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荣磊
摘要:现在全国新课程改革搞的轰轰烈烈,各种新课程、新教法、新理论层出不穷,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热热闹闹搞改革。我认为新课程改革首先要转变原来的教育理念,只有教育理念转变其它的改革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理念转变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深化教育创新改革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素质教育;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21-01
1.建构科学的素质教育观
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方兴未艾之时,我认为有必要重新说起素质教育这个陈旧而又崭新的话题。
素质教育这一崭新的教育理念从其萌生到区域试点乃至在全国推广,已有十多年了。继而创新教育理念又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更是推波助澜至今。在教育界,许多持教育本质观的有识之士认为,我国的教育,素质培养也好、创新意识也好,都是在"双基"扎实或有效锻炼的前提下,对教育本质的一种回归。除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的"双基"训练外,更重要的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以及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那么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呢?教育界争议颇多,真是见仁见智。所谓素质教育,与传统的教育理念并无多大本质上的区别。所幸的是,人们终于意识到知识万能论也有其局限性。的确,我们现在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做人。前瞻一点说,应该是创新性地做人。也就是说,必须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创新意识、创造精神的综合型人才。这就需要教育界内的决策人士首先是具有正确的科学的教育观和高超教学技能的创新型人才。
2.树立全面的学生观
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博士、教授郭元祥先生在谈及学生时称:"学生是文化遗产中的人,他不只是知识的容器;同时,学生又是生活世界中的人,时代中的人和世界背景中的人。"这是一种全新的人文思想。新课程标准正是以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提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要求。教师是教育决策的施行者,是学生思想的塑造者,是先进文化的传承者。教师树立全面的学生观,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教师的一大重要历史使命。
综观新课程标准的搭载平台--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内容的变动十分偏重于学生的探究与实践,作为教师,则不能囿于传统的教育理念。我想起郭元祥先生讲过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他在法国听了一节对我国教师来说特别另类的课。一位教师上课时对学生说:"我给你们分别准备了残疾人的轮椅,有兴趣的同学就坐着轮椅出动转一下再回来。"孩子们非常高兴,然后就坐着轮椅出去了。一出校园,只要经过的人,不管男女老幼都主动地帮助他们推,把他们当作残疾人来爱抚。孩子们认识到,作为残疾人和健康的人,是要相互同情的,要有同情心。
3.搭建自我修养的平台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无奈: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查阅资料,而教师对资料从何而来却茫然所知;要求学生围绕某一话题展开辩论,而事实上我们自己也是如坠五里雾中。勿庸置疑,我们的知识的确有限,我们甚至对获取某项知识的正确渠道浑然不知,更遑论让学生准备一个理由充分而雄辩的发言!新课程标准给了我们一个不容选择的挑战,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思考、思考、再思考!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首先是一条河","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老师有着丰沛的文学涵养和高尚的情操,以及自己实实在在的嘉言懿行,才能把学生培养成理想中人。因此,教师首先必须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教师的学识和教学机智从何而来?我认为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网络查询。因为网络是一部百科全书,一任教师纵横驰骋;二是书海泛舟。书籍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心血的结晶,它给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精神食粮;三是实践习得。"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实践中通过不断的探索、反思,我们才能真正将感性的知识变成理性的思考,进而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一切为了促进儿童的发展。在这次课程改革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是首要任务这一。那么怎样让学生学会学习呢?
4.1 把课堂还给学生。1997年,法国召开了教育大会,有个科学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他讲在当今世界上如果有困难的话,就是如何让我们的教师闭上他们的嘴。这话未免有些过激,但也明确地告诉我们,要确确实实地把课堂主动权回归给学生。而事实是,"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主宰着我们的课堂。也可能是领导者或教师有这样的初衷:将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否能引起课堂教学的混乱,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扰乱学生的思维?或者,是否会因此而放纵了学生,从而造成双基的不扎实,影响了考试成绩?这实际上还是领导、教师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应试"思想在作怪。实际上,我们教师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将自己捆绑在应试教育的十字架上,又何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呢?
4.2 将自然还给学生。鸟儿的翅膀属于天空,孩子们应该属于大自然。而我们又恰恰在重复地犯着一个错误--将学生关在鸟笼子里,还谆谆教导说,这是为了你们的人身安全着想,为你们的健康发展考虑。早在1916年,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批评过这种鸟笼式的教育。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还给学生一颗纯真的童心,也就是说,为他们的童年增添一些美好的回忆,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才是五彩缤纷的人生,也才是充满阳光和花儿芬芳的人生。
4.3 把诚信还给学生。诚信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重大课题。前几年高考就有一个此类的命题,结果大多数学生阴沟翻船。何故?就是因为应试教育程式化的思维依然统治着他们的思维。诚信教育要靠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只要教师身先垂范,则学生虽"不令而行"。因此,要求我们教师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求学生做;要求学生做的事,我们教师必须先做得尽善尽美,当然,不是说要刻意地去"作秀",因为"秀"得再完美,也不过是逢场作戏而已,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卑劣!
总之,彻底改变观念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从思想上首先确立这样的一种理念,然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革新,富有造性地开展工作,尽快领悟新课程改革的精髓所在,实则教育之幸!
参考文献:
[1] 郭元祥.《生活与教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主体性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湖南教育出版社)
[2] 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上海亚东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