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军事思想

2017-02-05 15:14刘继贤
同舟共进 2017年1期
关键词:革命战争孙中山手段

刘继贤

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一生与革命战争相伴,曾多次领导武装起义,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他一生著述宏富,留下了大量的函札、文稿、电报、演说,其中许多内容涉及军事方面。他以革命家、政治家的睿智和远大眼光,对军事问题作了许多精辟的、创造性的论述,形成了富有时代特色、比较完整的军事思想,在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战争观的思想】

孙中山战争观的思想,主要是在创立三民主义学说时提出,并在尔后的革命斗争中不断发展。内容涉及战争的根源、性质、目的;战争与政治、经济、民众、和平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第一,战争的根源和性质。孙中山认为,战争是有阶级性的,国际间的战争是由资本主义列强争夺领土和霸权引起的。早在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不久他就指出,这场战争“只不过是在中国问题上利害有关系各国间势力将发生一系列冲突的开端”,是“争夺亚洲霸权的国家之间”的战争。1914年一战爆发后,他又指出:“这次大战争所以构成的原因:一是撒克逊民族和条顿民族互争海上的霸权”,“二是各国争领土”。孙中山将列强争霸视为世界战争的根源,与同一时期列宁所提出的论断非常接近。孙中山进一步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战争的阶级根源,认为“资本家有了机器,靠工人来生产,掠夺了工人的血汗,生出贫富极相悬殊的两个阶级。这两个阶级常常相冲突,便发生阶级战争”,这种认识十分接近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孙中山明确指出,帝国主义是国际间战争和中国内战的总祸根。中国长期以来都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对象。“强邻如虎,各欲吞食我国”。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造成中国严重的国防危机和战争不断。孙中山指出,战争作为一种暴力行为,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与此同时,他还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和赞成被压迫阶级解放战争的观点。这表明孙中山对战争的认识,已经远超同时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家。

第二,革命战争的目的及与和平的关系。孙中山认为,革命战争的目的是为民族生存而战,为社会进步而战,为人类的和平而战。对内而言,革命战争是“为人道作干城,为进化除障碍”。清政府对内压迫剥削人民,对外丧权辱国,“穷凶极恶,今已贯盈”,革命党人发动反清武装起义,是为了“驱除鞑虏,光复我民族的国家”,“以建国民政府”。中华民国建立后,封建军阀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革命党人发动讨袁斗争、护法战争,是为了“推翻不良的政府,赶走一般军阀官僚”。对外而言,要“以战止战”,以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制止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孙中山强调:“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鉴于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勾结在一起压迫中国人民,孙中山认识到革命战争对内对外的目的一致性,指出“北伐之目的,不仅在推倒军阀,尤在推倒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孙中山认为,战争与和平的关系是“能战而后能和”,且“战必期于不败,乃能言和”,正义战争是争取和平的手段。

第三,战争与政治的关系。孙中山认为,战争是为实现政治目的服务的,武力与外交是国家推行政策、实现政治目的的基本手段,“国与国遇,用外交手段与用战争手段,均为行其政策所不可阙者”,“凡国家之政策既定,必先用外交手段以求达其目的,外交手段既尽,始可及于战争”。孙中山的这一思想,与列宁“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的思想不谋而合。孙中山认为,由于战争和外交都是实现国家政治目的的手段,中国抵抗外敌侵略,应该军事和外交手段并用,积极通过外交建立国际间的联盟,防止在国际上处于孤立境地。

第四,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孙中山领导革命战争的实践,深切体会到经济力量的重要。他指出:“中国今日之革命,纯视经济力为转移,经济力大,则成功速,经济力少,则成功迟;若无经济力,则直不能革命。”经济是战争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要进行战争并取得胜利,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是不行的。因此,孙中山领导国内武装起义、选择起义地点时,首先考虑的是经济因素。他多次在广东发动武装起义,就是因为广东经济发达,便于海外接济。孙中山认为,经济力是构成战斗力的重要因素,“近世战斗之力,每以金钱为限”,并曾把黄花岗起义失败的原因归结为“金钱不足”。后来孙中山修正了这个观点,提出“精神与物质相辅为用”,“全无物质亦不能表现精神,但专恃物质,则不可也”。

第五,战争与民众的关系。孙中山在早期的军事斗争中,先是依靠会党,继而依靠新军,在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中又主要依靠与西南军阀的结盟。在经历了多次武装斗争的失败后,到晚年他受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从五四运动以及中共领导的早期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中,认识到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巨大革命力量,对战争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产生了新的认识。孙中山指出:战争的胜利“若单独倚靠兵力,是不足靠的”,更重要的是依靠“人民之心力”,“要用人民之心力以奋斗”,“人民之心力与兵力,二者并行不悖”。而兵力又必须“以人民之心力做基础,为最足靠”,没有人民心力作基础,“虽有兵力,亦不足恃”。战争要取得胜利,“必先得民心”。总之,战争应由单纯依靠武力转变为依靠以人民群众为基础的“武力与国民的结合”,进而做到“使武力为国民之武力”。

【军事战略思想】

孙中山在长达30年的军事生涯中,不断地调整军事斗争的战略策略,形成和发展了坚持武装革命、建立革命根据地和北伐统一全国等战略思想。

首先是坚持武装革命。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较早地认识到暴力革命对于改造中国社会的重要性。他在建立兴中会时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纲领,就是要用暴力手段反对满族贵族压迫,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孙中山指出:改革中国,“除非在行政的体系中造成一个根本的改变,局部的和逐步的改革都是无望的”。在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党人的思想论战中,孙中山进一步阐述了只有暴力革命才是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的唯一出路,痛斥了保皇派替清政府辩护、反对暴力革命的论调。此后,孙中山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始终坚持进行武装革命的基本战略思想。

猜你喜欢
革命战争孙中山手段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革命战争年代的清华地下党员名单
创新执法手段,提升执法能力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
逻辑接续及其表达手段
临机的手段
孙中山的澳门情结
革命战争时期我军良好的官兵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