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蓉
摘 要:现在,全世界学校的课堂中都在进行着“宁静的革命”。全世界的课堂都在由“教授的场所”转换为“学习的场所”;从“目标—达成—评价”为单位的程序型课程转变为以“主题—探究—表现”为单位的项目型课程;从班级授课的模式转向合作学习的模式,学校不仅是学生合作学习和成长的所在,也是教师共同学习成长的所在。随着全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随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全面推广,我们的课堂也发生着革命,教师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抓住了政治课堂上学生的“说与听”,就抓住了课改的关键所在,让学生“会听、会说”是老师的目标,也是课改的要求。
关键词:小组讨论;倾听;教育规律
一、“说与听”遵循了学习的规律,体现高效
了解学习认知规律,按规律办事,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为我们实施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的模式提供了方法指导。高效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遵循了著名的学习金字塔的理论。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发现: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记得的学习内容,会因为不同的学习方式而有很大的差异。光是听老师用讲述的方式,两周以后记得的内容只剩5%。因为这是最被动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参与度是最低的。类似的学习方式如果是被动式的,学生的参与度非常低,所以学习的保存率都无法超过30%。金字塔最底端的方式,其教学效果可以高达90%。而这个方法是:让学生教别人。如果学生有机会把上课内容立即应用,或是让学生有机会当同伴的小老师,效果可高达90%。
从“学习金字塔”模型中可看出,学生的学习以能够转教别人的效果为最好。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二、学会“说与听”要在小组讨论环节中来培养
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是在碰撞学习智慧的过程中完成团队合作学习的过程。新课改的课堂上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小组讨论。英国教育家怀特海说:“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聆听同学们的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听”,也学会了“说”。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在小组讨论中要分成以下几个步骤:
1.组内一对一说
在实际教学和听课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小组讨论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组长是主角,一人说,其他组员听;有的同时两人在讲,其他成员不知道听谁的;也有人说话声音太小,其他组员听不见;还有的学生游离于小组之外,不参加讨论,也不听别人的讨论。其实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怎么说;讨论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比如,在教学《走向自强的人生》一课时,我在预习案的基础上,以歌手阳光的故事为背景材料,让学生探究“阳光的成长故事和成功的过程,给我们走向自强提供了哪些自强的方法启示?”用漫画“年轻的乞讨者”来探讨自强与自弃的关系;以书本案例材料“全国十佳少年小强的故事”为材料让学生探究自强的表现和作用,并收集一些有关自强的名言警句和故事。首先,以六人一组的小组为例,组员要一对一讨论,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组内异质的特点,A层同学对C层同学、B层同学对B层同学。A层同学先听C层同学说出自己在预习案的过程中有哪一块的知识还不明白,A层同学负责解答;然后再由C层同学就预习中的选择题和探究案的问答题说出自己的疑问,说得不对的地方,由A层同学纠正并解答。B层同学也是互相说、互相听,完成讨论目标。如第一步:本节课中C层同学就可以问A层的同学预习中有关自强的含义、表现、作用和培养方法等知识,在A层同学的指导过程中C层同学要仔细聆听,A层同学回答时要注意要求他勾画书本,落实基础知识。如若C层同学预习没有问题,A层同学可以任意提问一个基础知识检查。第二步:C层同学再“说”探究案中的材料题,这时A层同学注意听,关注方法的指导。C层同学要及时补充笔记,做到题题有落实。说的过程中声音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要能让对方听见,并且语速要快,不能慢,因为时间很宝贵。一个讨论的原则——只讨论不会的问题,会的题目绝不浪费时间。
2.组长说和组内成员相互说
组长在大家一对一讨论结束的时候,询问大家还有什么不会的地方?如果还有不懂的问题或者对书本的疑问,则由组长解答,组长不会的,由其他会的组员解答,如果组内成员都不会,则由组长将问题记下,等到点评的同学点评时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没有,则由本组成员或组长举手提出疑问。如,在教学《走向自强的人生》一课时,有的小组就提出了“什么叫民族精神”“弱点和短处分别是什么意思,有何分别”“自强与自信、自尊、自立的区别”等问题。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老师会在小组之间巡视,及时发现小组讨论的动向,对小组成员提出的疑问作出解答,或者及时调控小组讨论的方向和节奏。防止小组讨论出现“一言谈”或者“无话说”以及“有人没有讨论的目标,游离于小组之外的情况”。
老师会运用多媒体展示小组点评的分工要求。对需要学生展示的内容及如何展示要提前预设。展示内容既要紧扣学习目标,又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或难点。对展示的相关要求有说明(如,哪个层次的学生展示;对展示的结果如何修正;有何奖惩措施;不能参加展示的学生有何任务等),做到每一组都应该有展示点评的任务,做到“人人有目标,组组有任务”。出示展示任务之后就由组长分配小组成员来完成,并做好指导,其他组员努力提出宝贵意见。有点评任务的小组,同样组长分配好参与点评的学生,其他学生努力提出点评的建议,帮助本组同学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来点评探究题,归纳本题的规律和方法。我们努力营造竞争合作的课堂氛围,激励组内成员的参与和团队合作的意识,让更多的同学在课堂上能“说”能“写”“会听”,一般要求每一组的C层学生展示;每一组的B层学生点评;A层学生质疑和补充。
小组讨论这个环节是否高效,决定了本节课能否顺利展开,学习目标能否达成,学生的参与程度与学生是否有知识储备和疑问有关。一开始实施这个环节时,学生在学习讨论的方法上不免有些生疏,合作时要么七嘴八舌乱讲一通,要么干脆不说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意见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成或反对。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讨论,作为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讨论的技能。比如,在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时,教给学生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地解决问题。当然我们应该看到,这些技能和品质是不可能一朝一夕练成的,我们要有意识地长期培养,潜移默化。这种长期培养,仅仅依靠课堂的训练也是远远不够的,应重视学生课后小组合作学习的延伸。
三、在课堂点评环节中学会“说与听”
这既凸显个人风采,又是团队的智慧凝结。前面的小组讨论,只是在本组中说,范围很小,最多只有6~8人。点评这个环节是代表本组在全班同学面前讲给大家和老师听,这其实是一个转教别人的过程,正如前面所说,学生的学习以能够转教别人的效果为最好。不仅要对内容相当熟悉,同时也要通过语言的呈现来进行沟通。学生在进行教学之前,必须经过独立思考,将内容转化为让他人能懂的表达方式,在这同时,也提升了学生潜在智能的发展。而倾听的学生则要求跟随讲解的学生做笔记,一边听,一边写,一边想他说得对不对,我有什么质疑和补充的。如,在教学《人生当自强》一课时,合作探究一是三组的B层韩×同学为大家点评,只见他落落大方地走上后黑板,“同学们,我代表三组为大家点评探究题一,这一题的设问是:小涛克服了哪些困难?取得优异成绩靠的是什么精神呢?首先我们先看材料——小涛出生后,父母离异,他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艰难。不幸接连而至,他患上糖尿病。上学后,他常携带药水和针具,自己打针。打针过多,双臂渐趋萎缩。遇到这么多的困难和不幸,他依然努力学习名列前茅,对班级工作认真负责,还参加市、省活动,为学校争得荣誉,获得“中国好童”“十佳少年”等称号。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克服了父母离异,和母亲生活艰难的困难······靠的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为什么说他具有自强的精神呢?请大家把书翻到48页,自强的表现······所以我认为他具有自强的精神,这样才能让他战胜困难。同学们,我的点评就到这里,大家还有什么质疑和补充的吗?”这时,第五组的一位A层同学站了起来,他说:“我觉得,他不仅有自强的精神,而且还有强烈的自尊心,我们第一课中才学过自尊,自尊就是自己尊重自己,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他人的尊重,他被评为十佳少年,就是赢得了他人的尊重。所以我认为他有自尊的品德。”韩×同学和全班同学都静静地听着这位同学的补充,他刚讲完就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这时第四组的一位A层同学也站了起来,“我觉得他身上还有自立的精神,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自己打针吃药,克服困难就是自立的表现,前面我们学过自立。”第七组和第二组还有第一组的三位同学几乎同时在第四组同学坐下之后站了起来,互相谦让后由第七组的一位同学发言:“我觉得他身上还有自信的精神,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行……自信是成功的基石。”韩×对同学们的补充表示感谢,最后说:“我对探究一的点评就到这儿,请大家看第一和第二小组为我们展示的答案。”他这时转向后黑板,手里拿着红色的粉笔,一边勾画一、二小组同学的展示,一边说着他们展示内容的关键词,并为他们的展示打分,“他们的展示书写工整,字迹较大,运用了双色粉笔标注,答案正确,我给一、二组的展示打十分,同学们还有什么补充和质疑的吗?如果没有,我的点评结束,谢谢大家!”韩×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回到座位。老师这时接着他的发言说是:“谢谢同学们的补充和韩×同学的精彩点评,韩×的点评声音宏亮,语速适中,面向大家,落落大方。我给第五组、第七组和第四组的补充加五分,我给韩×同学的点评加十分。”
四、尊重教育的规律
这样的课堂宁静却又热闹,智慧和创造无处不在。每个人的学习都受到了尊重和信赖,想从别人的发言中学习,从而形成相互倾听的关系,生与生的相互倾听,生与师的相互倾听,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够自然地逐一地、细腻地表达并体会以往所学会的知识,侧耳倾听并赞同同学们的话语,能够琢磨自己生成的话语,能够表达自己的感悟,能够把同学们的见解链接起来,从相互倾听变成了交响。
建立合作学习关系的教师具有共同的特征,即教师的活动追求的核心是“倾听”。“倾听”这一行为最初虽然是被动的活动,但是对于创造性的教师来说,却能够在学生之间建立最为能动的关系。学生在与外物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己对话中形成多元的、多层次的交响。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的逻辑[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1.
[2]薛瑞萍.把世界带进教室[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8.
[3]美雷夫·艾斯奎斯.第56号教室的奇迹[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
[4]佐藤学.教师的挑战[M].钟启录,陈静静,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唐妙祥.课堂自由一抹温暖的教学底色[M].中学政治参考,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