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新乡453007)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论坛”述要
蒋占峰
(河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新乡453007)
2017年4月22日,由《教学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思想教育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湖北社会科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6家杂志与河南师范大学共同主办,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论坛在河南师范大学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8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的17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大会开幕式由河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广文教授主持,河南师范大学校长常俊标教授、河南省教育厅思政处处长李培俊先后致辞。《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杂志社社长、主编谢成宇代表6家杂志讲话。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这一主题,就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及引领示范作用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及实践教学模式、“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设置及发展等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理论探索和思想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进一步统一思想,回应理论和现实诉求,增强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性、自觉性和历史责任感,就需要我们保持理论上的清醒。
中国人民大学刘建军教授作了题为“论共产主义信仰的历史根源”的大会发言。他指出,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理想信念问题是最重要的问题,也是难度最大的一个问题。共产主义信仰渊源最早的基因奠定时期是在原始社会,那是共产主义信仰最早形成的时代。我们的信仰并不是最晚的,它是一个源远流长的信仰,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时间最长的。同时,我们的信仰扎根在人类历史的深处,这是它顽强生命力的一个根本保证。我们的信仰是理性的,但其根基并不仅仅停留在理性表面,实际上是在人类种族记忆集体无意识内心的深处。中国社科院金民卿研究员就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问题意识作了阐述。他指出,问题意识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方法,而是一个带有世界观性质的基本方法论。当问题意识被普遍化应用的时候,以问题取代主义,用问题掩盖主义,对一些枝节性的问题抓住不放,或者完全地按照一些外来的理论框架,设定一些所谓的中国问题,来考量中国现实的发展等现象也频频出现。正确理解问题意识,把握、分析和解决问题,需要注意正确处理问题与主义的关系、增强区分真假问题的见解力、善于处理关键问题与枝节问题的关系、深度把握问题的理论依据和文化基础。
华中师范大学学工部部长刘宏达教授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要促进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统一,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管教学,学生工作管行为指导,学生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结合尚不理想。解决这一问题,二者必须机制融通,内容方法融入,平台融合。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责任与担当,河南科技大学刘振江教授从思想认识到原则坚持等六个方面做了阐释。处在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新疆高校如何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新疆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孙秀玲教授认为,新疆高校所有的教师都要增强责任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要牢记守江山守政权的使命,联系新疆的重大问题,回应学生关心的问题,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在关注现实的同时,一定要有历史的维度。就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他指出,一是可以分别从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分期研究、比较研究。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可以按群体或阶级、地域、党派、单位或民族等几个维度来划分。三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资源、国际资源、本土资源运用的研究。四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党校教育,各种培训、会议、仪式,各种运动、纪念活动,媒体及榜样建构等载体的研究。五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所发挥的作用应分别开展研究。六是对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和教训、积极作用和负面效应要做一些总结和反思。
华中师范大学秦在东教授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建构、学科体系要素的逻辑结构、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功能价值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厦门大学徐雅芬教授指出,高校仍存在着一些制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问题,如少数高校仍然没有建立课程教学和学科研究的二级机构,学科点的设立比较少,并且不平衡、不规范、归属混乱,学科研究方向设置欠规范,学科研究成果难以为课程建设提供深厚的学理支持,教师队伍难以适应科研与教学并重的要求等。吉林大学的陈松友教授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发展,应建立一种跨学科定期交流的机制。河海大学的孙其昂教授则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组织维度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如何贯彻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顶层设计,突出“教材、教师、教学”三个关键环节,着力打一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提升学生满意度,与会专家总结分享了各高校的探索实践,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
就如何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效应,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院长冯刚教授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每门课程都有一个框架体系,但要注重课程之间的协同联系,做好几门课程之间的配合,整体思考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共同回答四个正确认识等问题;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其他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和高校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生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学生生活于其中的教学科研管理整体系统,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校的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学生心理健康及社团活动等,形成同向同行合力。
就如何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正确认识”,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北京科技大学左鹏教授提出,“四个正确认识”有内在的逻辑,四句话既明确了我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任务,也明确了达到这一目标任务的途径方法。哈尔滨师范大学的郝文斌教授认为,“四进四信”有效推进,要把握贯穿于讲话的鲜明主题、目标追求、战略布局、立场观点和方法等重点,要抓住进、学、信、用等环节,要把专题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课程安排等。北京体育大学的李庚全教授就习近平党建思想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作了发言。南阳师范学院的袁雅莎教授提出应根据学生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将教材内容整合为若干弹性模块,同时要解决好大学与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重复问题。
如何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实践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张润枝教授的建议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要有学生指向,关注教学视角转变、教学行动先于教学计划、教学权利均衡、共同话语的构建及反馈等方面。天津大学孙兰英教授、华东政法大学赵庆寺教授、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王学利教授、信阳师范学院门献敏教授等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中的数据价值思维方式、互联网+思维、专题化教学改革作了发言。浙江大学张彦教授就如何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整体队伍建设提出了“三个坚持,三个认同”的主张,“三个坚持”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四个服务的目标,“三个认同”即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蒋占峰教授则简要介绍了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近年来探索和逐步形成的课堂叙事性教学、基地体验式教学、平台情景式教学三者相互渗透、功能互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是中共中央的一个重大举措,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决策。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加强建设,模式、方向、标准等是众多马克思主义学院,尤其是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们关注的热点。
关于建设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卢黎歌教授认为,要凝聚学科方向做大做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精心设计培养方案、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高端人才,要关注社会思潮和热点问题、引领社会舆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给予理论支撑,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要加强智库建设。他特别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学科自己的语言和研究范式来研究社会现象;要做好顶层设计与分工,让不同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有自己的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硕士博士及青年教师要实行挂职性的社会实践;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支持所在地的其他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西南大学的王文余教授提出建设高水平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围绕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这个圆心,着力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人才培养这四个同心圆。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的设置,卢黎歌教授认为,这与原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有所区分,是按照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视域和学科要求进行培养,学生理论功底要更强一些,能够适合各个二级学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硕士博士招生培养优质生源。但河南大学彭绪琴教授则对此提出异议,她从社会认可度、就业以及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博培养的质量、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区别度等方面论证不宜在本科阶段设置该专业。
南京师范大学王刚教授在大会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论坛问题聚焦非常清晰,专家发言和讨论有深度有广度。而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还有一系列问题生长点。比如,如何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意识形态性和学科性的关系及张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部六个二级学科之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中共党史、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及整合问题,如何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问题,如何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新技术新媒体结合起来,如何避免教学方法求新的形式主义,如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有尊严感和获得感,马克思主义学院几大任务之间的关系问题,等等,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责任编辑李文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