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锦仁
作文教学历来是很多语文教师头疼的问题,学生也大多讨厌写作文。可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越来越成为了考查的重点。直言不讳地说,写作表达在中考中所占的比例,已经不得不让教师对作文教学进行慎重的审视了。但现今没有现成的教材,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可以模仿,作文教学该如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呢?其实,长期以来,教师忽略了一个最有效的资源,那就是“课文”作为例子在作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作用。
新教材越来越贴近学生生活,人本观念越来越深入。《大纲》指出:“教材……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具有典范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新的中学语文教材实质上更是一部作文宝典。那么,教师应如何利用课文引导学生把课文学习与写作结合起来呢?
一、重视课文的内容
语文课本就是一部“百科全书”,里面内容精彩纷呈,让人流连忘返。语文课文大多是作家对生活、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对自然亲情、美等的讴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使学生透过精美的语言感受文本的丰富,去享受内容的美。通过对文本的感悟,让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学生思想得到升华,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为学生作文内容的深刻性、新颖性打下基础。
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就是讴歌人间真挚而美好亲情的诗文。《风筝》表达的是兄弟手足之情,《散步》表达的是子孙三代人之间尊老爱幼的亲情,《散文诗两首》表达的是对伟大而无私的母亲的热爱,《陈太丘与友期》表达的是父子之情。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些内容时,也要由此把学生带到生活的实际中去感悟生活,感受其中的亲情。在教学中,使学生学会搜集并挖掘整理日常生活中有价值的典型材料,并通过作文的方式表达出来。
二、借用课文的写作方法
1.不善描写、记叙,语言平淡乏味,是学生作文的共性。
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的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羚羊木雕》《紫藤萝瀑布》《春》这四篇课文,在写景方面很有特色,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理解并模仿学习,为学生写好记叙文奠定基础。模仿并通过日记的形式多练习,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会让学生的作文语言生动活泼起来。如,《羚羊木雕》中的人物对话描写灵活多变,平时学生写人物对话,形式单一,而这篇课文在描写人物对话时,形式多样,人物语言句式也很丰富,这在学生作文时都可以有所借鉴。《紫藤萝瀑布》《春》两文,在启发学生如何写景方面很有作用。《紫藤萝瀑布》中对紫藤萝由整体到局部的“形美”的描摹,《春》中调动人的嗅觉、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并采用多种修辞手法对景物进行生动的描写,都给人如临其境的感觉。两文在写景的顺序、写景的角度和写景的手法等方面,对学生写作都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2.作文平铺直叙,情节没有波澜,没有曲折,读起来就索然无味,这也是学生作文常见的问题。
清代文人袁枚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曲折变化,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样才能吸引读者,给人带来意外的惊喜。《散步》给学生做了示范,本来是一个简单的情节:春天,一家三代在田野上散步。但作者并没有平铺直叙地表达,而是一波三折。散步中,他们来到了分岔路口,这时儿子要走小路,母亲则因身体条件限制要走大路,面对分歧的意见,“我”该如何做出取舍呢?一边是生“我”育“我“的老母亲,一边是活泼可爱的儿子,真是左右为难。经再三权衡,我决定要“尊老”——走大路。事情至此应该是有了圆满的结局,但后来,故事发生了变化,母亲改变主意,要“爱幼”——决定走小路。文章让读者自始至终处于阅读的兴奋之中,起伏跌宕的情节强有力地表现了深刻的主题——一家三代温和、谦让、体贴的浓浓亲情。如此简单的一件事,经过作者的巧妙构思,写得饶有兴味,发人深思。试想,如果将同样的素材让学生写,很可能会把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完整就了事,这样一览无余,当然会大大降低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样的学习,让学生懂得课文学习与作文的关系。“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用好这个例子,让课文学习在阅读与写作间架起一座桥梁,不断积累,“厚积薄发”,学生的笔下定会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