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子鑫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郑州 450000)
赤眼鳟俗称红眼鳟、红眼鱼、野草鱼、红眼草鱼、红眼马郎等,属鲤科雅罗鱼亚科、赤眼鳟属。赤眼鳟体呈长筒形、腹圆、后部较侧扁,外形与草鱼相似。头近圆锥形,吻钝口端位,口裂稍斜。两对细小须,侧线完全。背鳍短,无硬刺,臀鳍短,尾鳍分叉。体色银白,背部略呈深灰,背鳍深灰色,尾鳍后缘呈黑色,腹部浅黄,体侧及背部每个鳞片后缘都有一块黑斑,形成了纵列条纹。眼睛较大,眼的上缘有一显著红斑,故名红眼鱼。赤眼鳟咽喉齿较发达,11对,3行,呈梳状。左右咽喉齿交叉相间排列。人工养殖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商品鱼售价高等优点,其肉质细嫩、紧实、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青睐,是优质的经济鱼类。
赤眼鳟分布于珠江、长江、黄河、黑龙江的四大水系。黄河水系资源较少;珠江水系的广东、广西及境内的干支流分布较多;云南、贵州境内江段较为罕见;长江水系中下游的干支流和与江相通的湖泊都有分布;黑龙江水系、松花江和嫩江两支流分布较多,是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对象之一。本文对沿黄赤眼鳟的生物学性状和资源保护进行概述,以期对赤眼鳟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赤眼鳟属中上层鱼类,喜栖江河、湖泊水流缓慢的水体环境中,池塘近边处多于池中。鱼苗和成鱼喜跳动,行动敏捷。湖泊是索饵育肥的场所,深水区则是越冬之地。
赤眼鳟为广温性经济鱼类,适温范围广,可以生存的水温在 2~34℃之间,生长水温为 16~32℃,最佳生长水温 18~30℃,在我国各地水系中都能生存、生长、繁殖及自然越冬。
对水质要求不严,pH值7.0~9.0之间,溶氧要求耗氧率近似四大家鱼的耗氧率,水体中溶氧量3.5~4.0 mg/L能正常摄食和良好生长。抗病力特强,从水花鱼苗至成鱼阶段都很少发生寄生虫病和细菌性疾病。
赤眼鳟是以水生植物为主的一种杂食鱼类,抢食性能极强,食性杂,自然水域觅食水生植物藻类、芜萍、水草嫩叶等,兼食水生昆虫和卵粒等。经驯化后喜食配合饲料,鱼苗特别喜食黄豆浆,人工养殖时主要摄食人工配合饲料。赤眼鳟配合饲料粗蛋白28~30%,饲料中磷对生长有显著影响,钙磷比为 1:1时生长率最高。赤眼鳟仔鱼在3日龄以前为内源性营养阶段,4~5日龄为混合营养阶段,6日龄以后为外源性营养阶段。
赤眼鳟是小型鱼类,自然生长速度较慢,长江水系种群的体长生长速度最快,沿黄3冬龄时体重不满250 g。但经人工驯养摄取配合饲料后,生长速度加快,当年鱼种规格可达到每尾150~200 g/尾,商品鱼规格 400~600 g/尾,大的可达到每尾 750~1000 g/尾,自然界发现最大个体3 kg。
在非生殖季节,赤眼鳟雌雄鱼的第二性征不明显,难以判断雌雄,但雄鱼体形比雌鱼修长。生殖季节雄鱼的胸鳍粗糙,性成熟的雄鱼腹部稍稍膨大不明显,体形较雌鱼稍瘦小些,胸鳍有明显的颗粒状珠星,非繁殖季节雄鱼珠星消失,轻压腹部即有乳白色精液流出;雌鱼的胸鳍表面光滑,性成熟的雌鱼体表无明显的珠星,腹部显著膨大且柔软,生殖孔红肿,其卵巢轮廓也十分明显。
沿黄野生赤眼鳟与其他水系的赤眼鳟繁殖习性相似。在我国各地水系中都能自然繁殖、自然越冬。长江等其他水系的赤眼鳟产的卵有沉性卵和漂浮性卵,黄河赤眼鳟为半漂浮性卵。其他水系赤眼鳟产的卵具粘性,孵化时需脱粘,而黄河赤眼鳟产的卵不具粘性或微粘,孵化时无需脱粘。产卵类型为一次性产卵。赤眼鳟属敞水性产卵类型,一般在支流沿岸有水草的区域产卵,间或也有在浅沙滩上产卵者。
沿黄赤眼鳟2冬龄时可达到性成熟,雄鱼300 g、雌鱼600 g即可达到性成熟。生殖季节一般在4~9月份,5~6月为繁殖高峰。20℃是产卵适宜温度的下限,30℃是产卵适宜温度的上限。人工繁殖期间的适宜水温为22~28℃。赤眼鳟性成熟早,生殖期喜欢集群活动。
受精卵呈浅绿色或淡黄绿色,圆球形,卵粒较小,卵径约0.9~1.2 mm,卵的比重略大于水。卵的性状同四大家鱼卵,但卵径明显较小,在流水等动态水体中卵呈悬浮状态,在静水情况下很快下沉,反映出赤眼鳟为半漂浮性卵。在水温22~32℃的范围内,自受精至孵出鱼苗的时间为13~24 h。水温稳定在18℃以上可进行催产,催产药物以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地欧酮组合为好,通常采用一针注射法。
据测定赤眼鳟的含肉率变幅为73.96~75.13%,平均为74.64%,赤眼鳟的含肉率高于倒刺鲃、斑鳢、鳜鱼和黄颡鱼,并比家鱼中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都高,表明赤眼鳟是一种含肉率较高的鱼类 。
营养成分中粗水分75.42%、粗蛋白18.05%、粗脂肪4.95%、钙0.50%、磷0.48%。肌肉干物质中粗水分为30.75%,肌肉中粗蛋白质量分数 72.52%(风干样),粗脂肪(风干样 )质量分数 15.35%,灰分 (风干样)质量分数 0.08%,钙(风干样)0.86%,磷 (风干样)1.28%。表明赤眼鳟的水分含量较低,蛋白质含量比青鱼、中华倒刺鲃稍低,高于草鱼、鲢鱼、鳙鱼、鳜鱼;脂肪含量比其他鱼类高,灰分含量也较高。
赤眼鳟肌肉中含有18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为74.89%,接近鳜鱼,高于草鱼、青鱼、鳙鱼、中华倒刺鲃。必需氨基酸含量为34.54%,占氨基酸总量46.12%。从氨基酸组成上看,谷氨酸(Glu)含量最高 ,占13.16%,其次为亮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谷氨酸不仅是鲜味氨基酸,还是脑组织生化代谢中的重要氨基酸,参与多种生理活性物质的合成。亮氨酸对蛋白质的代谢有调节作用,能促进骨骼肌的合成;而精氨酸是人体条件性的必需氨基酸,对人体的生长有很多生化和治疗作用,并可以促进伤口愈合。赤眼鳟氨基酸全面 ,人体所需的必需氨基酸含量高,鲜味氨基酸比同属的鲤科鱼类高,表明赤眼鳟肌肉必需氨基酸组成相对比较平衡。
沿黄赤眼鳟对硫酸铜的安全浓度仅为常用遍泼浓度的0.09~0.19倍,安全范围很小,因此,硫酸铜可列为赤眼鳟的禁用药;高锰酸钾、甲醛的安全浓度均在常用遍洒浓度的范围内,为常用泼洒浓度的0.8~1.2倍,可用作为赤眼鳟的防病治病药物。而敌百虫、甲醛、氯化钠的安全浓度均高于常用浓度数倍甚至十多倍,因而它们是赤眼鳟的安全药物;聚维酮碘在45 mg/L浓度中96 h全部成活,与其 0.3~0.5 mg/L的常用浓度相比较,可看出其安全性是比较高的。
过度捕捞、水资源污染、外来物种入侵及鱼类生境破坏是造成国内江河和沿黄赤眼鳟资源锐减的主要原因。赤眼鳟是一种具有开发前景的经济鱼类,其休闲垂钓市场也发展得较好。建议加强野生资源保护,合理保种,延长水域禁渔期,提高捕捞规格,保护和建立产卵、栖息场所等。保护赤眼鳟野生资源,保存性状优良的亲本,保持赤眼鳟的遗传多样性。
完善赤眼鳟人工繁殖技术,合理增加苗种数量。开发和建立一套完整的赤眼鳟人工繁殖技术,保证优质健康的赤眼鳟苗种供给。开发总结赤眼鳟的集约化食用鱼养殖技术,加大对赤眼鳟营养需求,研发赤眼鳟配合饲料,开展病害防治研究,为保护赤眼鳟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保护。
[1]宋新成,徐国成.赤眼鳟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河北渔业,2007,6:6-8.
[2]杨四秀 ,郑陶生.赤眼鳟的含肉率和营养价值分析.安徽农业科学,[J].2010,38(22):11835-11837.
[3]郑闽泉,袁定清等.赤眼鳟对常用水产药物的敏感性试验.水产养殖,2005,5:35-39.
[4]权清转,王开锋等.赤眼鳟肉质氨基酸成分研究初报.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2.01:13-14.
[5]郑惠芳,夏中生等.赤眼鳟鱼种配合饲料适宜钙磷水平及其比例的研究.淡水渔业, 2007,9:45-48.
[6]向建国,何福林.赤眼鳟生物学特性研究.淡水渔业,2006,5(36):38-40.
[7]曾桂中,林岗.赤眼鳟仔鱼摄食生态学研究.广西农业科学,2008,39(1)97-100.
[8]陈杰.黄河野生赤眼鳟的人工繁殖技术总结.河南水产,2015(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