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雪梅+张倩
摘要:在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迈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今天,高等院校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劳动力市场成为人力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多方面原因致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这就客观上迫切要求重视并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笔者认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提升个人竞争力、学校长期健康发展、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以及维护社会繁荣稳定等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01-01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及特点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结合自身条件和客观环境,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制定相应的培训、教育和工作计划,并按照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实施具体行动,以达到职业目标的过程。,它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1.1 连续性,可以保持职业资源的不断升值增值。
1.2 可行性,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剖析,对自己形成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和定位,这是自我生涯规划的前奏。
1.3 适时性,指各项活动何时实施、何时完成,都必须有时间和顺序上的妥善安排,以作为检查行动的依据。
1.4 适应性,指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目标,牵涉到多种可变因素,因此规划应有弹性,以增加其适应性。
1.5 前瞻性。热门职业对一个人的职业成就影响较大,每个行业都有其发展的周期,冷门、热门也在不停变化,想从事热门职业,关键要有前瞻性的职业规划,以成长性强的职业作为自已的目标。
2.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以下主要问题:规划意识淡薄、职业目标模糊、自我认识不足、职业准备不够、价值取向偏颇以及实践能力缺乏等。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传统体制的束缚、社会观念的误导、高校指导的不足、学生素质的欠缺等。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意义
3.1 有利于大学生建立科学的择业观。面对日趋紧张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在入学时选择学校和专业的主要标准就是——毕业后好找工作,最开始就缺乏主动择业的观念。大学毕业时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盲目自信,只考虑自身的需要脱离实际,对求职单位和职业有盲目的要求;另一种是纯粹的现实主义心态,"只要社会需要的就是我们要选择和考虑的"。这与所提倡的科学择业观显然是背道而驰的,科学的择业观倡导的是建立在知己知彼基础上的"人职匹配",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建立这种观念。
3.2 提高就业市场配置的成功率。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很看重各种形式的人才交流会,这也是他们走向社会,选择职业的主要渠道之一。根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的大型人才交流会统计,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运气碰,结果造成了有意向的没信心,有信心的准备不足,人才交流会对接成功率一般在30%左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缺失,即大学生职业目标相对模糊,对自我缺乏认知。
3.3 有利于降低离职率。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由于职业目标模糊,缺乏自我认知,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盲目就业和择业,直接的后果是人职不匹配,接踵而至的就是草率跳槽。经过系统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一般都有明确的职业定向,对第一次择业往往都很慎重,在真正双选的基础上找到一个相对适合自己的职业,从而降低了因人职不匹配而导致的离职率。
3.4 有利于降低就业压力。由于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缺乏长远打算,不少大学生年轻时只是随波逐流地换工作,能找着什么工作就干什么,到了30多岁还没有职业定位。这种缺少规划地更换工作,一方面难以在一个合适的领域内积累必要的职业经验,而这正是企业所需要的;另一方面频繁跳槽,会影响自己职业的稳定发展。个体的这种行为最终会演变成整个社会对大学生求职者的谨慎选择,导致另一种就业压力,从会使得他们承受就业压力的时间变得更长。
4.怎样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4.1 评估自我。评估自我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自我、了解自我。要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如借助于职业兴趣测验和性格测验以及周围人对你的评价等,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进行全面认识,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评估自我时要客观、冷静,不能以点代面,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要面对自己的缺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设计中的盲目性,达到设计高度适宜。
4.2 正确进行职业分析。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时要考虑到职业区域的具体特点,比如该地区的特殊政策、环境特征;职业角色的发展与职业所在的行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职业生涯规划时,不能仅看重单位的大小、名气,而要对该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比如人才供给情况、平均工资状况、行业的非正式团体规范等;不同的职业岗位对求业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在职业生涯规划时,除了解所需要的非职业素质要求外,还要了解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要求,除了解所需要的一般能力外,还要了解所需要的特殊职业能力。
4.3 确定职业目标。任何人的职业目标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现实的制约,凡是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民利益的职业都是正确的,因此,大学生制定职业目标时应把个人志向与国家利益和社会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才有现实的可行性。
4.4 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面是用人单位选择大学生的依据。用人单位不仅考核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考核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文化的整合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除了构建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某些专业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5.结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从社会和高校来看,需要树立正确职业规划理念,加强职业生涯指导课程建设和职业指导专业建设,完善学生职业指导体系,增加学生职业规划投入;从大学生自身来看,需要有效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和环境分析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自觉强化职业规划意识,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增强践行规划绩效。围绕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仅使高校学生思政工作更贴切学生的需要,而且使国家、社会利益与学生个体的利益有效的统一起来,是提高学生思政工作针对性、有效性、系统性和规范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黄美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依据与理论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6(2):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