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铁霖声乐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学术论坛综述

2017-02-12 19:22
乐府新声 2017年4期
关键词:声乐民族艺术

白 宁

“金铁霖声乐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学术论坛综述

白 宁[1]

2017年9月19日,“学术论坛——金铁霖声乐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在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此次活动系“第八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暨第二届全国专业音乐院校民族声乐艺术交流展”的系列学术活动之一。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民族声乐人才,为发展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繁荣中国声乐艺术做出了卓越贡献。论坛由沈阳音乐学院刘辉院长主持,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林在勇,人民音乐出版社社长莫蕴慧,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徐元勇,《音乐周报》传媒有限公司原董事长、总编辑白宙伟,上海音乐学院声歌系民族声乐教研室主任方琼,天津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主任赵振岭,《中国音乐》原常务副主编赵志扬等专家学者先后发言,参加民族声乐交流展的各地专家与沈阳音乐学院部分师生聆听了专家的讨论。专家们对金铁霖先生的教育教学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多角度对民族声乐教学实践、理论研究进行了深入探索,引发出对民族声乐艺术的一些理性思考,对民族声乐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有益启示。

刘辉教授从学术角度介绍了金铁霖教授的贡献,评价金铁霖先生为中国声乐的发展、建设做出极大贡献,尤其在教育教学方法、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金铁霖是刘辉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刘辉教授对金老师的教育教学、学术研究深有体会,认为金老师在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上有着很多经典的观念和方法。如果用数字来概括,刘辉教授将认为可以用“一、三、四、七”来表述:“一”是“中国声乐”理念的提出,这是中国声乐发展建设的理论构想;“三”是培养人才的三个阶段,即“自然阶段——不自然阶段——科学的自然阶段”,这是民族声乐学习的三个必经阶段;“四”是民族声乐的“四性原则”,即“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这是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刘辉教授曾在撰写的论文中说,民族声乐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从社会中走来,从群众中走来,它必定还要服务社会,服务大众。金老师的“四性原则”既讲了民族声乐的原则,又讲了民族声乐的发展方向;“七”是选才、育才的“七字标准”,即“声、情、字、味、表、养、象”,这是民族声乐遴选人才的要求和标准。金老师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总能发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现表演内容、提升艺术层次的手段,并及时总结出来。刘辉教授指出,对金老师的教学方法、理论从多个角度进行研讨、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今后中国声乐的发展一定很有意义。

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林在勇在发言中谈到自己对于艺术、艺术观的认识,并结合民族声乐谈艺术的本质。他在谈到中国的声乐艺术时说:我常通过其他学科的知识解决这个学科的问题,常在这个学科中找问题来思考这个学科的公共性及其内在价值。比如,我有时候问方琼教授:你们搞声歌,能不能给我解释解释这个汉字?包括“歌”、“咏”、“啸”、“呼”等,来解释这个汉字?我们中国人,用身体、身心一致追求一种原生的价值,追求一种周围人在世界当中的价值。我想,演唱的意义就在于此。如果它仅仅是一种技术,当它身心一致,与这种文化价值观有联系,那么这种技术就有价值了;如果它仅仅是一种技术,那么它的局限性就非常大。尤其是一种技术,某一种概念,它恰恰影响了我们对艺术、包括对声乐艺术更大的理解,如果我们过于沉迷于它的程式和概念,有可能会成为“专业”,但很可能离开了这个事物本质的东西。林在勇院长表示,希望今天年轻的学生从老师的身上,学到一种艺术探索的精神,把中国的好声音真正的亮出去,以中国的语言、文化审美的趣味,用你们的声喉去表达一种全新的概念,这个概念一定比今天我们在声乐学科已知的更为博大。

人民音乐出版社社长莫蕴慧在发言中指出,金铁霖老师应该说是一个“文化现象”,他的教学、对他的讨论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大众的音乐生活。莫蕴慧社长肯定了金铁霖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教学成果,她认为,金老师的教学成果,可以说是硕果累累,这些成果推动了民族声乐的发展,提升了中国声音在国际上的影响。如果说,民族声乐的发展中,金铁霖老师之前主要是开枝散叶,那么下一步应该扎根理论研究。在音乐教育中,比如乐理、视唱练耳等很多学科是西方的,我们的音乐历史很久远,但没有很好地传承下来,这跟理论研究一直没有形成系统有着直接的关系。应该将金老师先进的教学经验系统化、理论化、教程化,希望能有一个团队对金老师的教育教学进行系统的、教程性的研究。对于“千人一声”问题,莫社长提出,这是民族声乐系统化、规范化的一个结果,反观美声唱法也是这样,美声唱法有一定的系统性,但在表达不同艺术家、不同作品的时候,可以有自己的不同风格。这是两个层面的东西,不能混为一谈,“千人一声”并不是一种批评,在这个意义上说,是一种表扬。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徐元勇在发言中,强调理论研究、继承传统文化对于发展民族声乐的重要性,他说:我们国家的音乐艺术发展到今天,尤其是声乐艺术,进入了有序的建设。声乐人才的培养有三个层面:有舞台上的歌唱家、院校里的老师,还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三者的关系应该是并行的、互相依托的。徐院长主要从事理论研究,认为理论研究者应该为歌唱家、教学者提供理论体系,提供从古至今的理论依托。他从对中国古代歌唱术语的解析进行了讲解,并举例“丹田气”,说明古人很早就重视对气息的运用。徐院长希望这些传统理论今后能够给民族声乐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

《音乐周报》传媒有限公司原董事长、总编辑白宙伟讲到:有人说,金铁霖老师是中国声乐的“高音之父”,在人文科学领域,怎样评价金老师的贡献都不为过。白总编通过分析20年前金老师对于真假声变换方面取得的成绩,指出这是理论指导实践的一个成果,并由此肯定金老师对于民族声乐所作的贡献。白总编指出,有观点说:西方的声乐体系是从8世纪开始的,因为8世纪罗马成立了一所声乐教育学院,从那时就开始研究唱歌声音的方法,如果这样算的话,距今一千三百多年。我们国家从2004年开始建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由中国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合作做这件事,至今有13年。13年的努力,已经接近西方多年的研究水平。在这个方面讲,我们国家的起步是高的,而且非常有成就。至今已开办8届研讨会,其中大量的数据、案例、论文对未来建设中国声乐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学术积累。而中国声乐体系的建立对于我们的“文化自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上海音乐学院的方琼教授结合跟随金铁霖老师学习实践,探讨金老师教育教学思想与方法。她说到:我在考上海音乐学院之前跟金老师学习过,虽然短短几个月的学习,但对我今后的声乐学习道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金老师不仅教给我发声技巧,还带给我不同的声乐理念和思维观念。金老师善于观察、挖掘学生的特点,他教我意大利歌剧唱段和艺术歌曲,课余时间还听我朗读自己写的作文。金老师用开放性的思维去指导、教育我,让我全面发展,给了我很多开阔性和发散性思维的启发。方教授认为,金老师对民族声乐的贡献不仅仅是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民族声乐歌唱人才,更重要的是探索着民族声乐规范化、学术化的道路。一种艺术的品种,一个学科的诞生,发展到了被社会广泛地承认,来源于其赖以生长的文化土壤的滋养。需要经过众多专业界同仁,甚至需要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共同努力。这其中某些关键人物的引领和实践,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金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关键人物。他把众多的成果提炼和升华,形成既有个性特色又有共性审美的艺术学科,才使得民族声乐的存在变得更有意义。方教授结合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的发展历程谈到对民族声乐发展的认识和期许,第一次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活动,是在福建举办声乐比赛,慢慢的从比赛变成了论坛。舞台实践发展到一定程度,提出了从理论上加以归纳、总结、提高、学习的要求,这是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结果。

天津音乐学院赵振岭教授讲到:总结金铁霖老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手段、教学成果,我们不难发现,金老师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一路走来所秉承的是对音乐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融入生命的眷恋;他探索实践的轨迹就是中国民族声乐几十年来发展的印记;金老师几十年的教学总结,恰恰就是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面对三种唱法、“千人一面”、原生态、“金式唱法”等争议和辩论,尽管这些声音现在已黯然失色,但是金老师保持着不争辩的沉默。这不是简单的沉默,而是学者的“用事实讲话”。《道德经》上说:“善者不辩”、“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中国文坛包括乐坛历来不乏能言善辩之人,声乐界也不乏所谓的权威。而金老师的选择是不争不辩,这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赵教授说,我不是金老师的学生,但是我受到金老师教学的很多理念、手段的滋养,我现在教学上的很多办法都是通过金老师的教学来的,比如哼鸣、混声、支点、通道、胸震等。金老师经常给别人题字:“字正腔圆”。金老师说的这个腔,不是以往意义的“字正腔圆”的腔,而是他提的歌唱的腔体。打造乐器的最高境界,和演唱、演奏的最高境界一样,追求的是音色。而音色就需要有腔体,如果没有腔体、没有空间就不可能有泛音。金老师在这方面的理论会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随着世界接受中国人声音的前提下接受中国人所表达的情感。赵教授强调,民族声乐的创造性、科学性“永远在路上”。民族声乐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几十年间我们确实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女高音方面,但男高音的培养需要加强。这里虽然有一定的客观原因,我们也要加强男高音唱法的科学性、教材教法的规范性。几十年来,我们自身学习并见证了中国民族声乐男高音的发展过程,虽然走过很多的误区,但是我们都走出来了。中国的声乐走到今天,我们应当对自身文化作一个反思、总结。我们民族声乐要科学发展,不只是原生态,也不是照搬戏曲、曲艺,而要具有科学的发展观,才能够使中国的民族声乐越走越远。

《中国音乐》原常务副主编赵志扬在发言中说到:我在《中国音乐》杂志工作将近16年,因为是中国音乐学院的学报,必须积极扶持和支持民族声乐的研究和发展。金铁霖先生是在东西方文化碰撞、融合的时代背景之中,由时代呼唤而出来的一位巨匠。上世纪是我们东西方文化碰撞最厉害的一个世纪,在碰撞过程中产生了一些融合,当然也有一些完全用西方的来取代中国的取向,这个取向一直延伸到今天对我们的教育体系还有影响。在音乐界,刘天华的理念是要在中西方融合、碰撞中闯出一条中国自己的路。在声乐界,金老师就实现了这个理念。我们需要展示中国人的自信、特点、民族精神,而他恰好在方方面面都做好充分准备,所以脱颖而出。金老师给他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选择的《我们是黄河泰山》这首曲目,实际上是中国人的形象、中国人的气质、中国人的风格。很多时候,美声唱法好像成了中国声乐的一个评价标准,甚至在评估价值观念体系时实际上是拿美声来套。其实是我们的价值观念丢了,也就是我们的民族自信心丢了,我们看不到我们的文化丰富和底蕴的深沉。金老师举起了民族声乐这个大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觉得是唱响了中国的时代强音,我们现在应该继续把这个东西搞下去。中国的民族声乐实际上跟中国的武术、戏曲、书法、舞蹈是一个整体的。我们说声音看不见,其实声音也有声形。这个声形就是塑造它的过程。民族声乐扩展还有很宽的路子。如果用书法来比喻,民族唱法可以唱出行书、小楷、草书、行草、魏碑。每个人有不同的声音的表现特点,比如说我们江浙的,可能就像行书、小楷一样,秀丽婉转;有些唱河南梆子的,可能就像魏碑一样;京剧舞台上,一个亮相,几个动作,能让人联想毛笔字的那个一竖一横,这个眼神跟用笔的气质完全是统一的。唱歌就是用声音去写书法。民族声乐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民族的、时代的最强音,展现着我们国家的形象,我们国家的气质,我们民族的精气神。

刘辉教授在为论坛作总结时提到,各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金铁霖老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进行深刻的、具有独到见解的阐述,使与会的同仁和师生受益匪浅。正如各位专家说的那样,研究金老师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对于建立中国声乐学派、完善中国声乐教学体系、使中国的声乐艺术走向世界、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金老师含英咀华,辛勤耕耘五十余年,把自己全部的心血和情怀都倾注在民族声乐这个伟大的事业中。今天的论坛,会给民族声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助作用,有力地推动民族声乐事业未来的发展。

现场听众多次用掌声回应专家们的精彩发言,并用热烈的掌声对金老师在教育思想、理论研究、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方面作出的贡献表示崇高的敬意。

(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白宁根据录音整理)

[1]

白 宁(1980~)女,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教授。

(责任编辑 朱默涵)

猜你喜欢
声乐民族艺术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纸的艺术
多元民族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