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艳
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 锦州 13061070
《三国演义》中士人形象分析
刘 艳*
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 锦州 13061070
士人在《三国演义》一文中表现出的行为与性格有着独特之处,且大体总共分为五大类,即颇受争议的诸侯之士、足智多谋的忠诚之士、桀骜不驯的侠义之士、悠然自得的超然之士和朝秦暮楚的势力之士。本文针对每一类士人选取典型形象予以阐述。
三国演义;士人形象
每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其对人物的描述可以说是整个小说的核心。《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其中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主要以历史事件来塑造丰满的士人形象,从士人的形象上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历史人物的褒贬态度和对历史事件的独特看法。
(一)社会对士人的角色期待
封建社会下由于集权制的政治格局,给士人提供了一展拳脚、报效祖国实现自身抱负的机会与平台。历史中诸如苏秦、张仪等,虽然出身贫苦,但是凭借巧舌如簧的言说技能而左右君主,苏秦的合纵连横之术直接决定了当时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国际之间的变动趋向。《史记》中的荆轲、聂政等均为平凡下士,但是个个忠肝义胆、不畏强暴,其个人作为和事迹被后人广为流传,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是对强权和邪恶的蔑视和挑战。士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知识和道德的载体和传播者,在诞生之际就与实现人生价值、弘扬正义道德、辅助君王治理朝政结下了不解之缘。首先从士人的角度来看所处的社会地位,士人一方面想借助君权来帮助自己实现伟大的理想与抱负,因此这种意识形态督促着士人参加一些具有社会政治的活动。另一方面,士人大多是来自中下阶层,天生就与百姓有着一种不可分割的纽带关系,对处在水生火热中的百姓有着眷顾之情。这就意味着士人处在君主和百姓这两个角色的中间位置,身上肩负着辅佐君王与拯救苍生的重任。从士人作为社会教化的实行者来看,其文化价值取向是站在君主的立场对平民百姓言说,目的是通过自己的言说使得君主的统治获得合法性,得到百姓的认可。作为平民百姓的代言人,士人站在百姓的立场上向君主言说,目的是让君主最大限度的限制自己的私欲,做到以民为先。总之,士人的价值取向直接决定了自身对社会功能的整体定位,从而引起社会对士人价值实现的期待。
(二)士人的社会价值
士人是社会良知和正义的代表。其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经历了由内向外,内外兼修的过程。也就是“内求诸己”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加强自身的修养,只有到了内外德才兼备的时候,才能为社会贡献一定的价值。首先是对君王的辅佐。在和平时期士人主要的社会任务就是歌颂君王的功德并给君主提一些关于政治上的意见。在战争时期则要出谋划策、调兵遣将。回望历史可见在东汉末年,各国诸侯之间为了土地和权利而混战不止,各诸侯国的内政、外交、军事上矛盾重重。到了三国时期,诸侯之间的斗争更加激烈,可谓是“乱世出英雄”,此时对于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三国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战争事故,强大的实力是胜利的关键,然而实力依赖于人才。因此,战乱时期士人特别受到重视,各路诸侯为了强大自身实力,广纳天下贤士,有的甚至自己养起了“门客”以备不时之需。同时,汉末三国时期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变革时期,对于士人而言,挑战与机遇并存。士人凭着自己的智谋,游走于各个诸侯之间,给诸侯提供一些政治策略,从而来施展自己的才华,以获得君主的赏识。或者是依附于权贵,为其效忠。刘备为了留住诸葛亮,对其言听计从,敬为上上宾。曹操更是认识到人才对于战争的重要性,于是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纳贤誓言来吸引人才,并且以实际的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誓言,(曹操跌足迎许攸)这一历史事件足以看出曹操对贤士的渴望。士人的另一个社会价值就是为君主出谋划策。诸葛亮等人是通过辅佐君王主动的去寻求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而隐匿于山林的司马德操和万安隐者则通过评论时事,为正义的奋斗者指点迷津和有求必应的被动方式来达成自己的愿望。三国时期,少数士人由于得不到赏识或者不屑在官场之间争强斗胜,则选择归隐山林,但是却不能完全做到不闻不问当前社会局势,做到超然于物外,在关键时刻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如司马徽,虽然隐匿于山野但是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变化,在恰当的时刻提醒刘备,指出明路“天命有向、龙向飞天、盖在将军也”。又点拨刘备走向成功的前提就是:“卧龙、凤雏,得一人,便可安天下”。如果没有士人司马徽的指点,可能三足鼎立的局面将难以形成。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的开头便向读者讲述了一个荒唐的历史,“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后张让、赵忠、郭胜等十人狼狈为奸,号为“十常侍”。军刚乱纪,朝政不规,以致天下人贼心四起,盗贼蜂起。士人身份所崇尚的高尚理想与道德精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一个没有明确王法和秩序混乱的年代,士人心中坚守的理想与辅佐君王实现抱负的堤坝被重击而接近于崩溃。因此,士人为了生存就必须以实现利益为价值的判断为中心。在这种情况下,士人的社会心态发生了巨变,出现了将以往传统道德化的处世理念进行了功利化的转变。但是有一些士人则始终如一的坚持自己的主见,在权利与理想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始终坚持以“不忘初衷”为处事原则,以“善性”为起点,建构起自己道德操守。但是也有一些士人坚守一些非实用的近乎教条的道德理想,以此来抗拒社会不良习俗的侵袭,对强权保持强烈的抵触思想甚至反抗行为,但是最终还是难逃社会大趋势的淹没。还有的士人则顽强的遵守着古代士人的崇高理想,以常人难以把握的士人精神来保持自己在社会文化思想中的独特地位,同时也敏感的与社会其他阶层保持着距离,对于仕途和权力不再抱有任何幻想,最终隐居山林,闲云野鹤。这几类士人精神的变迁都是对传统道德思想的传承,但却不是当代社会的主流。在《三国演义》的士人描写中,也只能寥寥几笔,匆匆走过人们的视野。
(一)王侯之士——刘备、曹操
《三国演义》中大多数王侯将相都是在黄巾起义中崭露头脚,其中以刘备最为典型,刘备在文中的“仁德”想必读者有目共睹,尽管身处乱世,以“织席贩履”来勉强度日,但始终不忘自己肩负的重任,以恢复汉室为终生之大计。作者罗贯中为了彰显刘备的仁义、胸怀天下、仗义重礼的士人形象,在文中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刘备,将刘备塑造为一个“仁者”的典范。为刘备贴上一个标签,那就是“以天下为己任”的道德情感。逐渐在后期的诸侯争斗中,渐渐具备了“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理性,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仁者。于是,当刘备刚刚卷入天下大乱、诸侯之争时,刘备趁着与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机会,打出了自己鲜明的旗帜与口号:“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黄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从这一段誓言中可以看出,刘备具有“为国为民”和“同生共死”的社会责任和个人的道德准则。于是,刘备在这种“仁德”的驱动下,发生了三让徐州、携民渡江等流传千古的佳话,为自己赢得了民心的同时也获得了社会人士的赞誉和尊敬。另一个重要的王侯士人形象就是曹操。虽然出生于宦官之家,但是从宏观的社会视角来看,其个人作为也应当是士人之列。曹操是作者在《三国演义》中塑造的最为典型的一个反面角色。作者给曹操的定位是一个狡猾、奸诈、阴险之人,但是曹操的军事能力在当时的三足鼎立时期也可以说是屈指可数,正因为生性多疑的特点,在文章第四回误杀吕伯奢以外一家八口,且说了一句让后人备受争议的一句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后面的章节中,作者又编排了借刀杀祢衡、大兴衣带诏狱、勒死董贵妃等情节,以这些环节来突出曹操的凶狠残忍。
(二)足智多谋的忠诚之士——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最为足智多谋的就数诸葛亮了。诸葛亮,字孔明,诸葛亮的首次出现是徐庶与刘备的话别之中。徐庶被刘备的依依不舍之情和爱民的道德情操以及宽厚仁慈所感动,终于为其举荐了深居茅庐的诸葛亮,当时诸葛亮隐居茅庐,过着“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的闲云野鹤的逍遥自在的生活。但是这并不是真正的要拒诸侯和当时局势于千里之外,遗世而独立。而是“凤翱翔于千初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在等待一个恰当时机,字里行间透露着对外在环境的警觉与关注。后来的“三顾茅庐”事件中刘备凭借自己的真诚与仁德打动了诸葛亮,诸葛亮也找到了一个可以依附之主,诸葛亮自从加入刘备的集团,可谓是鞠躬精粹,殚精竭虑,想尽各种办法来辅佐刘备统一天下,实现刘备的夙愿,以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无论刘备如何落魄,境遇如何悲惨,诸葛亮始终不离不弃,在托孤一事中,诸葛亮的忠诚更是被刻画的淋漓尽致,在文中第85回中这样写道:“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肤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谕?”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王,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耽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在之后的行动中,更加体现出诸葛亮的忠贞不二,孱弱的后主懦弱无能,多听信小人谗言,诸葛亮六出祁山之后将其频频召回,但是诸葛亮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功劳而不予理会后主,仍然像对先主一样言听计从,诸葛亮与刘氏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当时树立君臣关系的楷模,诸葛亮是优秀的士大夫和忠臣的典型代表。
(三)恃才放旷的文士——杨修
杨修,字德祖是太尉杨彪之子,为曹操门下行军主簿。作者为杨修赋予的是博学善言,智谋过人的士人形象。杨修经常能猜透曹操的小心思,比如在修缮花园一事中,曹操将活字写在了后门上,然而工匠不知丞相何意,但是杨修一眼识出了曹操的用意,将门上的“活”字解读为“阔”,道出了曹操嫌门宽的含义。曹操在品尝完油酥后,在盒上写下“一合酥”,曹操走后,侍从不解其意,但是杨修却能知道曹操的意思,那就是一人一口酥也就是分吃而光。尽管曹操在这些小事中欣赏杨修的敏捷与才智,但是正是由于杨修处在一个生性狡诈的王侯身边,最后也难逃被曹操杀害的厄运。杨修一次次利用文人的小聪明妨碍了曹操的军事和政治活动,在一次晚饭中,曹操夹了一块鸡肋,正在此时,一个士兵问今晚用什么做口令,曹操正在思考下一步的计划,于是随口说出“鸡肋”二字,但是杨修却自鸣得意的把自己将鸡肋做口令的见解很自豪的讲解与夏侯淳,使得军中战士人心思退,曹操得知后大为吃惊,一怒之下杀了杨修。然而后世之人又是如何评价杨修之死的了?在《三国演义》回评中这样写道,“孔融、荀或、杨修皆为怜操而死,而修则不如融,并不如或。何也不事操而以正直件操者,孔融也先以不正不直事操,而后以正直怜操者,荀或也既以不正不直事操,又以不正不直件操者,杨修也。修为杨彪之子,而屈身事操,既有愧于家门复为曹植之故而使操心疑,又不善处人骨肉。夫以正直件操,则罪在操以不正不直怜操,则罪在修。故修之死,君子于操无责焉。”由此可见,后人的评价之中对于杨修之死并没有过多的怜悯之情,而是由于杨修经常卖弄自己的聪明且举止轻狂。即使杨修对曹操的作为始终全力支持,但是由于自己的忠诚干涉到曹操的政治活动和军事领域,最终惹来杀身之祸。
士人在古代社会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特殊之处就是士人不仅担负着百姓的寄语而且肩负着辅佐君王的重任,有着心怀天下的忧患意识。士人一生往往一直在围绕着如何辅佐君王统一天下、国家如何富强、社会如何治理、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等问题。《三国演义》中的士人形象更是彰显了这一独具民族文化精神的内在品质,给人深深的缅怀与敬仰之情。
[1]宋兴杰.从文化视野下浅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之得失[J].西江月,2012(30):7.
[2]蒋蓉.《战国策》与《三国演义》塑造的士人形象之比较[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2(9):253-254.
刘艳(1994-),女,撒拉族,青海人,渤海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在读。
I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