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洛川苹果:老区人民的致富果
陕西省延安市,作为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立足资源优势,走小苹果大产业扶贫之路,形成了“苹果大产业,农民大脱贫”的产业扶贫模式,有效保障了贫困农民的稳定脱贫,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的共赢。
1.依托资源优势,寻找脱贫产业。延安市是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之一,是农业部确定的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苹果种植区和苹果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区。围绕这一自然资源优势,延安市委市政府、干部群众积极实践,经历了“烟、果、羊、薯”→“南果北薯”→以“苹果”为主的绿色产业的艰难抉择,将苹果作为脱贫致富的首选产业。
2.坚持规划引领,做大基地规模。延安市委市政府连续四个“五年规划”突出苹果产业发展,并制定了“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四个果业发展专项规划,先后出台了《关于建立三红基地的决定》《关于建立百万亩苹果基地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目前,延安市做出了继续推进北扩战略的决定,捆绑各类涉农项目资金,重点支持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发展苹果产业。
3.突出科技支撑,强化标准示范。通过“校地联合、科技支撑、农技服务、人才培养”的产业科技扶贫模式,带动延安现代苹果产业发展。通过调动当地科技人员,探索总结适合延安的苹果栽培技术。通过制定“无公害和绿色苹果”两个生产技术标准和“延安•洛川苹果”十六个技术规范,实现了生产的有标可依。通过实施“111”百万果农素质提升培训工程(1000名科技人员带动10000名农民技术员辐射1000000名果农),使广大农民和贫困户普遍掌握了“增光壮树、沃土肥园、绿色防控、授粉增色”等果园管理新技术。通过创建标准化示范园区,提升标准化生产。
4.打造知名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按照“大基地、大品牌”战略,全市统一打造延安•洛川苹果区域公用品牌。同时,出台鼓励政策,支持个体品牌培育,对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取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团体、协会,获得省、市著名商标的企业等予以奖励,形成了公用品牌引领,个体品牌跟进发展的良好局面。在此基础上,市县联动创市场,采取全方位立体式宣传促销,开拓国内外市场。
目前,延安苹果产业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开发、品牌化营销”的格局,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呈现出基地规模大、“三品一标”认证面积大、品牌潜力大、社会影响大、三产融合度高“四大一高”的良好发展态势。
延安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实施意见》,创新精准扶贫模式,推动扶贫攻坚。目前,全市发展市级龙头企业等农业新型主体5134家,带动农户14.9万户,农产品销售收入36.27亿元,建成50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农民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16%以上。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和现代农业园区积极参与产业扶贫,形成多种扶贫模式:
——经营主体带动型。解决有产业无品牌附加值低的问题。通过以奖代补政策,调动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参与扶贫的积极性,为贫困户免费提供种苗、技术、农资、销售等一条龙服务。富县富红果业专业合作社,吸收贫困户58户,通过果园林权抵押、农资技术服务,贫困户人均年增收3800元以上。延安中果生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按照“政府+龙头企业+贫困户”模式,采取六项措施:技术帮扶(免费技术培训和跟踪指导)、物资帮扶(垫资农资款)、仓储帮扶(仓储费优惠50%,每斤0.1元)、销售帮扶(回收贫困户自产苹果)、劳务帮扶(吸收贫困人员到企业务工)和注入资本分红(国家扶贫资金以优先股注入公司,公司每年按照5%给贫困户分红),解决贫困户没有技术管不好果园、缺乏资金投资不到位和没有销路等问题,帮助671户贫困户依托苹果产业脱贫,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200元。
——农业园区吸纳型。解决贫困户发展有产业,经营没经验的问题。富县绿平现代农业园区,吸收贫困户104户,通过免费提供农资、提供技术服务、低于市场价10%代贮苹果、高于市场价每公斤0.4元收购苹果等措施,使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到4500元。宜川东良现代农业园区,与40个贫困户建立帮扶关系,给每个贫困户配置合作社1000元干股,将贫困户果园纳入园区生产基地,提供统一技术服务,每户补贴价值1530元肥料、农药、果袋,并以高于市场价10%回收果品,年人均收入达4030元以上。
——互助合作扶持型。解决产业发展资金困难问题。全市发展了247个村级互助资金协会,实行“5户联保+产业大户担保”的管理模式。延长、洛川等县区累计筹集财政资金3600万元,协调金融部门按1∶10的比例放大贷款规模,累计为贫困户发放贷款1.9亿元,覆盖贫困户6300户1.76万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户均收入在4000元以上。
1.围绕解决精准扶贫“选项问题”,必须因地制宜选择脱贫致富产业。精准扶贫,产业先行。延安是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目前,延安苹果产业已经形成规模,为精准脱贫奠定了产业基础。产业扶贫,不仅要找准产业,还要调动贫困户积极参与。延安通过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向没有产业的村、户发展,覆盖更多农民。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结合贫困村、贫困户实际探索出多种栽管模式,如统一整地、统一规划、统一购苗、统一标准、统一技术、分户管理的“五统一分”果园管理模式(既解决了贫困独户经营成本高、缺乏技术的困扰,又帮助贫困户克服了经营、管护难等难题)。
2.围绕解决贫困群体“认识问题”,必须制定扶持政策引导农民发展脱贫致富产业。为了解决贫困户对发展苹果产业认识不到位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起,延安市委市政府就确立了苹果发展战略,支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苹果产业。市县各级通过深入宣传培训、典型示范、与其他农业产业效益比较等,引导鼓励贫困户发展苹果产业。2007年,延安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加快以苹果为主的绿色产业发展决定》,市级财政每年列支3000万元用于苹果产业开发,先后对新建苹果园给予每亩100元和每株苗木1元的补贴政策。县区根据实际也出台了一系列产业发展政策,从苗木、整地、肥料、地膜等基础设施和物化投入方面给予补贴。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极大地激发了贫困农民发展苹果产业的热情,促进了产业规模迅速发展壮大,进一步夯实了产业扶贫基础。
3.围绕解决精准扶贫“技术问题”,必须创新科技服务方式,解决科技最后一公里问题。一是完善服务体系。市里成立了果业局、研发中心、试验场,县区形成了县有局、乡有站、村有协会(合作社)的服务体系格局。二是创新技术。通过校地合作,成立了6个苹果试验站,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创新研发,延安苹果生产技术从最初的四五技术,到四大技术,再到现在的矮化密植集约化栽培,使延安的苹果栽培水平在一次次技术创新与变革中得到提升,贫困户得到的是最新的品种和技术。三是创新服务。延安市委市政府开展3万多名领导干部包扶贫困户活动,延安市农业系统开展了“千名科技人员服务低收入村”活动,全市科技人员开展了662人次服务贫困村(户)行动计划,延安市果业局开展“111”百万果农素质提升活动,通过层层培训服务,受益果农达40万人次以上,使果农和贫困户有了脱贫技能。
4.围绕解决产业扶贫“资金问题”,必须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集中发力投向产业。通过整合省市各类涉农资金集中投向苹果产业,形成了产业扶贫的强化合力。2016 年,市县涉农资金达到1.73亿元,扶持合作社项目51个、园区项目23个,涉及1545个村,32161户贫困户。金融保险用于产业扶贫,全市投放小额贴息贷款2.8亿元,占年计划的208%,覆盖13个县区、99个乡镇949个村,5101户贫困户。通过资金整合、多重机制的激励,从根本上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做到产业有特色,扶贫有成效,真正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陕西省延安市政府供稿,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