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娜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0925)
探究中华茶艺技能竞赛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创新茶艺表演“苏轼如茶”为例
叶娜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0925)
茶为国饮,茶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餐旅管理学院自2014年以中华茶艺技能大赛为导向,实施茶艺课教学改革,本文以参赛作品“苏轼如茶”为例分析中华茶艺技能竞赛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传统文化;中华茶艺;竞赛;人文素养;创新能力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餐旅管理学院自2014年开始,在旅游酒店专业和餐饮管理专业中实施茶艺课教学改革,在深刻理解中华茶艺竞赛规程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办学特色、专业特点和区域特色,创编彰显地方特色的茶艺教学内容,将茶艺创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避免将茶艺竞赛沦为培养机械“套路化”熟手工的操作技能竞赛,同时又传播地方民俗民风,赋予茶艺竞赛人文内涵,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教通融”的形式,将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培育结合,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培育适合旅游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现以2016年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编创参赛作品“苏轼如茶”为例,探究中华茶艺技能竞赛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苏轼如茶”的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花甲之年,东坡被贬惠州,“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在岭南,东坡经历了“茶味人生随意过”的三年时光,茶已融为苏轼生命与情感中的重要部分。东坡曾自评:“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三次贬谪,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士大夫,茶是东坡抚平创伤,却依然笑语南风的选择,其散文《叶嘉传》可谓苏轼人生的缩影。在惠州,苏轼思想和创作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是东坡人格的成熟定型期,并对岭南文化及对其后的文人的精神世界影响深远。文化寓于茶道、茶道传承文化,“苏轼如茶”,展现点茶法,将茶与岭南文化结合,展示东坡人格魅力和精神,极具地域特色,彰显地域文化。
2.1 展现古人饮茶方式,创新国饮传承
茶饮之识,源起华夏,饮茶始于西汉,盛于唐,兴于宋,自西汉以来,饮茶的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大体说来,有煮茶、煎茶、点茶、泡茶四种饮法。唐宋时期的饮茶方式与当代的泡茶分饮式差异巨大,唐宋盛行团饼茶,团饼茶不能直接烹饮,先将茶饼烤炙碾细,用茶罗筛选出粉状颗茶末,再放到茶盏里注水,用茶筅击拂。宋代,茶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各个方面,斗茶成为宋代最流行的茶饮技趣之一。“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2]。茶与苏轼一生相伴,苏轼不仅嗜茶,还精于茶事,他本人也是一位斗茶高手,他的《水调歌头桃花茶》就描述采茶、制茶、点茶的情景:
已过几番风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公元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团茶的制作劳民伤财,下诏“废团为散”,自此以后,中国人饮茶就以饮用散茶为主。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通过创编“苏轼如茶”,展现宋代点茶的操作流程,让学生知晓古代人饮茶方式,增强对中国古代茶文化知识的了解,人总是走在历史的延长线上,只有了解从哪里来,才更可能预知将要往哪里去,只有掌握的茶的历史,才能真正进行茶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2.2 彰显地方特色,展现东坡寓惠文化
东坡曾自评:“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一生三次贬谪,花甲之年东坡被贬岭南,“一自东坡谪海南,天下不敢小惠州”[3]。在惠州,苏轼思想和创作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是东坡人格的成熟定型期,并对岭南文化及对其后的文人的精神世界影响深远。本校地处岭南,怀着对苏轼的敬仰和怀念设计了“苏轼如茶”,它立足地域特色,展现东坡寓惠文化,体现了茶文化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相通相容:茶席设计茶具简洁、质朴、流畅,展现宋代简单而又精致、朴素却不失精美审美追求;茶席从颜色搭配和器物的选择上,彰显东坡“以入世的态度做事,以出世的态度做人”的生活哲学——茶席色调以深褐色和米黄色为表现色,同时用荔枝、窗棂、挂画等物象,展现东坡对岭南风物的热爱。细沙为铺寓意水,以青山为缀,茶托似舟,勾勒东坡在贬谪中,在惠州的山水中寄寓感情,抒发情怀的场景,烘托东坡在逆境中保持旷达超脱、开朗乐观、闲适平和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2.3 主题传播正能量,实现东坡精神的展现和传承。
饮茶不仅是一种物质需要,更是一种精神需要。在不同的日子里,茶在东坡的生命历程中总有过不同程度的作用。苏轼性格豪放中带有沉稳、理性和内敛,这与茶的淡雅和清高如出一辙,他用茶性一般的冷静和恬淡的态度,理性看待周围的一切,从容应对生活的困境,笑纳生命中的阴晴悲欢、枯荣灭生。“苏轼如茶”,以茶为载体,用揉入宋代点茶法的茶艺表演再现苏轼在岭南“茶味人生随意过”的生活及宽阔胸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让学生透过茶感知东坡人格魅力和生存智慧,在遭遇困难和挫折时能够重拾信心,充满希望,实现东坡精神的传承。
《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中提到要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宣传,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做到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并充分发挥其教化育人作用,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4]”。
茶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高职中华茶艺技能大赛不仅看重学生的冲泡技能,更关注创新能力及其创作茶艺作品主题正能量的传播[5]。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餐旅管理学院2011年开设茶艺课程,2014年在中华茶艺技能大赛背景下,进行茶艺课程改革,探索茶文化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中华茶艺技能竞赛为导向,建立“课赛融通、教学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同时通过开展一系列大学生茶文化实践活动,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模式和方法,营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校园人文环境。
“苏轼如茶”创新茶艺正是教学成果之一,它立足本土深入挖掘茶艺表演中的人文内涵,弘扬东坡精神,通过课堂教学、校内选拔、选手集训等形式,引导学生与东坡对话,让学生理解茶艺创作作品的意图和文化内涵。赛后实现优秀作品成果转化,进行路演推广,开辟高校文化育人的新途径,让东坡精神浸润学生思想,实现东坡精神的传递,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让学生所学所知外化为自身言行。
[1]张星海.中华茶艺技能大赛的实践创新与发展思考(J).中国茶叶2014(11):18-19
[2]王梦石.中国茶文化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
[3]张友仁.惠州西湖志(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67
[4]国发[2015]64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Z)
[5]王超琴.高校茶艺比赛:茶艺创新的摇篮(J).茶博览2016(10):32-33
(1)“苏轼如茶”获第六届国际武林斗茶大会银奖(2016年深圳);2016年中国技能大赛“绿宝石杯”第三届全国茶艺职业技能竞赛茶席设计铜奖;2017年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中华茶艺选拔赛广东省一等奖。
(2)项目基金:2017年广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项目特色活动“岭南茶文化推广创新特色活动”(项目编号:201727030207)和2017年广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流溪茶文化工作室”(项目编号:201727040213)阶段性成果之一。
叶 娜(1981-),女,重庆人,硕士,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餐旅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茶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