筑与工业出版社,2009.
[22]Lewis Mumford,“The Modern City,”in Talbot Hamlin,ed. ,Forms and Functions of Twentieth-Century Architecture,vol.4,Building Type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52).
(责任编辑:刘德卿)
10.3969/j.issn.1002-2236.2017.04.017
2017-01-15
李青青,女,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设计理论研究。
J50
:A
:1002-2236(2017)04-008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