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猛
(郑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郑州 450000)
在水产养殖生产过程中,长期形成的一些鱼病预防误区,加上传统的习惯性措施一直沿用,造成鱼病预防工作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和弊端。
从鱼病形成机理来看,影响鱼类发病有水质环境、病原体、养殖鱼类抗病力三方面因素决定。只有水质环境恶化,养殖鱼类抵抗力下降,病原体的存在同时出现才会导致鱼类病害的发生,三方面因素的不利重叠在一起,才能导致鱼类发病。但在实际的养殖生产过程中,重点放在病原体这一个环节,而轻视水质环境改善与鱼类抵抗力的提高这两个环节,这是养殖生产中鱼病防治的最大误区。
众所周知,“以防为主、防重于治”,“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方针,说明鱼病预防的重要性。现实养殖生产中许多鱼病预防措施采取的是定期泼洒消毒杀菌药物(如含氯制剂、溴氯制剂、含碘制剂等);定期使用抗菌类、抗生素类药物拌药饵投喂,这些都是滥用药物的突出表现之一。它的危害一是破坏水质环境的物质良性循环以及水体生物转换环节的平衡,二是造成病菌的抗药性。
由于人们对细菌的错误认识,而导致“谈菌色变”。其实99%的细菌是有益菌,它的作用和存在是必不可少的。在池塘水体环境中,细菌主要作为各种物质循环的分解者,诸如残存的饵料,鱼类的粪便等这些有机物,必须有细菌的存在,才能够分解为被浮游植物利用的营养盐类。池塘水质环境产生的氨、亚硝酸盐、硫化物等有害物质也必须在细菌的作用下转化为无害的硝酸盐、含氮、含硫有机物等营养盐类进入池塘水体物质循环链。同时,池塘水体中细菌也是浮游动物和滤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的天然饵料(附着于有机碎屑),如鲢鱼、鳙鱼、罗非鱼等。
经常定期泼洒消毒杀菌以及抗生素的药物,直接危害就是大量杀菌杀藻,显现结果就是降低池塘水体的缓冲度,或者说降低池塘水体的生态自净能力,水质极容易恶化变质,难以控制。
1.把好鱼类苗种质量关。选用优质苗种,无病无伤,体质强壮。
2.生态预防。水质环境的改良改善,使用改善水质物理因子的多种措施,多使用有益菌类、藻类营养素和池底改良剂等。
3.免疫预防。在草鱼养殖生产中使用草鱼疫苗注射或浸泡,可有效预防草鱼“三病”的发生。
4.药物预防。可以作为预防的药物,纯中草药物、微生态制剂,以及改善水质物理因子的药物,如生石灰、盐等。慎用、少用消毒杀菌药物特别是抗生素药物。
像养殖生产过程中采取的“杀菌先杀虫”,不管寄生虫的多少,不顾寄生虫是否有危害,一概经常泼洒杀虫药物是错误的。
1.鱼病诊治的主要形式
(1)渔药厂家的技术员或业务员,定期到销售其渔药的经销店坐诊,渔药店每周均有1~2次的坐诊。周边的养殖池塘如有鱼发病,可带鱼前去诊断开药。
(2)中等以上的饲料厂家均聘用有技术员兼业务员,前往用其饲料的养殖区域,或经销其饲料的鱼需物资店进行鱼病诊断。
(3)渔药店或鱼需物资经销店,其店主有一定的实际经验和鱼病诊断技术。卖渔药的同时,兼做鱼病诊断工作。
(4)有一定养殖面积的养殖户,其从业时间长,有经验,自己做鱼病诊断,自己买渔药施药。或有实力,有一定养殖面积的老板,其养殖场聘请有自己的技术员来做鱼病防治工作。
2.渔药存在的问题
(1)存在一种原料药多种商品名的现象。渔药生产厂家很多,其商品名称更是五花八门。同一有效成分的原料药,其商品名称多达十几种。一些渔药生产厂家为了迎合市场,还是以原来的原料为主要成分,为显示与众不同,疗效神奇,换新药名,类似克星、救星、净等。
(2)渔药治疗剂量不科学,不规范。
①由于鱼病治疗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如水温高低,水质好坏肥瘦,放养密度的高低等不同,施药剂量都不一样,所以渔药厂家标明的治疗剂量都非常保守。
②养殖户一般都将每亩施药成本作为选择渔药的主要考虑因素,所以为迎合大多数养殖户的心理,渔药厂家标明的治疗剂量属偏低。
③近年来,由于渔药原料价格不断上涨,成本增大导致渔药有效成分的含量缺斤短两的现象。同时技术员诊断开药方的剂量偏保守,治病疗效不 管好坏,首先保证不能出问题。
这些都是鱼病治疗过程产生病原体耐药性的主要原因。施药成了鱼病病原体耐药性培养的锻炼活动。
(3)渔药研发工作非常欠缺
①一种渔药投入使用几十年,其病原体的耐药性大大增强。如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治疗车轮虫,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被研发出来,一直到现在,治疗车轮虫还是用硫酸铜。刚开始投放市场,硫酸铜治疗车轮虫效果很好,但随着车轮虫对其耐药性逐步增强,原来的剂量治疗效果大减,提高硫酸铜施药剂量,将损伤鱼类。
②原来治疗一些鱼病(如小瓜虫、车轮虫、水霉病等)疗效比较好的药品被列为禁药。其替代药物欠缺,或替代药物需要进一步研发完善。小瓜虫病、车轮虫病作为养殖生产中顽疾难以治愈,就在于其替代药物的缺失。特别是这两种寄生虫病对鮰鱼、草鱼等养殖鱼类的苗种阶段危害非常大。鮰鱼鱼苗患上小瓜虫病,可导致全军覆没。
③由于渔药研发工作的欠缺,渔药生产厂家将兽药、农药简单搬来作为渔药使用。如阿维菌素、伊维菌素、菊酯类、辛硫磷、甲胺磷、水胺硫醚、晶体敌百虫等,虽然一些兽药、农药作为渔药得到认可,但掩盖不了渔药研发工作的欠缺。有些养殖户甚至将人用药物直接作为渔药使用,这是绝对不允许的。如原来的磺胺类、恩诺沙星、诺氟沙星等,到现在盐酸左旋咪唑、肠虫清、绦虫杀虫剂这些人用药直接作为治疗鱼病的药物,长期如此,人们会为此付出代价的,如畜禽上培养的病原体耐药性,已在人体身上体现出来了。
④名优养殖品种及一些无鳞鱼类养殖的兴起,渔药的缺少在这些鱼类上体现得更加明显,常用的寄生虫类渔药杀虫剂往往对一些名优鱼类是敏感的,治疗剂量往往导致鱼类中毒死亡。目前还没有针对这些名优鱼类或无鳞鱼而研发的杀灭寄生虫类的药物。所以造成名优鱼类养殖难度大,大面积养殖难以推广,成活率低。
1.认真贯彻落实《乡村兽医管理办法》,加强渔业乡村兽医队伍建设和管理,推动渔业乡村兽医登记管理工作。加强渔业乡村兽医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工作能力。发挥渔业乡村兽医的作用,规范水生动物疫病预防和诊疗活动及其渔药使用行为。
2.加强监督管理鱼用配合饲料厂家,加强监督管理渔药生产、流通、销售环节的规范。
3.充分发挥水产技术推广站的作用,调动水产技术人员积极性。对集中养殖区域进行生态养殖、健康饲养,科学进行鱼病防治工作的知识普及。
4.加强渔药的研发科研工作。发挥水产科研部门的作用,加强鱼病实验室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做好常用渔药的耐药性实验、名优鱼类常用渔药的敏感性实验等基础性研究工作。
5.加快进行郑州市鱼病疫情远程诊断系统的项目建设。为各县区水生动物防控体系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对水产养殖病害进行实时监测监控,运用先进的网络、诊断和检测技术,加强对水产养殖区域鱼病防治工作进行科学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