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东西湖区三店学校 张春莉
语文课还能这么上!
——听台湾名师李玉贵授课有感
■武汉市东西湖区三店学校 张春莉
今天听了李玉贵老师的一节课《蝙蝠和雷达》,让我对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这是一节常规课,没有花哨的导入环节,老师开门见山地问了学生是否预习课文,就算导入了新课,没有音乐伴奏,没有视频动画、没有热身活动,更没有唱唱跳跳,就这样单刀直入,简单明了。
其次,这并不是一节传统的常规课。授课时间长达一个多小时。但是,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我始终都在认真地听,并没有觉得疲惫,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一直在吸引我去观察和思考。
这节课首先吸引我的是李玉贵老师的声音。她是一位即将退休的“老年”教师,却嗲嗲地跟四年级的学生们说:老师年纪大了,教不了你们啦,你们要自己学哦!居然一点都没有违和感。我们在台下小声地学,怎么都学不来。现在回想起来,我们都觉得很神奇。她用温柔的声音,舒缓的语调,简洁的语言,拉近了她和学生的距离。没有初次接触的陌生感,更没有一丝为人师长的那种威仪,连台下数百名听众都觉得如沐春风。李老师让我们确实体会到了台湾人身上那种温、良、恭、俭、让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我不是语文老师,但是也听过一些语文课。李玉贵老师的这节语文课,有很多地方让我觉得出乎意料。
一是朗读。每天早晨早自习,学校里回荡着朗朗的读书声,学生齐读书本,声若洪钟,振聋发聩。走进教室时,你都能感觉到声浪扑面而来。有时候学生读的不够整齐,声音不够大,老师还会组织大家重新来过,声音务必整齐而洪亮。而在李老师的课里,她要求学生“用你自己能听到的,好听的声音”小声读。学生开始读,她觉得声音太大,一直提醒声音要小,要“好听”。再次朗读时,她又一次强调,大家要读的声音,自己能听到就好了,一定要用最好听的声音来读。这样反复强调的作用是什么呢?我想学生会在她的引导下,关注到自己的声音,听到自己在读什么,读的时候还会想,我的声音怎样才美?这是在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听到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在读什么,这样既不干扰别人,又不会被其他人干扰,会更加专注于自己的阅读。
二是授课。我们常见的语文课,教师一般会在授课时解决字词句段篇章等。在科学小品文的教学中,找到关键字,理解文章主旨,弄懂科学道理,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趣。一般来说是教师教,学生学,或者教师帮助学生自主探究。李老师的课里,教的全部都是怎么去学习,如何去探究。老师教的都是学习方法,而不是学习内容本身。例如在理解课题上,她问学生课文里蝙蝠和雷达里的“和”是什么意思。学生一时解释不出来,她拿出“狮子和鹿”、“爷爷和孙子”请学生理解,学生在一番对比之后,经过讨论和思考后发现,此处的“和”有“启示”的含义。如此以来,学生知道以后理解文题时,可以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处理。
文章中有两段解释了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接下来一段总结了这两段。老师问,这段文字可以去掉不要吗?学生各持己见。李老师提醒学生,从作者角度出发,想想他为何要写这一段,目的何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李老师很好地体现了她的教学目的。
三是习惯。李玉贵老师在整节课里,一直在培养孩子们的良好习惯。她主张的朗读是,读的时候,眼睛一句一句地看,眼睛要比嘴快。她主张的倾听是,无论任何人发言,大家的目光要注视着发言人。她主张的举手是,当你发现老师要去点谁时,你要放下你的手表示尊重老师的选择。她主张的小组讨论是,大家小声交流,不要妨碍到其他人。她主张的表态是,不要着急举手说自己懂了,要先多想一想再决定自己的态度。看到有学生开小差,她一定当面阻止加以温和的批评:人家都忙死了,你还在这边休闲。有学生答错了问题,她会说,你很好,但是你再想一想,多想想就知道自己对不对了。
四是个性。不好的课各有各的问题,好的课却有共同的特点。我听过的课里,凡是优秀的课,授课教师都会按照自己的思考来处理教材。同样的课,李玉贵老师能上出自己的个性来。她跟学生说,课文只是一个话题,一个引子。她觉得课文太简单,并没有形象而具体地让学生理解蝙蝠和雷达,她干脆在PPT里做起了科普,飞机的灯为何一红一绿,为何左红右绿,蝙蝠发出的超声波到底是什么样子,如何发出,如何接收。听完了课,连台下的听众都觉得恍然大悟。这远远超出了语文课的范畴,更像是科学课。可是谁规定了语文课不能这样上呢?
在课后,李老师跟大家交流她上课的理念时,她并没有讲大道理,她只是说,科普小品在教学中并没有让学生彻底弄懂科学道理,所以她不甘心如此,她要让科学走进语文课堂,如此而已。这也是一个心怀执念的人,所以她才把这一课上得如此个性十足。
当我把李玉贵老师的这堂课讲给我的儿子听时,他觉得太神奇了,原来,语文课还可以这样上啊!是啊,看着孩子脸上惊奇的表情,我也在思考,我是不是也该换个方法上课呢?
责任编辑 成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