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2016-03-11 10:09胡巍
2016年3期
关键词:农业部门差距

胡巍

摘要:自1978年至今,我国历经了三十多载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已经逐步跻身于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之中。但在这一时期,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究其根本,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教育及人力资本的城乡差异。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来看,我国城乡人力资本的差距是源于城乡教育公共品供给的差异,这一差异随之使得城乡人力资本投资效率产生差距,由此阻滞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并加速了农业部门资本的外流,最终政府的收入再分配政策无法再兼顾公平与正义,城乡收入之间的鸿沟也由此不断扩大。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农业部门

一、引言

从我国改革开放至今,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名震中外的成就。但伴随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劳动者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收入水平的高低,教育的高低程度决定了人力资本的高低程度,然而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又是取决于人力资本,因此不同教育程度的劳动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差距。可见研究数据表明,我国大部分城乡地区仍然存在着教育机会和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它不仅仅影响到在教育方面上对人权的实现程度,而且与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城乡收入差距的现实影响与长期后果对于研究教育不平等必须寻求可行的治理方针,为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促进教育公平和,扭转城乡分治的差异化,促进我国城乡间的联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

从收入差距的问题展开对教育研究的重要方向。目前,已经有不少国内外的研究者通过对教育的研究得出了收入差距的结论,部分学者提出提高教育的水平可以有效的帮助收入分配平等,但是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教育的发展不仅不能有助于收入分配反而会导致城乡收入的差距扩大。

关于教育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部分学者认为教育水平于个人收入的分配之间是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的。对国外学者数据研究来看,对教育的投资相当于物质资本投资一样,具有边际报酬递减的规律。在1992年,格罗姆和瑞文科马为了比较出公共教育与私立教育对人力资本积累与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利用了一种叫做存在个体差异的世代交叠模型。通过研究发现,人们的收入差距在缩小,并且在公共教育体系下缩小的速度比在私立教育体系下更快。在1999年,艾克斯特恩和斯查为了分析经济的增长是否受政府提供的强制性义务教育的影响也选用了世代交叠模型,通过研究发现,国家在经济的收入分配上随着代际推移变得更加平等,从长期发展来看,如果政府提供强制性,那么人们境况的义务教育会因此得到改善。2009年,郭剑雄、吴佩认为城乡收入受到城乡部门不同的生产函数的影响,人力资本要素之间的差别在城乡经济中很明显,而对于乡家庭生育率的不同选择,人力资本的差别起着直接的作用,在农村地区,低人力资本和高生育率所导致的低水平均衡是导致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主要原因,而城市地区刚好相反,高人力资本和低生育率,收入处于持续增长阶段。2012年,陈斌开、张鹏飞根据2005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并对其分析,分析政府教育投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教育水平的差异化,其贡献程度达到34.69%,他们进一步构建模型考察城乡教育水平差异的决定因素,分析发现大部分城市的居民更偏向于对教育经费的投入,这正是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城乡教育水平的直接影响因素。

在教育和收入之间的关联性研究中,还有一部分的研究显示,收入分配的作用并没有的受到教育过多的影响,恰恰相反的是,所起到的作用还可能是相反的。如杨俊、黄潇等运用内生增长理论,对教育的不平等化与收入的分配作用机制和作用方向的研究,研究表明,收入分配的差异受到教育不平等的直接影响;收入的分配与人力资本传导机制受到教育的联系,但是不会自然而然的形成“教育平等到收入平等”的良胜循环。教育的不平等的降低,并不会改善收入的不平等。就当前情况而言,教育不平等的程度会因为收入的不平等而加剧。张车伟分析了教育投资对我国收入分配的影响,从而也得出了相应的结论,教育投资收益率可以体现教育程度的变化趋势。平均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者比受过高中等教育的回报率低5.9%。教育收益率和收入水平会随着教育程度的上升而升高。这些研究都表明,随着教育投资的增加,大部分收入的差距也随着扩大。

三、教育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

1.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新古典经济学从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预言了经济增长的收敛性,但是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人力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存在着差异性,资本并没有从充足的发达地区流向稀缺的落后地区,城市和乡镇之间的收入差距并没有缩小,反而在持续扩大。

在1960年-1969年间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在人力资本方面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进而经济增长的主要解释变量之一就是提高其生产能力。因此劳动者的能力越强,人力资本拥有量越高,关键因素在于教育程度的高低,教育经费投入将影响到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存量、技术的进步与投资,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增长,具体的影响机制如下:

(1)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的促进效应。很多的经济增长理论都把人力资本积累的主要来源于归结于教育。比如,1988年,卢卡斯就提出了干中学和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来源。教育在生产中的作用是超出实物资本的,教育不仅促进了一个国家引进、吸收、应用其他国家创新技术的能力,还决定了国内的创新能力,因此教育成为了经济和生产率增长的首要必备条件。

(2)再分配效应。教育投资作为政府的公共支出具有一定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教育投资存在着“马太效应”,也就是高收入者投资教育的收益要远远高于低收入者的收益,如果缺少了政府的干预,那么会出现两极分化:富人越来越富有,穷人越来越贫穷。除此以外,人力资本也具有一定的外部性,政府对教育的公共投资将提高私人人力资本存量,如果政府能将教育公共投资重心向低收入阶层偏移的话,势必会提高效率和实现社会公平,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2.供给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根据上述教育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三大效应,城乡教育供给差异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及其变动趋势的传导机制如下:

(1)由于一些城乡地区的教育供给条件不满足,使受教育的人普遍降低,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城乡的人力资本差距和效率差距。导致人力资本差距不等的主要因素有两点:一是城乡居民私人投资因素,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以及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差距导致了我国乡镇的人力资本投资比农村较高。自1990年以来,城乡的教育支出以及城乡平均受教育年限都在增加,但城镇增加的幅度更大,且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存在不断扩大的趋势。另一个因素是城乡教育供给差距。我国在城乡教育供给方面存在效率优先、城市优先、非均衡发展的政策导向,城镇教育的充足程度远大于农村。同时,从两个因素的相互关系看,城乡教育供给差距显然深刻影响着城乡居民的私人人力资本投资。在城市的政策偏下时,农村的受教育供给条件不足,这直接使得农民的收入较低影响了人力资本的投资,并且陷入了低下水平增长的泥藻中。

(2)城乡的教育条件不好会使得农业部门的资本向往逃。从新古典的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角度进行研究,可以判断出资本缺乏的农业部门的收益率高于资本充足的非农业部门。但现实是城镇部门投资的收益率远大于农村,每年都有大量的农业资本流入非农部门。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了平衡城市和农村的收入差距对农业的财政支持规模不断改善和提高。从21世纪后开始,国家对农业的财政扶持力度更是大大增加。尽管如此,仍出现农业资本外流的现象,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城乡人力资本存量及积累的差异,而从根本上说还是城市偏向的二元公共品供给体制造成的城乡教育供给差异。

(3)城乡教育供给差异将抑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劳动力发展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在2000年前后,我过的经济增长面临了一个新的问题:城乡收入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的持续扩大,然而劳动力流动规模和劳动力强度却在不断下滑。虽然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逐年都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但从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人数的同比统计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规模和强度呈减缓趋势,也就是说城市化速度在下降,甚至在某些季度出现停滞。在城市偏向的教育供给体系,中国城镇居民的公共产品比农村居民的教育,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比农村居民显著较高,以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名称继续扩大,这将导致重新分配的“马太效应”。也就是说,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收入相对较低的水平需要更多的教育,但同时也很难得到足够的公共产品,与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较高清楚的知道人力资本水平与收入有密切的关系,不断加强在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投入,并最终增加收入。而农村则反之,收入低,无力承担这种投入,因此,城乡收入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形成循环。

四、政策建议

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历史阶段,城市偏向的城乡二元教育体制在加快实现工业化方面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可以预计,城乡教育供给差距,城乡收入差距也难以缩小,是受经济发展阶段的约束。因此,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中国应加大农村公共投入比重,这样才能加快农业部门的增长速度非农业部门的收敛速度的稳态增长速度和延迟的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当经济发展进入更高阶段同时,我国应当对农业部门进行大规模的教育投资,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内外冲击,彻底最终消除城乡收入差距,改变农村教育公共品短缺的局面。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国城乡教育公共品供给差距的重点是农村教育的相对匮乏,而不是城镇教育的绝对过剩。因此,政府在未来的时间里应当继续加大城乡教育的供给,而且必须向农村教育方面的倾斜。对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1)要建立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务模型。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政府公共服务的教训来看,“全面的公平”式的福利国家是不适合发展中国家。但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条件下,国家是显而易见的,领先的效率仍然是不可行的。必须坚持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比较合适我国实际的的模式是引进竞争和激励机制的最低保障与兼顾效率的公共服务模式,必须以此为准则的模式改革还有财政模式的改革。

(2)进一步形成农村教育供给许多多主体的布局,建立政府主导或引导、混合供给的模式。教育在我国财务支出结构来看,要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在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方面,必须改变当前中央和省级政府在义务教育公共投资中比例较低、作用较小的状况。除国家必须大幅度增加财力投入外,还应充分发挥政府、集体、私人和民间组织等供给主体的能动性,将有限的资金主要投向教育领域。

(3)成为农村公共品供给中的首要问题,还是农村公共品供给质量差的问题,在农村义务教育继续实行免除学杂费政策的基础上,特别要吸引和培训较强的师资,引入竞争机制以调动公办、民办教育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

2.推动制度创新,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推动制度创新,表达机制和供给决策机制是完善农村公共品的需求。调查表明,农村居民基本上处于被动的地位的原因是农村公共品需求表达的渠道不畅通,所以要真正体现农村居民的需求,必须在农村公共品需求表达和供给决策中一定要多听取农村居民的意见。应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农村公共品“自下而上”的需求表达机制和“上下结合”的供给决策机制,同时提高农村居民参政议政的能力,使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3.提高农村居民教育私人投资收益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教育私人投资收益率与教育的供给是决定人力资本的两个关键因素。这两个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因此,加大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促进基础设施的城乡均等化,提高私人投资收益率,改善农村教育私人投资的投资环境,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我国在加大农村教育供给的同时,要促进二元结构转换。应当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消除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总而言之,我国应当树立教育扶贫的理念,保障农村贫困居民都能够完成义务教育,增加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机会,通过大众化教育的投资来提高他们对生存和发展机会的选择能力,进而摆脱贫困,改变命运,从而提高收入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实,罗楚亮.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新估计[J].北京大学学报,2007,(8).

[2]陈宗胜.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小断扩大,城乡差别影响最深远[EB/OL].新浪新闻网,2010-11-03.

[3]徐舒.技术进步、教育收益与收入不平等[J].经济研究2010(9):79-92.

[4]张车伟.人力资本回报率变化与收人差距:“马太效应”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06(12):59-70.

[5]Psacharopoulos,G.Returns to investment in education:A global update[J].World Development,1994,22(9).

[6]Glomm G,Ravikumar B.Public versus Private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Endogenous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2,100:818-834.

[7]Eckstein Z,Zilcha I.The Effects of Compulsory Schooling on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Welfare[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9,55:339-359.

猜你喜欢
农业部门差距
欧盟采取额外措施扶持农业部门
多去“扳手腕”——实际是跟差距较劲
新形势下农业宣传工作研究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如何搞好规模养殖场的监管
人力资本、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