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月华
摘 要:全社会都在关注教育,教师和家长个个热情高涨,爱学习的孩子越来越少。学生并不缺少学习的内部动机,然而,现行的教学模式:“安静的课堂”、老师的包办代替,学生没有愉悦感和成就感。图书馆应该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让阅读成为习惯,让书香飘溢校园。
关键词:图书馆;第二课堂;课外阅读;书香校园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从来没有,一次也没有给这样的学生补过课,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正课上没有掌握的教材。我们只教他们阅读和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
苏霍姆林斯基还说:“我曾试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是的,必须使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
现在,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开始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甚至带学生到图书馆上阅读课,但其他学科还没有,好像除了课本,就是教辅材料、习题集之类。事实上,不仅仅是语文学科,数理化学习同样需要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在激发学生对一系列科学中的复杂问题以及对新书籍极大兴趣的同时,也引发学生很多思考。课外阅读创立的是一种“站得高看得远”的知识智力背景,对我们的教学很有益处。比如,初二物理,作为物理学习的起始年段,很多概念、定义、定理、规则、规律对初二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但如果把阅读和学习联系起来,甚至让学生在学习前就阅读大量与物理知识有关的科普读物,那情况将会大不一样。我们有这样的经验:那些阅读过与物理知识相关的科普读物的孩子,对物理学的兴趣明显高于其他同学,而且他们学起物理来,既轻松又快。因为这些孩子的“智力背景”好。英语也不例外,阅读能力对于学习英语是至关重要的,英语阅读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从而进一步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形态、政治经济、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交际方式,知晓西方国家的一些重大史实和重要人物等文化知识。比如与圣诞节、感恩节等西方节日相关的阅读材料,既是学生感兴趣的,又能很好地让学生了解西方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文化知识。
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有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是针对教科书,第二套则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
学校学习是学习前人的间接经验,很多事情学生无法亲力亲为,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见多识广”。冯恩洪说:“教育的竞争实际是阅读的竞争。”阅读对学生来说很重要!
为了今天的课内学习,也为了明天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教师要在学生开始教科书的学习之前,在教科书学习的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制定课外阅读的必读、选读书目,指导他们到相关网站获取有关材料;另一方面,我们图书馆利用科技节,指导学生创办科技小报,举办科普讲座——由老师或学生主讲,组织知识智力竞赛;要利用读书节组建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开辟图书馆第二课堂,营造浓郁文化气息的读书氛围。为每个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让阅读成为习惯,让书香飘溢校园。逐渐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营造了书香校园,享受到读书的快乐。我们欣喜看到很多班级建立了图书角,很好地发挥了班级图书角的作用;教室里张贴着学生自己撰写的读书节标语,洋溢着浓厚的书香氛围。我们看到学生在“书海”中“扬帆”,不仅写出了许多生动的文章,也撰写了精彩的读书节标语,显示了很好的文学素养。我们看到不少家庭的藏书多起来了,很多家长和孩子一起开始读书,家庭业余生活从看电视转移到看书上。“读书之星”的评选活动树立了热爱读书的学生榜样,而通过“书香班级”及“书香家庭”的评选,学校及家庭都为学生营造了浓厚的书香氛围,校团委组织的摄影活动为我们记录了许多阅读者动人的身影。我们所向往的“书卷飘香,书声琅琅”校园氛围正在形成。令我们感到欣喜的是广大教师也加入到读书节中,他们也用笔记录下读书感受,他们在争取成为博学之师,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读书节即将落下帷幕,但是我们读书的热情不应该减弱,各个班级、各个家庭,应该以读书节为契机,继续营造良好的班级、家庭读书氛围,引导孩子多读书。各位同学,应该以校园读书之星为榜样,多读书,与好书为友,与智者对话,与经典通行。提高自己的学业水平,夯实自己的文化底蕴。与书相伴的人生,一定有质量,有生机;书香飘溢的校园,一定有内涵,有发展。
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深入开展读书活动,成立读书活动节,让师生走进美丽书屋,共同构建精神家园;提升文化素养,营造书香校园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倡导读书明理、读书求知、读书成才的新风尚,在全校形成人人读书的良好风气。
参考文献:
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