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表演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 论用“读、听、析、策”在音乐文本中发掘人物塑造的线索

2018-01-02 05:23:23
乐府新声 2017年4期
关键词:唱段音乐剧情绪

罗 怡

音乐剧表演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 论用“读、听、析、策”在音乐文本中发掘人物塑造的线索

罗 怡[1]

音乐剧的文本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剧本,二是乐谱。剧本擅长以对白和说白讲述故事、交代时代背景、规定情境、人物关系、人物目的与动机等戏剧要素。而乐谱则以音符为语言,营造戏剧氛围、体现地域风情、塑造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成长。剧本和乐谱(双文本)交相呼应,以其特有的手段共同构建戏剧情境。本论文聚焦音乐剧的乐谱,侧重如何分析乐谱,解析音乐与人物塑造之间的关系。笔者根据自己十四年音乐剧表演教学的实践,结合在美国学习音乐剧表导演时的心得体会,总结出通过视读乐谱、聆听音乐、解析乐谱、策化表演动作四个步骤,教授学生如何从音乐文本中发掘人物塑造的线索和依据,在排练前做好充分的案头工作。这是对音乐剧表演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探索。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具有可操作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音乐剧/教学/理论与实践/音乐文本/人物塑造/分析法

前 言

戏剧演员在舞台上的终极任务是塑造人物。音乐剧归属戏剧范畴,音乐剧演员当然也推卸不了塑造人物的终极使命。俄国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将演员塑造人物分为四个阶段:认识时期、体验时期、体现时期、影响时期[2]郑雪来选编《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论导演与表演》,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第194页。。关于演员塑造人物的步骤和方法,一代代的戏剧大师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理论与实践经验。音乐剧作为戏剧艺术中综合性很强的一门艺术形式,在演员塑造角色的步骤与方法上,与戏剧有相同之处,也有其不同的地方。这个不同点就在于音乐文本在音乐剧中的特殊地位与发挥的功能作用。音乐作为音乐剧的灵魂,是铺垫时代背景、推动剧情发展、营造情绪气氛的重要手段,也是塑造人物形象性格、表现人物情绪、体现人物关系、揭示行为目的与动机的根基。因此音乐剧演员必须在“认识阶段”,便将音乐剧的剧本与曲谱整合一体解读。这样才算是一个完整解读文本的过程。

目前国内音乐剧表演专业的学生需要有具体的操作方法去引导他们解读音乐文本,完成人物塑造前的案头工作。本论文即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碰到问题,并带着问题到美国访学,跟随Corinne Ness教授[3]Corinne Ness教授,现任美国Carthage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前任Carthage大学音乐系主任和音乐剧系主任。和Lorian Schwaber教授[4]Lorian Schwaber教授,在百老汇参演过多部音乐剧。她出演过的音乐剧有《PHANTOM OF THE OPERA》《WEST SIDE STORY》《SWEENY TODD》《ANNIE》《A CHROUS LINE》等,有着丰富的音乐剧演唱、表演和教学的经验。深入研习音乐剧导演和表演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在一年的访学期间静心研读音乐剧表演理论书籍,回国后在教学中反复实践摸索,慢慢总结出来的——“读、听、析、策”四步分析法。此操作方法,便于老师有步骤、有方法地指导学生,在曲谱中挖掘戏剧情境、寻找人物性格塑造的线索与表演依据,也有助于学生完成人物创作的第一阶段——认识阶段,打好坚实的基础。教学实践证明,这是音乐剧表演“教”与“学”中极为重要,且不可或缺的环节。

一、何为“读、听、析、策”四步分析法

中医看病有四步:望、闻、问、切。医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了解病人,经过综合分析与辩证,然后制定一个对症下药的治疗方案。作为一名音乐剧演员,其终极任务是塑造人物。人物塑造离不开一个个的唱段。唱段推进了剧情的发展,揭示了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呈现了人物在剧情发展中的思想变化和情绪起落。为此,如果我们在排演音乐剧时,只注重研读文学剧本而没有认真分析曲谱文本的话,就相当于中医看病只“闻”不“问”、有“望”未“切”。其结果可想而知,我们塑造的人物必然是不完整的、断裂的。一位优秀的音乐剧演员,只有在完整地理解了剧本和音乐双重文本之后,才能做出富有表现力的、个性鲜明而充满激情的表演选择。

分析曲谱时,我们需要有重点、分先后、有步骤地展开。受中医综合诊断思路的启发,本人将音乐剧音乐文本的解读概括为四个步骤——读、听、析、策。

读,读谱。音乐剧演员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才能通过音符和音乐术语,读懂作曲家的心思和用意。作曲家为了准确刻画人物心境,营造环境气氛,揭示地域风情,推进情绪发展,在曲谱上留下了许多的线索与标识,如调性、节奏、和声、转调、速度和动态表情标记等。只有通过细致地读谱,才能在忠于作曲家原意的基础上,准确而鲜明地塑造人物。

听,聆听。带着任务聆听,多层次的聆听,捕捉剧本和歌词中没有直接显现、却鲜活地存在于音乐中的有关人物情绪方面的信息。通过听觉感知,写下随感笔记。

析,解析。解析是一个整理和分析升华的过程。整合读谱与聆听所获得的感受及线索,找出音乐中人物的性格特质、人物的个性化声音、人物的本性和情绪状态。只有“切”中了人物在音乐中的脉博,才能抓住核心,塑造出丰满的人物形象。

策,设计。参照剧本和曲谱分析,设计出一套符合剧情、人物性格的表演方案。音乐对表演的时间、速度、节奏、情绪都有了设定,为此演员只要是在音乐中进行的表演,都必须是凝练的、准确的、有设计的。

本文将从读、听、析、策四个方面,具体阐述音乐剧音乐文本分析的理论与实践的操作方法。

二、“读、听、析、策”的理论与操作方法

第一步:读

(一)读谱的必要性

为什么将读谱放在第一步?正是为了强调:在理解和忠实于作曲家原意的基础之上演唱和诠释人物。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发现一种现象:学生学歌首先找录音带,然后便开始了听学跟唱。这种不明缘由地听学跟唱,只能是囫囵吞枣的学习,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不认真看谱,简单地模仿别人的声音和处理。有时甚至会将错误的节奏,别人改变了的音高一股脑儿全学了下来。殊不知,不同的演员有不同的处理,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诠释。作为音乐剧的学生必须熟知相关的音乐术语,学会在忠于曲谱的基础之上,将人物塑造有创造性地融入到表演和演唱中。这才是我们学习国外音乐剧、培养中国音乐剧演员的根本和基础。

(二)读谱的具体内容

1. 留意音乐中的动态变化——表情标记

音乐剧中的人物在唱段中必将经历一系列的感受、思考和决策。这段蕴含着复杂情感经历的旅程,决定了音乐也必将呈现出色彩上的动态变化。时而响亮,时而轻柔;时有低沉,时有高亢;在或快或慢、或强或弱中交替。作曲家为了能让演奏者和表演者准确地把握动态变化,常在曲谱中留下特定的标记——音乐表情术语。作为研习音乐剧的学生应该认真地查看、敏锐地捕捉这些提示,并智慧而生动地诠释这些音乐上的动态变化,力争做到惟妙惟肖地塑造人物。然而在现实中,学生在学歌和排练时,常会忽视这些音乐表情标记的存在,通常由艺术指导老师来提醒。作为一名音乐剧的学生和演员有必要自行整理一份音乐剧常用术语表。

2.关注调性与转调

歌曲在调性上用大调还是小调,通常由作曲家根据剧情和人物的情绪状态而定。如果歌曲是大调,其情绪多呈现平稳、明朗的状态。而当歌曲是小调时,情绪常会表现出紧张、忧郁或挣扎的状态。 如音乐剧《奥克拉荷马》全剧的第一首歌《Oh , What a Beautiful Morning 》,便确立了大调,营造了美好、明亮、欢快的情绪气氛。其中少有小调旋律出现,如杰德的唱段《Lonely Room》,表现出了压抑、狂躁的人物情绪,色彩阴暗。人物的性格在大小调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此外,还要关注歌曲中是否运用了转调,何时转调,为什么转调。作曲家常会在歌曲内进行转调,通常出现在人物情绪改变的时刻。音乐剧的歌曲常会运用这种手段,在歌曲结束之前向上转调,营造出亢奋上升的效果,点燃人物演唱时的巨大热情。当然,有时也会出现特殊的手法——下行转调,或其他非常微妙的调性变化,去表达人物多层次的情绪变化。

3. 了解音乐剧的曲体类型

曲体是音乐的结构和逻辑,根据现有的资料可将音乐剧的曲体大致分为三种:歌曲体、歌剧体、歌舞体[1]著名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戏剧系原系主任金复载教授,在其研究生课程《戏剧中的音乐》中,以此三种曲体分类的方式分析音乐剧。。例如音乐剧《奥克拉荷马》,唱段之间夹杂着大量的对白,很多戏剧情境依靠对白和动作交待。为此,作曲家Richard Rogers选择了歌曲体,即以多首独立的歌,穿插在对白中形成歌曲体的音乐结构。又如,音乐剧《SWEENY TODD》,作曲家Stephen Sondheim选择了歌剧体的结构,采用动机发展的手法,塑造人物性格。歌剧体的结构,使音乐更加紧密地参与到戏剧发展中;再如,音乐剧《歌舞线上》,其戏剧结构已打破传统的线性发展式的情节剧,进入概念式的新的戏剧结构,因此其音乐结构也相应出现了歌舞体,在以独立的分节歌为主的基础上,穿插了更多的舞曲。音乐剧的曲体结构需与戏剧结构相匹配,曲体决定了音乐剧塑造人物的体现风格、手法和方式。

(三)读谱时必做的功课

1.用记号笔标出作曲家在曲谱中留下的动态变化“标记”,明确术语含义与人物塑造间的关系。

2.明确歌曲的调性。锁定转调或离调的位置,根剧音乐色彩的走向,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情绪变化,判断是否有新策略的诞生。

3.辨别曲体类型和歌曲结构。根据歌曲结构用铅笔在曲谱上划出歌曲的Introduction(前奏)、Verse(宣叙部分)、Chorus(咏叹部分)、Bridge(桥梁)和Ride-out(尾声)各部分。梳理出不同的乐段和乐句,感受不同旋律之间的关系,根据歌词的语意和旋律的走向,明确人物的动机和情绪变化。

第二步:听

(一)聆听的必要性

音乐剧的音乐和唱段依赖着故事情节和人物,观众需要在一个上下贯通的情境中来欣赏剧中音乐。我们可以从音乐剧的唱段和音乐中获得大量的人物信息,包括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活动,以及他(她)在一首歌曲的旅程中所经历的情绪上的变化。特别是有关情绪方面的信息,我们是无法从剧本和歌词中获得,然而它却鲜活地、尺度分明地存在于音乐中,并源源不断地向观众们提供着具体的人物信息。

(二)聆听的具体内容

1. 感受音乐中的气氛与情绪基调

音乐的感知反应是建立在直觉和内在的感受之上,它不是一个理性的分析。为此我们要学会在聆听中,充分感受音乐传递出来的气氛和情绪。例如音乐剧《SWEENY TODD》的序曲。序曲开头,采用管风琴奏响两个和弦,c小调Ⅰ级七和弦和Ⅲ级三和弦,确立了阴森怪异的气氛基调。在管风琴的演奏下,旋律有点像安魂曲的感觉,似乎在安慰未能瞑目的游魂。这段序曲确立了全剧的气氛基调。通过这段序曲便可感知,这是一个与死亡有关的故事。如果学生能体会并整理出音乐中气氛和情绪的变化,便获得了一张人物情绪基调和气氛变化的路径图,为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留意音乐中的速度变化与节奏型的特点

任何一段音乐或歌曲都是在某种速度中进行的。速度会给予我们很多关于角色感受的信息。比如,人物感到兴奋地、沮丧地、从容不迫地、困惑地等等。当人物的情绪改变时,人物表达的速度也会相应改变。当我们排演经典音乐剧时,应尽可能聆听不同的录音版本,体会音乐的情绪与细节的处理,为塑造人物拓宽思路与方向。

另外节奏型的变化亦是聆听的重点。节奏型通常是作曲家根据某种曲风、情绪、律动而精心安排的。在某些特定曲风的歌曲里,节奏型会保持统一的状态,例如音乐剧《EVITA》中的歌曲《 I’d Be Surprisingly Good for You》便贯穿使用了南美洲伦巴舞曲的节奏。而音乐剧《耶稣基督巨星》的《I Only Want to Say》,为了侧重表达人物内心活动的变化,则利用了节奏型的改变,转换旋律的律动方式,细腻地展现了人物情绪变化的过程。此外,作曲家还会利用节奏型的变化来暗示人物内心一个新策略的诞生,或增强歌曲下一段的动力。

3. 关注音乐中情绪的紧张与释放

仅通过聆听歌曲的原声带或伴奏带,你将会发现一种常见的音乐编排方式,音乐通常会在Verse(宣叙部分)中刻意营造出某种情绪上的紧张,此处的音乐似乎在压迫对抗着什么,然后在Chorus(咏叹部分)中得以释放或解决。当歌曲的桥梁(Bridge)靠近最后的乐句时,我们同样也会听到紧张和释放,伴奏和旋律形成了相互彼此的对抗。这种效果作曲家会通过速度的改变,节奏型的改变,或转调等手段营造出来。我们要留意这些安排在音乐中的紧张与释放,勾勒出一张有关于人物想法和感受的晴雨表,为有逻辑地塑造人物打好基础。

4. 品评音乐中的“方言”——民族性、地方性的旋律

为了再现音乐剧中的地域风情,作曲家会小心地挑选一些音乐上的“方言”,提醒我们故事发生在哪儿,以及人物的生长环境、文化宗教背景等一系列规定情境。例如音乐剧《狮子王》开场曲《Circle of Life》,以奔放而热烈的鼓点为引,用土族语原始的即兴合唱为序,展开了一幅原生态的画卷,形象地再现了非洲风情,极具地域特色。这段土族语的人声合唱,给观众们创造了一个形象的听觉印记 。因此,音乐剧教师在指导学生做人物塑造的先期文案工作时,需提醒学生特别留意歌曲是否表现出了地域风情,是否用了音乐上的“方言”。

(三)聆听时必做的功课

聆听之前做好两项准备工作:第一,复印好歌谱;第二,寻找歌曲不同版本的录音带。原版录音(不同时期的复排版本)或伴奏带(如能找到交响乐版更好)

在Youtube网站上就可以搜到许多不同版本的伴奏带,还有一些付费的网站也可下载。教师需提醒学生,在聆听这些不同版本的伴奏带时,不要跟唱,或念歌词,或哼音乐,仅仅只是聆听。在聆听练习时,尽可能做到将旋律、伴奏从歌词中剥离开来听。根据聆听的感受,回答如下问题:

1)聆听了不同版本的录音带或伴奏带之后,你获得了什么新的信息?发现了什么不同的处理?

2)关注伴奏与旋律之间的关系。伴奏是如何与旋律汇集到一起?当伴奏中出现紧张与释放时,旋律又是如何反射出这种紧张与释放?

3)音乐线条变化的形状。旋律过程中,哪些地方出现了较大的跳跃?或是较小的跳跃?在曲谱上标出来。

4)聆听之后列出一个清单,用形容词描述出你的感受。如阴沉的、忧郁的、激动的、焦虑的、喜气洋洋的、轻浮的、悲伤的等等。将这些情绪的形容词标注到曲谱中相对应的小节上。注意歌曲中改变情绪的地方,这将是人物作出新动机的重要预兆。

当学生能回答出这些问题时,他们对歌曲便会有了相对深入而有细节的认识,为其能动性地创造,摒弃机械地拷贝和模仿提供了前提和条件。

第三步:析

解析是一个整理和分析的感性过程,也是一个提高与升华的理性过程。整合聆听和读谱所获得的感受与线索,找出音乐中人物的性格特质、个性化声音、人物的本性和情绪状态。只有“切”中了人物在音乐中的脉博,才能抓住塑造人物的核心。

(一)解析的具体内容

1. 人物在“音乐中的特质”

在话剧中,我们所扮演的人物特质是通过语言、对白、行为动作表现出来。在音乐剧中,除了话剧所用到的元素,作曲家还为每个人物设计音乐上的特质,与其他人物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通过音乐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特征与气质,可称为人物在“音乐上的特质”。

(1) 歌曲定位人物的性格基调

在歌曲体的音乐剧中,作曲家会运用旋律、节奏、调性等音乐语汇,来体现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语势、言语节奏等特点,确立人物性格基调。例如音乐剧《奥克拉荷马》中Annie的唱段《I Can’t Say No》,这是女二号Annie在剧中的亮相唱段。开篇旋律便是在F大调Ⅰ级三和弦上构建旋律,其色彩清爽、简单,旋律走向呈曲线上下波动,犹如天真的小孩儿说话一般,非常认真;其均匀、缓慢的速度,表现出了边说边想的语气。从音乐上定位了Annie“傻大姐”的人物性格基调。

(2)动机发展人物性格

采用歌剧体技法创作的音乐剧,如音乐剧《走近森林》、《SWEENY TODD》、《悲惨世界》等。歌剧体音乐剧的特点是通过音乐主题、音乐动机的定位与发展,确立人物性格基调。例如音乐 剧《SWEENY TODD》 中 的《No Place Like London》。该唱段通过动机的手法鲜明地区分了三个人物安东尼、陶德、疯女人不同的身份地位和性格基调。以疯女人为例,她的音乐主题:第一个是“怜悯”的动机,表现了这个女人作为乞丐的特征,速度缓慢,以舒缓半音进行为特点的前半部分音调,用动机模进手法塑造的“乞讨”、“可怜”的音乐形象。第二个是“疯癫”的动机,将这个乞丐定性为疯子。说白以快速不规范节拍的音调及乐句反复等手法,刻画了神智不清、言语混乱的“疯癫”状态。性格的双重性,通过音乐巧妙地揭示出来,成功地刻画了这个受尽迫害的半疯女人的状态特征。

2.人物在不同唱段中折射出性格的多侧面

一个立体而丰满的人物,犹如一颗钻石,需要多角度、多侧面的切割,才能生动、富有生命的灵性。人物性格地完整呈现,需要将人物放在不同的处境下,才能揭示出人物性格中的多侧面。分析音乐剧文本时,我们除了要在剧本的人物行动与对白中寻找人物性格的依据,还需特别关注音乐中所铺设的人物性格多侧面的伏笔。

例如音乐剧《理发师陶德》中的流浪儿拉吉,这个角色在剧中只能算作男三号,但音乐仍不失时机地塑造了这一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实现性格立体展现的有三个重要唱段,第一个唱段《Pirelli`s Miracle Elixir》,拉吉推销伪劣产品“生发水”;第二个唱段《God, That`s Good》,拉吉售卖人肉馅饼;第三个唱段《Not While I`m around》,拉吉关心拉维特夫人的安危,表白“有我你不会受伤害”。前两个唱段都与卖货物有关,因此旋律材料一样,性格基调一致,表现了拉吉作为一名流浪儿为了生计撒谎推销,机敏、滑头的一面。第三首《Not While I`m around》中,则表现了拉吉善良,懂得感恩、会关心他人的一面。

3.唱段布局展现人物的成长过程

整合分析人物在剧中的所有唱段,仔细聆听,有对比的分析,你会发现这些唱段是人物生命旅程中的几个重要节点,犹如大桥的桥墩,承载着人物成长变化的重力。明确了唱段安排的用意,便掌握了人物成长的脉络。

以音乐剧《吉屋出租》中的男主角Roger为例,这位风光一时的摇滚乐手在剧中有三首歌曲。第一首歌《One Song Glory》,确定了Roger的性格: 忧郁、压抑、自闭,我们通过该唱段可了解人物现时现刻的处境、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第二首歌《Another Day》,乐段突然出现一个新的旋律,音乐色彩柔软,透露出潜藏在Roger性格中安静、理智的一面;第三首歌 《I Should Tell You》完全脱离了先前的摇滚风格,音乐色彩变得温柔而体贴,将潜藏在Roger性格中温情、真诚、坦然的一面逐渐完整地呈现出来。细细品味,我们便能感受到Roger从一首歌到另一首歌之间的发展变化过程。

(二)解析音乐时必做的功课

1. 寻找人物在“音乐中的声音”特质。

2. 整合分析人物在全剧中的所有唱段。明确人物在唱段中所呈现出来的不同性格侧面,整理出隐藏在唱段中人物的成长过程。

3. 明确作曲家对人物声音特质的定位,作曲家是否有人物类型化的设计或用意。

第四步:策

(一)设计表演的必要性

策,意为策划、谋划。音乐剧的表演是在音乐中展开的,音乐决定了表演的时长、速度、节奏和情绪变化。为此演员的表演不能凭感觉发挥,必须有依据地经过精心设计,力求将表演的Cue点与音乐的Cue点融在一起。观赏百老汇音乐剧时,我们常能感受到演员的激情和被激情点燃的共鸣。观后总少不了夸赞外国音乐剧演员的技艺精湛。假如探知精彩表演的背后,便会知道演员为人物付出了多少不懈的努力——对每个动作的设计和考究。中国音乐剧演员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特别值得强调和培养。我们在描红外国经典音乐剧时,常会不自觉地去模仿外国原版的调度和人物表演设计 ,“拿来”是比“创作”便捷得多,效果也好。但从长远看来,这种“快速出成效的方式”却是以损失创造力为代价的。为此,笔者特别强调对音乐剧双文本的研读,有方法、有步骤、有依据地展开人物表演的设计。

(二)表演设计的具体内容

1.根据人物性格特征、音乐风格类型选择适当的唱法支持人物塑造

音乐剧演唱方法具有多样性、多元化的特点。为了人物性格塑造的需要,现有的演唱方法都可以取来用之,不拘泥某一流派或方法。2014年笔者去美国访学,曾与导师Lorian Schwaber 讨论音乐剧的演唱方法,Lorian教授按音乐剧的发展历史,将女声演唱方法归纳总结为12种。见如下表格:

在音乐剧中,不论选用何种唱法皆是为戏剧情境和人物塑造服务,只要匹配音乐风格,符合人物音乐中的气质特征皆可。

2. 根据歌曲结构设计动作任务进程

音乐剧的歌曲形式有独唱、重唱、合唱。根据戏剧情境的需要,独唱通常为了展现人物内心冲突,表现个人认知的改变过程;对话式的重唱,常用于互表衷肠,或是为了改变对手,实现任务;错时空的重唱,常用来表现场景中的每个人物对待同一个人或同一件事的复杂心绪;旁白式的独唱或合唱,其戏剧功能常用于交代环境背景、前史缘由,或幕后事件。唱段的形式与戏剧任务,决定了人物塑造之表演动作的方式。我们可以根据对歌曲结构的分析,以乐句为单位,遵照人物在唱段中的任务,为人物设计相应的表演行动进程表(后附表格为例)。

(三)表演设计方法

1.根据乐曲风格,选择恰当的演唱方法

根据人物在唱段中的语气和情绪变化,力求在一首唱段中设计多种声音色彩,并根据人物的性格,设计特有的音色。例如音乐剧《钟楼怪人》中的卡西莫多,原版演员为配合人物畸形丑陋的外形,有意设计了低沉、沙哑的音色。在演唱时,采用了摇滚的演唱方法,在唱段中也贯穿了嘶哑、呐喊的音色特点。观众能快速认同克西莫多这个可怜的畸形人,除了演员通过扭曲的形体、脏乱丑的外貌,给观众建立了视觉上的感知,其演唱时准确的声音塑造同样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需根据学生自身的嗓音条件、演唱技能和表演能力,选择恰当的曲目,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运用相匹配的演唱方法,锻炼他们在演唱中用色彩变化的声音去塑造人物的能力。

2.根据歌曲结构,设计演唱表达的语感

Verse(宣叙部分)的戏剧功能是以诉说为主,表达人物的思想矛盾和迫切需要。因此在演唱Verse部分时应特别注意加入说话时的语气和语感。Chorus(咏叹部分)的戏剧功能是以抒发和宣泄情感为主,因此要特别注意语言和音乐上的大线条、连贯性和抒情性。这样,有对比、有块面的设计,才能让音乐和语言在人物塑造中的紧张与释放得到充分的呈现。

3. 根据对音乐文本的分析,设计人物表演行动的策略与过程

整理前三步“读”、“听”、“析”中所获得音乐上的人物塑造依据,细化人物在唱段中的任务、目的和情绪,设计出人物表演行动的策略与过程。首先需要拟出一份唱段动作任务表。然后再根据动作任务表细化唱段中的肢体动作、表情、视象和调度等。 以音乐剧《耶稣基督巨星》中耶稣的唱段《I Only Want To Say》为例,这是一段耶稣与上帝的对话。面对死亡,耶稣从害怕、委屈、犹豫,到责问上帝,到最后接受,体现出人物思想变化的过程。根据曲谱分析,本人拟出了一份人物表演动作设计表。(见下页)

《I Only Want to Say》的歌曲结构比较特殊,即直接进入Chorus(咏叹部分)抒情,没有Verse(宣叙部分)叙述。音乐剧中的歌曲通常都会蕴含着一段人物的“内心旅程”。在歌曲开始之初,人物会交代他的困惑与诉求;在歌曲的过程中,会展现人物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直到歌曲结束前,才会知晓人物的问题是否解决。从歌曲的开始到结束,会有一个明显的“抛物线”式的变化。演员有责任将这个“心理旅程”准确地呈现出来。通过仔细地分析音乐文本,我们可以从音乐和歌词中找到人物塑造的线索,并通过列表格的方式整理出路径。

结 语

面对原创音乐剧在中国的崛起,势必对未来中国音乐剧的演员提出更高的要求,除了唱、跳、演三项技能的完美结合,还需要有更强的分析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需要从学习西方经典音乐剧之初的“描红”中走出来,掌握深入解读音乐剧双文本——剧本和音乐文本的途径与方法,教授学生在排演之前做好充分的案头准备工作,然后再进入人物塑造的体验期和体现期。中国音乐剧之路还很漫长,我们与西方音乐剧的教育和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笔者愿与辛劳耕耘在音乐剧教育界的同仁们,共同携手、分享心得、总结经验,为中国音乐剧的未来大厦添砖加瓦!

唱段《I Only Want to Say》的表演动作设计表

?

J604.6

A

1001-5736(2017)04-0150-9

[1]

罗 怡(1980~)女,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戏剧系讲师。

(责任编辑 姜 楠)

猜你喜欢
唱段音乐剧情绪
绵绵古道连天上
黄梅戏艺术(2021年1期)2021-03-29 06:08:08
一弯新月挂半天
黄梅戏艺术(2019年3期)2019-11-22 03:08:08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近期国内歌剧/音乐剧演出预告
歌剧(2017年11期)2018-01-23 03:41:29
音乐剧新闻
歌剧(2017年7期)2017-09-08 13:09:37
近期国内歌剧/ 音乐剧演出预告
歌剧(2017年7期)2017-09-08 13:09:37
火呀火呀
音乐生活(2016年8期)2016-05-30 17:32:24
情绪认同
商业评论(2014年6期)2015-02-28 04:4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