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业信息中心 杨柳
涉农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体系的构建
河南省农业信息中心 杨柳
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网上舆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近年来,涉农突发事件接连不断,网上涉农负面舆情层出不穷,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造成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有的还直接危害到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做好涉农突发事件以及网上负面舆情的应对工作,建立科学的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体系,是一个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全新课题。
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会出乎人们的意料,随着博客、微博、微信等新技术和新的交流手段的不断发展,突发事件以什么时间、什么方式和什么内容出现,都是人们无法把握的,这就说明突发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具体的态势以及造成影响的深度,都是难以预测的。
一些突发事件,大多是由少数人操纵,通过网络技术宣传和鼓动而把一些群众卷到事件中来。人们通过网络进行互动交流、发布信息或者图片,可以在一瞬间成为焦点,获得极大的关注,从而引发人们的恐慌。
以网络为典型代表的突发事件,具有多渠道的传播性。透过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渠道都可以进行传播。此类突发事件还具有延伸性,而且触发的地域十分广阔。
突发事件往往具有很强的危害性和破坏性,造成的后果和损失具有不确定性。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就可能对生命财产、社会秩序、公共安全都构成很严重的危害,甚至造成巨大生命财产损失,引起社会不安。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破坏性极大,不可忽视。
对网络等新媒体“双刃剑”的特点了解不深刻,网络用得好,可以加强领导能力,提高执行力;用得不好,可能会影响社会稳定,削弱领导力。对于网络舆情的巨大影响,很多农业部门目前仍没有清醒认知。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认为舆情工作不会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产生大的影响;二是对网民群体存有偏见,认为网民的言语不值得重视;三是领导干部对互联网平台一知半解,对一些重要的网络问题、网络现象缺乏一定的了解。
农业系统普遍没有专门机构和专业团队研究并开展新媒体舆情应对,不能及时发现、汇集和回应网络热点问题。对网民群体的舆论引导能力不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们农业部门自身网络宣传和舆情引导阵地建设滞后;二是农业部门缺少自己的“意见领袖”。在“大众麦克风”时代,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目前众多的意见领袖中,能够为农业部门作出客观评述的很少。
发现涉农舆情后,很多地方的农业部门不能及时做出反应,在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上缺席、失语、妄语,导致舆论话语权旁落,难以成为突发事件的第一定义者。同时,他们仍依赖并借助于传统媒体的正面宣传,对网络舆论阵地疏忽大意。有些地方会采取传统媒体通稿配合网络媒体发布的形式,很少会运用到新型舆论平台。
要充分重视农业网络舆情工作的人才培养和队伍管理建设问题,只有人才和队伍才是加强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保障。要建立一支由高素质专业人士组成的网络舆情的搜集、分析、引导和应对的网络舆情管理队伍,能充分了解和解决百姓最关心、最实在、最核心的利益问题,同时打击网络上的诽谤和谣言,及时将事实真相公布于众。
就农业部门而言,要建立专门的农业舆情监测管理平台。通过平台建设及运行,以实现对涉农舆情的全面监测、实时分析与及时预警,全面提升舆情监测工作能力,更好地为农业部门舆情应对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要以“平台上移、服务下延”的思路,加快平台推广使用,同步做好舆情监测与舆论引导,确保涉农舆情工作的“速度、广度、深度”。充分利用微博、微信、论坛等新媒体,发布好声音,传播正能量。
要着力建设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积极探索信息通报、舆情上报、会商研讨、分工编报等舆情工作方法,努力形成农业部舆情主管部门总体协调负责,各行业、各地区全面参与、主动应对、紧密合作的工作格局。同时,尽快出台农业网络舆情管理文件,建立舆情监测、分析研判、报告编写、应急处理、舆情应对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与农业部门沟通协商,成立应急响应领导小组,建立网络舆情应急预案制度,及时、准确发布有关信息,澄清事实,解疑释惑,主动引导网上舆论,维护社会安定,最大程度低避免、缩小和消除突发涉农网络舆情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按网络舆论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可将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几个等级,一旦遇到突发网络舆情事件,应及时对应级别进行处理预案。
农业部门要舍得投入人力物力,搭建好与民众沟通的信息桥梁,增强与人民群众的沟通联系。及时地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准确消息。及时回应社会和媒体对农业热点问题的关切,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日常的农业宣传工作,充分利用专家的权威,在热点舆论话题中传播信息,加强民众相关农业科学知识风险教育,压缩虚假信息传播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