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漫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吉林长春 130028)
浅析茶文化对外传播中大学英语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李漫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吉林长春 130028)
作为文化输出的高层次人才梯队之组成部分,大学层次的茶文化传播是我国对外传播茶文化的中流砥柱。这种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决定了我们的大学英语语言实践的培养应当着眼于一种国际化、战略化、系统化的视角进行创新。我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基本结构有三:一是茶文化传播的核心价值:重德明和;二是茶文化传播的行为实践:尊礼明义;三是茶文化传播的外显符号:茶的器物。茶文化对外传播中大学生英语语言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包括以茶养智:兼顾茶文化知识的广博与英语语言的深入原则;以茶明志:基于市场细分的翻译人才培养原则;以茶践履:英语语言人才培养的应用原则。茶文化传播中大学生英语语言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模式有通识教育与博雅教育模式、商务交际与营销促进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
茶文化;对外传播;大学英语;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富于生活化气息的一种文化结构,其所囊括的茶艺、茶道、茶礼仪、茶事、茶戏、茶曲、茶歌等深刻地镶嵌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时在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禅宗思想的互相交融中实现了一种伦理系统的融合与包容。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一带一路”战略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我国与世界的关系趋于更加紧密,我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也显示出一种文化自信孕育、系统化输出的特点。作为文化输出的高层次人才梯队之组成部分,大学层次的茶文化传播是我国对外传播茶文化的中流砥柱。这种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决定了我们的大学英语语言实践的培养应当着眼于一种国际化、战略化、系统化的视角进行创新。
现代文化结构理论认为一个共同体中的特定文化系统都是分为若干个互相连接的结构而存在的。一般来讲,我们可以按照从核心到边缘的顺序将一个文化结构划分为“文化的集群性假设部分”、“文化的实践部分”、“文化的外显部分”等。我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正是体现出了这样一种文化结构:
1.1 茶文化传播的核心价值:重德明和
如上文所讲,我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是一个立体式、系统性的传播过程。从文化结构的角度来审视对外文化传播,我们会发现传统意义上进行的文化传播仅仅注重茶文化的符号化传播、外显文化的传播,恰恰忽略了最为核心的“隐蔽文化”的传播。在文化学家霍尔看来,这种文化结构的“隐蔽部分”最为核心的组成就是“传统和当代的各种观念”和价值观。我国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无论是从儒家思想来看,还是从道家思想来讲,还是从禅宗的角度审视,其核心的价值观都是在倡导人们朝着“重德”、“明和”的伦理道德目标进行修养、反思、讲礼、重道,实现一种系统的和谐理念。
1.2 茶文化传播的行为实践:尊礼明义
茶文化结构的中观层面是一系列与茶有关的行为集合构成的,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是一种茶文化实践。这种茶文化的行为实践主要包括茶道、茶艺、茶歌、茶曲、茶事表演、茶礼等。这种行为实践上的茶文化是连接核心的茶文化价值观和具体茶文化外显事物的重要中介因素。我国茶文化之茶艺、茶礼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切都在“尊礼”、“明义”中实现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和调适,达到孔子所讲的“和谐生则万物生”的境界。
1.3 茶文化传播的外显符号:茶的器物
这个部分的茶文化是我们当前在对外茶文化传播中最为外显、最为直观的一个部分,与茶有关的所有外显的器物(比如茶叶、茶器具、茶诗歌、茶商标、茶的包装等)都统统被直接地呈献给国外的消费者和受众,给他们一种最为直观的茶文化感知,这也是我国茶文化给他们带来“第一印象”的最为外显的器物文明符号载体。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茶文化的器物层面是我们推广的一个主要战场,但是在本质上这些器物文化受制于核心价值理念的制约,是人的价值理念的产物,代表着我国茶文化理念的内涵,不纯粹是一种客观的存在物。这一点在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跨文化的传播中应该明确。
文化结构理论学家们认为,文化结构的核心是其“隐蔽文化”,即一种“文化层中的主要埋藏物”,这一埋藏物的核心是“价值观念系统”。我们当前对外传播中的茶文化应当注重向国外受众推广和传播这种隐蔽的文化系统部分。基于一种跨文化、跨异质文化交流的观点,我们认为在茶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应当贯彻这样几个基本的原则:
2.1 以茶养智:兼顾茶文化知识的广博与英语语言的深入原则
我国茶文化是一种独立的学科体系,也是有着自身知识继承性的一种文化结构。传统意义上的涉外文化传播中的英语人才大多都是基于英语语言学科这种科班出身的人才模式,这些人对于英语语言的表达规律有着自己的认知,但是对于我国茶文化的集群性假设、核心价值观念、茶德茶语的专门研究并不深刻,导致我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中、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了“对隐蔽文化的挖掘不够”的问题,也就影响了西方人对我国茶文化核心价值观这种深层次理念认知的缺乏。对此,在培养英语语言人才时应当通过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有机结合,使我们的茶文化翻译人才既能精通茶文化又能精通英语语言,将茶文化身上那种文化艺术价值和英语语言的技术价值融为一体。
2.2 以茶明志:基于市场细分的翻译人才培养原则
当前我们的茶叶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市场分化的倾向,尤其是在一个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这种市场细分无论是从茶叶的品种、茶叶的产地、茶叶的品质、消费者的消费喜好、茶叶的包装、茶叶的工艺等角度来讲都呈现出明显的市场细分的特点。茶文化的传播不纯粹是一种文化精神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茶文化的传播还带有明显的“市场营销”特点。消费者对于茶文化的认知和信任是通过我们的外语人才翻译来实现的,在这里“翻译即是营销”构成了我们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则。在翻译过程中,如果我们的翻译人才不能基于一种严格的市场细分向不同市场、不同国度上的消费者翻译出具有不同文化接受水平的茶文化,那么我们的市场营销将某种程度上陷于困境。
2.3 以茶践履:英语语言人才培养的应用原则
在内在的价值来看,我国的茶文化是一种明显的以服务于人的现实生活需要、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的文化系统,其本质在于实践、在于践履、在于应用。面向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英语语言人才的培养应该根据翻译的“目的论”、“语言顺应论”、“情景体验论”等给人一种明显的实践导向的指引。
我国茶文化的审美价值包括其物质审美和精神审美两种主要的向度。基于茶文化的英语语言实践能力之培养根据不同的社会领域需求可以存在不同的培养模式。概括起来,我国下一步茶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培养大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3.1 通识教育与博雅教育模式
基于“茶文化传播”学科和“英语语言”学科这两个主要的学科主轴,我们在翻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针对一般的茶文化传播理论的翻译、茶文化文本的翻译、茶文化素材的翻译,可以采取“通识教育与博雅教育相结合”的模式,主要培养大学生茶文化理论、英语语言翻译理论等方面的知识,不针对特定的市场细分和消费者细分,降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于“文化传播”这种一般性的范畴当中,可以广泛地借助于各种茶文化国际博览会、区域性茶文化节、茶俗艺术节、茶文化的国际旅游等资源和平台使大学生开展实习和培训,增进其应用茶文化的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
3.2 商务交际与营销促进模式
基于当前我国茶叶市场和国际茶业市场的市场细分现状,如果我们的大学英语人才不能对很多琐碎的、碎片化的市场消费者、消费文化、消费偏好等有具体的了解,就不会做出科学的、准确的翻译,也就不能促进我们的茶文化实现“精准营销”和“语言顺应”,从而也就不能实现茶叶商品的精准营销和目的论的达成。对此,在大学生英语语言的培养中,可以采取专门的专业细分或研究方向的细分,根据大学生的交际喜好和专业爱好等,有针对性地去对大学生的茶文化传播方向进行细分,明确将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成致力于“商务交际”和市场营销的开拓,使他们既精通茶文化知识,又懂得市场营销和商务管理,更懂得英语交流和表达翻译,从而成为一种茶文化传播的复合型人才。
3.3 订单式培养模式
我国茶文化生产的产业链相对完整,一个完整的茶产业链一般是由种茶、采茶、制茶、物流、批发、零售、广告传播等环节构成的,不同的生产环节对于特定专业的英语语言交流人才需求侧重不同。在一个国际化的茶文化传播中,人才的需求不同、培养成本不同,为了最大程度上降低不同生产环节上的企业在培养“国际化视野”、“本土性认知”的英语语言人才方面的交易成本,我们可以采取订单式培养这种教育策略。例如,可以采取“茶企——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也可以采取“茶企——大学”订单式培训、技能提升管理模式,还可以采取“茶企——茶企——茶企”间人才共享、共用、共同培养的订单式模式,从人才共享的角度提高茶文化传播、茶业营销的国际化水平。
[1]黄玄哲.组织文化结构新探[J].科学与管理,2007(2):77.
[2]霍尔.无声的语言(中文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3]顾嘉祖.从文化结构看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点与难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45.
[4]耿密.论茶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09(6):99.
[5]魏凯,孙赫.旅游人才培养国际化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112.
李 漫(1961-),女,江西萍乡人,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语言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