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美兰
宗其香先生南京人,1917年出生在一个小手工业者的贫困家庭。宗其香和他一生敬仰的老师徐悲鸿在见面以前就开始了通信。那时,徐悲鸿在东南亚为全民抗战募捐卖画。宗其香脱离开学徒生涯不久,于1939年流亡到重庆,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初恋的挫折,使本来孤独的穷学生更加孤独。黄昏迟暮,常徘徊在嘉陵江畔。迷茫一片的山城,呜咽呻吟的江水,闪闪烁烁的灯光,扑朔迷离的倒影……突然,年轻人从这里找到心灵的“回声”,找到情感的“貌体”,于是画了一张小水彩,这就是他夜景画最早的胚芽。
宗其香 嘉陵江上
122cm×199cm 纸本设色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款识:嘉陵江上。卅六年春月,其香作。将革命进行到底,解放全中国人民。卅八年五月重展旧作再记。
钤印:宗氏(朱) 其香(白)
关于嘉陵江夜景水彩画的复信从东南亚飞来:“古人画夜景只是象征性的,其实并无光的感受,如《春夜宴桃李园图》等。你是否试以中国画笔墨融化写生,把灯光的美也画出来?”—《宗其香画展》里引人注目的《江汉夜色》(1979),正是默契的学生怀着对老师执着的热爱、信守永久的诺言,通过以中国笔墨写生,默写、速记和符号,将夜景时空延伸了四十年之久,跨越了长江大河,从而产生这幅力作。老师的关注和鼓励,为他开导、暗示出一条探索中国画新天地的通途。
汉江夜景和重庆夜景不同。嘉陵江畔、巍巍山城,房屋重重叠叠。夜愈深、江愈静,灯光起落,点点像天上繁星。汉江是商业码头,各种光源复杂交错,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加上灯光,江流反照天空,现代意味中渗入不可言说的神秘感。笔墨到处,激情奔回,追形赋影,随光传声,唤起意象化的“通感”,仿佛江涛汩汩,机声隆隆,人语未歇,处处有生机。独具风采的写意画,自由自在、返璞归真的表现技巧,无不得力于长期写生的根底和笔墨功力。而《江汉夜色》,并不是直接写生,而是在写生之后,全部形象记忆的重现。可见画家对于夜空、灯光、水色交织、内在运动规律的把握,已达到运筹自如的境地。
宗其香教授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科授课时,学生照例不放过宗老师:至少要做一次“夜景画”示范。这不只是中国写意画极其生动的课堂教学,同时也是难得难忘的艺术创造过程所给予人的审美享受。宗其香的“夜景画”,无论灯光、水光、虚影、反照,举凡光亮的地方,没有一处是求助于白粉的。对夜之光影,如闭目可得。长期实践证明,唯借助视觉预感,恰到好处留出的“光”,才最能传达豁亮透明、天然动人的境界。老师给学生示范夜景时,尽量多留空,然后一层层墨色罩上去:画到精彩处,伴随着解说:“你们看,现在慢慢‘熄灯’了……”水墨氤氲、夜幕转浓。多处空白,逐渐淡化,随之消融,留下那些远远近近、穿透空间、明亮的、朦胧的、半明亮、半朦胧的灯光。江夜深远、光波水影明灭,那里隐约有无数生命在活动……即便得手之作如《江汉夜色》,画家仍自觉不足:“近处江面如果更亮一些,江轮的灯光和反光再强一些就好了。”他沉吟片刻,幽默地说:“宣纸落墨,一笔是一笔,不可更改。夜景要多留空白,‘熄灯’容易,留空少了,想‘开灯’就困难了。”而中国水墨夜景画与其他种类夜景画相比,确居最佳优势。
宗其香教授精于山水,长于人物、花卉、飞禽、走兽,无所不能。展品中最早一幅为摹古山水,作于1935年,时为18岁。中央大学艺术系学生时期,宗其香一度沉迷山水、风景,徐悲鸿先生出于重视人物之与现实直接密切的联系,也出于体察发现了学生的多方面才华和潜力,所以对宗其香说:“中国山水画要画好是不容易的,但没有人物传达感情那样直接……”表示希望他除攻山水外,还应在青年时代重视人物写生功底和创作思维的培养,为今后发展、提高打下全面基础。宗其香的早期人物画《母与子》及未曾展出的同类系列画,是受感召、受启发的学生对老师的关注、厚爱与期望的回答。
画家幼婴期丧母,虽然母爱对于他只留下一片空想,但他确知确认自己的母亲是苦难中国最善良、最苦命的母亲。母爱,成为画家早期人物画倾心入迷的题材之一。《母与子》(1942)一画,是大学三年级时课外创作。母亲的形象没有从西方圣母像脱出,但由于“立意”在表现母爱的崇高而不在单纯模仿,因而无论其柔韧、清丽的线描造型,典雅的色彩,小鸟卧巢竹林、嗷嗷待哺的情景,都流露着东方美的情韵。徐悲鸿所作《泰戈尔像》一画的影响,人生历程本身的诱发,青年画家个人心理因素、情感运动的凝聚,形成画面厚朴中见高贵、端庄中有温情的特定风情与格调。当年徐悲鸿先生曾盛赞宗其香早期人物画,悉心收藏其水墨写意人物及速写达数十幅之多,现藏于徐悲鸿纪念馆。宗其香作品中那热烈的主观激情、浪漫主义色彩,与徐悲鸿绘画艺术严格意义上的写实主义迥异。他没有因此听到老师的微词,反受到老师一再激赏和鼓励。老师认为法国浪漫主义先驱席里柯及其后继者德拉克洛瓦作品甚精,盼望自己寄予厚望的学生有机会一睹原作,进一步发挥其浪漫气质和才情。
宗其香 母与子
75.5cm×55.5cm 纸本设色 1942年款识:一九四二年,其香。
宗其香又一类题材的人物画《嘉陵江上的纤夫》(1943),以人体写实的功力,表达对劳动者的歌颂和同情。倾向于筋肉力度的表现,触及的生活层面浅了些。悲鸿老师看了肯定其好的一面,又温和地说:“你喜欢画江上纤夫,最好有一段时间在船上,跟纤夫生活在一起,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宗其香开始更加重视人物画创作,重视从时代浪涛中发现新人,重视真实形象的储存以及对人的喜怒哀乐之感受。从早期人物《秋风里》(1942)、《朱门之外》(1947),到50年代新中国的工人、农民形象,直到在第三野战军担任文化教员时,和部队的文艺兵共同完成《淮海战役》组画止,标志着画家个人创造力的不断发展、深化、提高、扩大,赢得在现代美术史和当代美术中不可忽视的地位。徐悲鸿在抗战最艰苦阶段的1944年元旦,作序高度评价宗其香的抗战人物画—“其用心至善、其制作甚美”,并赞为可“当暮鼓晨钟,用以发聋振聩,直及边陲……”复多次郑重推举宗其香创新风的成功,肯定其作品的划时代意义。
宗其香 夜过南津关
42.5cm×59cm 纸本设色 1957年
款识:五七年春月,夜过南津关心影。其香画长江三峡之一。钤印:宗氏(朱) 其香(白)
宗其香少时曾协助父亲绘制“南画”以谋生,勤奋自学,专事临摹传统国画。其后在中大接受正规的高等美术教育,接受严格、系统的造型基础训练,这使得他创作之始,就有条件以中国传统笔墨、绘画形式作为传情达意的“母语”,又有条件在传统绘画素养基础上融合西方,走上贯通中西、我用我法的革新之路。可惜正当年富力强、创造力旺盛之际,处于逆境,限制了他的发挥。但他忠诚于艺术,寂寞耕耘。数年间,着力重新研究传统文化,以今人之体验,临摹宋人山水。又放手重新研究西方文化,以中国之笔墨,临摹高更。开阔视野,旁及现代派绘画,复归于摹汉拓片、历代碑帖。纵向与横向交叉,广收博取。他更以其前所未有的冲力,潜心大自然、行踪历广西、湖南,探幽览胜。今岁早春,重返故乡南京探梅花山,充实艺术创造活力,强化了中国水墨写意画的色感,丰富扩大了色域,以磅礴之气取胜。西双版纳的千年古榕,万斛奔腾的山泉,寒枝香烈的红梅白梅,可视为夜景之外的三绝。寥寥数笔,香火缥缈间的无量寿佛,正是画家涤除烦虑、静心修炼、从容坐忘、涅槃献身的自画像吧。
许多人知道,宗老业余爱好很广泛,喜欢收集石头,喜欢做风筝、放风筝,喜欢看小孩子画画。如果读一读他下放农村时写给子女的家书片段和那生动有趣的插图,不难发现一颗金子般的童心。
宗其香艺术的“复苏”,在别人看来是迟了些,但画家自己却以孩子般雀跃的心情迎接迟来的新生命。他至今记得那首童年时代起始终激励着他的小诗:“为了一线希望/我才努力向上/振作精神/开发思想/把人生的学问都记在心头上/得意时是这样/失意时也是这样。”《宗其香画展》引悲鸿师语:“人之追求真理,广博知识,此不必艺术家为然也,惟艺术家必须如此”,二者相契当是画家七十年生涯的内省和总结。80年代的印章“难得还童”,为齐白石题词“一世童心真画家”,当是宗其香教授对人生真谛的领悟,也是他对艺术境界的更高追求。
(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宗其香 邕江骤雨
46cm×68cm 纸本设色 1979年
款识:邕江骤雨。七九年于南宁,其香。
钤印:宗氏(朱) 其香(白)
宗其香 良凤江
137cm×437cm 纸本设色 1980年
款识:良凤江。一九八〇年作于广西南宁,其香。
钤印:宗其香印(白)
宗其香 三峡夜航
69cm×139cm 纸本设色 1977年
款识:七七年,其香。
钤印:宗氏(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