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从山东艺术学院非遗传承人群培训谈起

2017-02-13 21:49:50王瑞光
齐鲁艺苑 2017年4期
关键词:面塑技艺山东

王瑞光

(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从山东艺术学院非遗传承人群培训谈起

王瑞光

(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在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进程中,高校自然不能放弃自己的责任。高校拥有众多学者,智库资源,在承办文化部非遗传承人群培训计划的过程中,理应打造成一个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平台,在学、研、产等方面发挥自己在非遗保护方面的积极作用,让非遗传承人能够有尊严地生存,这样非遗才能真正发挥其承载的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在这个过程中,还要结合具体项目锻炼、培养学生,使他们更好地成长,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高校;非遗保护与传承;非遗培训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当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04年,我国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承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2011年,我国专门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明确了非遗保护的责任主体和基本原则,规定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都应在非遗保护中发挥各自作用。文化部在近些年的工作任务中,也将非遗保护工作作为重要内容。

在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进程中,高校自然不能放弃自己的责任。其中,培训非遗传承人群或曰非遗从业者,是一个必要选项。2015年,作为试点院校,山东艺术学院承担了文化部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任务,当年举办草柳编技艺、剪纸技艺两期培训班,共培训了100余名非遗从业者。2016年,山东艺术学院又承担三期泥面塑培训、一期琉璃烧制技艺培训,共培训了230余名非遗从业者。2017年,山东艺术学院将承担泥面塑、琉璃烧制、核(木)雕、风筝制作技艺4个项目的培训任务,计划培训200名非遗从业者。除培训非遗从业者外,高校还可以在科学研究、产业链打造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

高校拥有众多学者,智库资源,在承办文化部非遗传承人群培训计划的过程中,理应打造成一个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平台,在学、研、产等方面发挥自己在非遗保护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 学:双向教学实现非遗从业者与高校互赢

所谓学指两个方面,一是非遗传承人群的学,二是在校大学生(以下简称大学生)的学。有研究者认为,非遗传承人群不应也不需要在高校学习,高校的学院式教育,比如雕塑、色彩、素描等课程会破坏非遗的传统底色,使其丧失古朴、纯真的特点,失去了原汁原味的韵味。这种观点有其偏颇之处。所谓的原汁原味实际上是对过去的原封不动的使用。诚然,原汁原味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非遗的传统底色,但当今的研究者都认同非遗保护的原则是“活态化”保护,即非遗一定要活在当代,适应时代的要求。固守过去,一成不变,并不是一个最佳的选择。相反,我们注意到很多非遗作品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发展变化之后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这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很多传统的酿酒技艺现在都是非遗项目,但这些项目都是与现代生活、现代科技紧密结合起来的,比如贵州茅台,在生产过程中,采用了很多现代的科技,融入了大量现代的成分,但与此同时,保留了其核心的发酵技艺,仍然是非遗。笔者认为,作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主要是要保留其核心技艺和核心理念,外围的内容可以进行调整,这是可行的,不会影响其作为非遗项目的合理性。

对于非遗传承人群来说,学习的首要目的在于增强非遗项目的活力和生命力,提高在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山艺非遗培训的主要内容是结合案例,向非遗传承人群介绍现代创意理念、现代设计理念、现代营销理念。

现代创意理念、现代设计理念的学习和使用是非遗产品适销对路的捷径。物质遗产,特别是文物的保护讲究“原真性”保护,即不要破坏文物的原貌,使其保持原来的风貌,即便后来修复也要做到“修旧如旧”,这是文物保护的一个重要特质。但在非遗的保护过程中,不能不遵循这一原则,它有自己的特殊原则,即“活在当代”,正如书画艺术所提倡的“笔墨当随时代”,非遗也要适应其所处的时代,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必要的改变。我们可以注意到很多现代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加入了非遗的元素,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对于非遗而言,同样可以如此,加入一些现代的元素,与现代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相结合,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这是非遗能够活在当代,真正能够传承的一个重要理由。而学习现代创意理念、现代设计理念无疑是一条捷径。非遗传承人群要学习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对非遗产品进行包装,这种包装既体现在产品的外包装上,也包括对产品的造型、功能,甚至理念上。比如陶壶制作,在设计上,必须要在气密性、实用性上下功夫,使其符合现代人的饮茶习惯;同时,可以在精致化、精细化路线上适当用力,因为很多陶壶、紫砂壶的爱好者,把玩过程中将其视作精致的艺术品,把它作为提升生活品质的方式。

现代营销理念的学习和应用对于非遗产品活在当代功不可没。当代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国家、政府要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中国有数量巨大的非遗项目,在其保护经费方面,政府只能承担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不可能承担所有的费用,大部分的费用需要在市场中获得,而现代营销理念正是打开市场大门必不可少的钥匙。通过学习现代营销理念,研究消费者的心理和诉求,生产出适应他们需求的产品是保证非遗产品能够适销对路的有效途径。

学习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聘请省级以上非遗传承人为非遗传承人群授课,让他们在技艺上有所提升。有研究者认为这会抹杀不同地区不同风格技艺之间的丰富多彩。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其一是在高校举办培训班之前,这些学员大都追随一些省级非遗传承人学习,其二是民间的这种交流非常普遍,技艺的交流和融合现象突出。二是参观考察。参观考察主要包括两个部分,首先是参观相似的非遗传承区域和该项目开展的比较突出的地方,学习、了解相关的经验。其次是参观其他非遗项目的地方,此方面我们有一些感触,比如有黑陶创作的学员在参观了琉璃烧制的工厂后,创作了黑陶琉璃融合的作品,在第二届中国历史名瓷烧制技艺大赛中获得银奖。

三是学员的互相交流学习。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的学员之间的相互学习也很必要,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从事的工作也不尽相同,各自也都要一些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的相互交流,对于他们今后从事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也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在他们当中,有的学员擅长创作场景,有的学员擅长创作人物,有的学员擅长把握全局,有的学员擅长细部创作,各自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互相学习对于他们而言都是一个不断完善技艺的过程。除技艺外,理念的交流也有其重要性。现在是一个特别需要“讲故事”的时代,我们都知道美国大片之所以能够横扫全球,一个显著的原因在于其“讲故事”的能力,讲动听的、有魅力的故事。如钟馗的外在形象是丑陋的,但在中国民间传说中,他是能打鬼驱除邪祟的神,因此人们认为他的画像、雕像可以辟邪除灾。因此在制作时要把这种特质突出出来,在销售时也要重点阐述这种理念。泰安肥城的一位同学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他善于分析购买者的心理,通过讲述面塑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精彩故事打动购买者,出售的作品价格大多在2000元以上。材料的创新、创意也是交流学习的一个选项。学员中有一些擅长制作传统面塑,而另外一些学员则善于在材料、功能以及衍生品开发上下功夫。滨州的一位学员在这方面有很多心得,她将面塑和机械器件结合起来,制作了“走路面塑”、“面塑车饰挂件”等,既有传统面塑的特点,又增加了实用的功能。在她的启发下,其他学员制作了“面塑汽车”等机械面塑作品。

第二个学是大学生的学。非遗的传承和保护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和从事相关工作。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人群,他们的加入,无疑会对非遗保护和传承有重要的促动作用。在举办非遗培训班的过程中,很多大学生被学员精彩的技艺所吸引,参与到培训过程中来。为此,山东艺术学院专门邀请技艺水平较高的学员为大学生讲授相关的手法,如面塑、泥塑、剪纸、草柳编的各种操作方法和技巧,大学生大都很感兴趣,很多学生还加入到创作队伍中来。除了学习技艺、了解非遗传承人的个性特点之外,在非遗培训过程中,山东艺术学院还重视利用项目培养学生的宣传营销能力。当今,宣传营销在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懂得营销的概念对于学生就业有一定的帮助。为此,山东艺术学院还专门组织了“山艺非遗+”工作室,申请“非常有遗思”微信公众平台,负责非遗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工作室的目的就是通过项目实际操作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如何进行有效的宣传和推广的技巧。通过撰写文章、建立销售平台、与客户交谈等方式,让学生对销售的整个流程有更为清晰、明确的认识,为将来的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学生正在进行黑陶和陶壶的推广宣传工作。

山东非遗培训由山艺艺术管理学院和设计学院承担,教学场所设在艺术管理学院,这对于学院的教学工作十分有利,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非遗技艺和理论。艺术管理学院主要设有艺术管理专业、文化产业和文化遗产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都可以从非遗培训工作中获益匪浅。保护与传承是艺术管理专业将来从事的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了解非遗技艺,了解非遗传承人群的所思所想对学生将来就业很有帮助。文化产业专业的一个工作去向为从事各类文化产业的开发工作,善于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是他们取得成功的要件,而非遗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无疑对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很有帮助。文化遗产专业本身即是研究非遗技艺和非遗保护理论的专业方向,通过与非遗传承人群的交往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切实了解非遗技艺,另一方面对于非遗保护理论的学习助力明显。

二、 研:科学研究提升非遗保护水平

高校有众多学者,研究是高校的特长。在非遗保护和传承方面,高校完全可以发挥这一优势,利用自身强大的智力资源库,在非遗理论、具体非遗项目的发展历史和渊源方面进行充分的探讨。非遗项目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是保护非遗的基础,只有了解非遗项目的产生才能更清晰的探索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存在的原因;只有了解非遗项目的发展历程,才能洞悉其兴衰历史及其原因,为当今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现状是保护和传承非遗的基点,近几年兴起的非遗保护热,包括文化部等各级政府部门推动非遗保护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非遗遇到了一些困难,正确认识这些困难的实际情况,是科学保护和传承的前提。而未来是指非遗传承和保护的目的,即通过非遗保护和传承,使非遗在将来能够产生更大的作用,这是非遗传承的归宿所在。高校在这些方面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对其进行科学和缜密的思考,对非遗的进一步传承提出好的建议。山东艺术学院之前已进行了很多相关的研究,李新华教授出版了《山东民间艺术志》,于亮老师带领部分硕士生共同梳理了肥城“尚氏焗艺”的发展历史,帮助其成功申报为省级非遗项目,舞蹈学院师生走遍山东大地,对山东“非遗舞蹈”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举办了展览,并形成了详细的研究报告。今后,结合政府的要求,山东艺术学院可以承担更多的责任。

各类非遗项目的特点也是特别值得研究的内容。非遗传承人群在非遗的技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可以制作出精美的工艺品,也可以吟诵经典的名句名段,可以用生动的语言叙述非遗发展的历史。但一方面大部分传承人群在记录这些技艺方面缺乏有效的手段,因此出现了很多技艺断代的情况,而高校研究者的介入可以补足这一缺陷,通过规范的书面语言清晰完整地记录非遗的面貌。另一方面,很多非遗传承人往往局限于本派的技艺,视本派的技艺为最优,歧视其他流派,因此盲目性不可避免,而高校的研究者通过多方观察,可以较为客观公正的辨析各种风格、各种类型的非遗技艺的特点,更好地推动非遗项目的保护。

研不仅包括研究非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及特点,还可以研究非遗传承保护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非遗传承对于中国文化、中国风格的重要性,以及非遗对于中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扩大在世界范围内话语权,消弭国外对中国误会等方面的作用。

当然,科研的目的不在于形成一系列理论,最终的归宿是“研以致用”,通过研究,发现非遗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向政府和社会机构提出建议,推动非遗保护的合理化改革。研究成果最终是要造福非遗,推动非遗传承和保护的科学化。这就要求研必须结合具体的实践,通过充分的田野调查和技艺观摩,充分了解非遗技艺。唯此,研究才能做到实事求是,符合实际,真正服务非遗。

三、 产:产业链打造提高非遗从业者生活水平

产即解决非遗传承人的生存问题。非遗保护和传承要持久稳定地进行下去,非遗传承人群的切身利益一定要得到保护。而产品能否在市场上获得好评,销量能否得到保证是一个十分必要的环节。产既包括产品,又包括产业链条。就产品而言,可以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非遗传承人群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创作出的产品,二是根据客户的需求定制的产品。其中,前者创作起来更为容易,第二类产品较为复杂,需要根据客户的兴趣爱好单独设计制作。

就产业链条来说,由创意到生产,由生产到产品,由产品到销售,这是一个完整的闭环。在其中,产品只是一个环节,其实更为重要的是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特别是打造销售平台,对于非遗产品同样如此。在产业链条中,生产主要由非遗传承人群完成,创意和销售平台方面由山艺完成。目前,结合非遗传承人群的技艺与社会需求,山东艺术学院正在设计相关的伴手礼产品,主打山东艺术学院的品牌,赋予其较浓厚的文化艺术含量。而销售平台方面,山东艺术学院金种子孵化基地已成立专门的公司,进行非遗产品的销售。但山东艺术学院并没有固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整合多方资源,搭建平台推广销售学员的非遗产品。目前,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与山东新闻大厦正在共同打造非遗产品销售平台。在合作过程中,山东艺术学院的“山艺非遗+”工作室负责拍摄图片、撰写文章,介绍非遗学员及其作品,进行微信公众号推送,而山东新闻大厦则整合齐鲁网、大众网、齐鲁壹点等媒介进行宣传。山东新闻大厦是大众报业集团旗下的四星级酒店,客户都是高端人群。借助于新闻大厦的智汇品质生活联盟这一网络平台,面向企业家、社会精英提供高端的定制产品,为非遗传承人群提供更为有力的市场和销售支撑。网上形成订单后,由学员进行线下发货,从而完成整个销售过程,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除了网上平台外,山东新闻大厦还有现场的展示平台,其大厅、展馆、专题房间都是很好的展示和销售平台,在现场即可实现交易。通过山东新闻大厦的智慧网络平台以及现场展示空间让更多的人群关注山东艺术学院的非遗培训成果和学员作品,助力非遗产品的销售,提高非遗从业者的生活水平。

总之,高校要发挥服务社会的职能,为社会创造价值。通过学研产相结合的方式,为非遗传承人提供智力和销售平台等各类服务,让非遗传承人能够有尊严地生存,这样非遗才能真正发挥其承载的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在这个过程中,还要结合具体项目锻炼、培养学生,使他们更好地成长,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同时在非遗保护和传承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责任编辑:杜 娟)

10.3969/j.issn.1002-2236.2017.04.002

2017-04-20

王瑞光,男,博士,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学、艺术管理。

G122

:A

:1002-2236(2017)04-0013-04

猜你喜欢
面塑技艺山东
图说山东
新航空(2023年9期)2023-09-18 18:59:16
跃然指尖的面塑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工会博览(2022年33期)2023-01-12 08:52:40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金桥(2022年3期)2022-03-29 01:16:24
『山东舰』入列一周年
承地方面塑特色 探创意实践之路——以《面塑鱼趣》一课为例
少儿美术(2020年11期)2020-11-06 05:11:32
胶东面塑——花饽饽
少儿美术(2020年9期)2020-11-05 09:12:02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10:24
宜宾面塑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探讨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中国自行车(2018年7期)2018-08-14 01:5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