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畅
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对《少爷》和《围城》两部作品相同点的考察
——以人物设定和创作背景为中心
苏 畅*
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夏目漱石与钱钟书两位文学大家在教育背景上有着十分相似的经历,他们的著作《少爷》和《围城》也分别创作于相似的时代背景之下,其人物形象设定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文通过对两部作品人物设定和创作背景相同点的分析,来探讨两位作者对当时黑暗的教育制度以及腐朽丑恶的社会现象进行的批判,最终探究出作者的自我批判精神。
教育界;丑恶;批判精神;自我批判
去年是日本近代著名文豪夏目漱石的忌辰一百周年,因此他的诸多优秀作品再次被编入教科书的同时,在日本人气作家排行榜中也超过了诸位文学大家,位居首位,堪称日本的国民作家。
钱钟书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作家,精通数国外语的同时,更是在文学创作及学术研究等方面有着高深的造诣及显著的贡献。他用文化批判的精神看中国、看世界,为中国文学、文化发展史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论以《少爷》和《围城》两部作品中人物设定和创作背景的相似点为中心,探讨夏目漱石和钱钟书对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中出现的诸多腐朽丑恶现象的批判,最终探究出两位作者的自我批判精神。
小说《少爷》是夏目漱石仅花了不足十天时间完成的一部中篇作品,自1906年该作品在杂志《杜鹃》上发表以来,今年已经是《少爷》发表的第111周年,具有一定的研究纪念意义。故事讲述了一位正直、淳朴、嫉恶如仇的青年,东京物理学校毕业后,在四国一所中学任教期间目睹了诸多教育界丑恶行为,并与之相对抗的过程。此外,作品中所体现的有关人物描写的幽默性、故事情节的悲剧性、文体的易读性以及漱石独特又强烈的批判性,等诸多理由使作品受到了读者们的强烈欢迎。
《围城》是钱钟书的代表著作之一,1948年发表于杂志《谈艺录》,在此之后,又被翻译成各国语言,出版发行。故事讲述的是留学归来的主人公方鸿渐在大学任教期间遭人排挤,在营党结私、勾心斗角的教育界黑暗势力互相斗争下成为他们的牺牲品。清代章回体小说《儒林外史》中就强烈讽刺批判了当时社会存在的学界、官界的腐败现象,而堪称《新儒林外史》的小说《围城》,在这方面也与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充斥着对教育界的不满、讽刺与批判。
(一)小说《少爷》的主人公人物设定分析—少爷
小说开篇,针对文章第一人称叙述者的成长经历进行了一系列描述,让读者对主人公的性情品质、成长历程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本节主要概括分析了主人公“少爷”的性格品性,并通过对主人公“少爷”的品质描写和心理描写,来分析夏目漱石的社会批判精神。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文章第一句话:“因秉承了父母的遗传,我自幼行事鲁莽,尽干一些赔本儿的事情。上小学时,一次我从学校的二楼跳下,结果挫伤了腰,足足休了一个礼拜。您或许奇怪我为何做出这荒唐之举,说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从新楼的二楼探出身子,一名同学就冲着我调侃道:“别在那里耀武扬威的,有本事就跳下来,胆小鬼!”当校工将我背回家时,父亲怒目圆睁的训斥道:“哪有这样的混蛋!竟然从二楼跳下来,还伤了腰?”我回敬道:“等着瞧吧,下次再跳,绝不伤腰。”
从有关“少爷”的成长经历描写上我们可以知道他是一个自幼行事鲁莽、不愿服输、尽干一些赔本事情的人。除此之外,“少爷”还有一个母亲非常宠爱的哥哥,长得一副白净皮面,行为女里女气的,又一肚子的花花肠子,做事上经常使用卑鄙伎俩,经常惹恼“少爷”。两人关系也不好,基本上十天打一架。从此也可以看出,“少爷”为人正直、厌恶虚伪、正义感强的美好秉性。
但是,在学校里同事们的口中,“少爷”却经常作为身材纤细瘦小形象的代表被耻笑或是被忽视,学生们对“少爷”也完全不怀好意。这样的“少爷”仿佛并不被他人认可,存在感很低。
综上所述,从“少爷”的性格描写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读解出“少爷”是一位行事鲁莽、为人正直、厌恶虚伪、正义感强的人物。然而对待这样一位拥有刚正不阿、天真烂漫等美好秉性的人,人们却无法喜欢他、接受他,从中也反映出一个道德堕落的社会对拥有美好品性且作风正直人们的排挤,也体现出了作者夏目漱石对这样的一个社会所持的批判态度。
除此之外,在全校教职员大会上,在讨论如何处分违纪住校生的相关描写上,也体现出了夏目漱石的强烈批判精神。故事中狸猫和红衬衫装腔作势,将问题上升到教育的灵魂的高度,公然叫嚣学生无辜,教师有罪。那时“少爷”的想法是:“校长若如此将责任大包大揽,既称自己失职,又称自己失德,不如干脆停止处分学生,自己主动停职算了,也省得麻里麻烦地开这个会。”接着右边的博物老师无关痛痒地在一旁说到:“诚然,错在学生无疑。但不可因处罚过甚而引起逆反。以主任所言,敝亦赞同从宽发落。”接下来,左边的汉文老师也宣称同意采取稳当的方法处理,历史老师也说同意教导主任的说法。一时,所有人都成了红衬衫的同党。此处漱石通过“少爷”的心理描写,描写了思想上同流合污,行为上丝毫不讲条理的教员世界、拘泥形式向钱向权看齐的社会风潮,揭露出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正之风。
但是,尽管全文陈述了一派惩恶扬善的正气之风,但最后斗争失败的还是“少爷”和山风象征的刚正不阿一派,不管是红衬衫、跟屁虫还是狸猫最终的结局依然在自己的位置上屹立不倒。在此,我们不禁想起夏目漱石曾感叹道过的“这世界上充满了矛盾体,一个人所怀抱的美好理
想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改变的了整个社会的。”最终,我们也可以分析出漱石对旧时代的伦理观持有的一种批判态度及想要改变它的无力感。
(二)小说《围城》的主人公人物设定分析—方鸿渐
小说《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初出茅庐、缺少世故,虽然为人正直,对学校中出现的诸多现象抱有愤懑不平的态度,不屑与李梅亭等人为伍,但是由于为人过于善良,不愿伤害他人,行动力较弱,导致在与黑暗势力斗争的过程中,缺少热情和力量,最终也以失败告终。就像赵辛楣对方鸿渐的评价中讲到:“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此处,我们可以窥探出作者想要借此表达的用意之处在于,这样一位意志不坚定且行动力弱的人,对于赵辛楣这等势力的人来说都毫无利用价值,更是无法通过这样的人物设定改变早已腐朽黑暗的教育制度。
此外,通过方鸿渐的感情生活,他虽然与孙柔嘉毫无感情可言,但却轻易地陷入了对方设计的“陷阱”之中,急忙与对方缔结婚约一事,也可以看出他不仅做事主动性差,甚至感情上都无法自主,被孙柔嘉任意支配,性格软弱无能。
尽管如此,虽然方鸿渐为了欺骗自己的父亲及未婚妻的父亲,伪造了学位证,但回国后每次提及自己的学历话题时,方鸿渐惭愧之情都会涌上心头,说明他的本质上并不是一个丧失道德、没有廉耻之心之人。但事实上还有一些像历史系主任韩学愈这样的人,不仅对自己伪造学历这一事实无动于衷,甚至还会感到很骄傲,到处宣扬。甚至利用伪造的学位证堂堂正正的坐上了主任的椅子。不仅如此,表面上看似正直君子的韩学愈还将自己俄国籍的妻子伪造成美国人,试图登上外语系教授的讲台。
可以看出《围城》中登场的知识分子形象均为庸俗狡猾、表里不一之辈。他们所处的大学也是一种处处充斥着丑陋谎言、阶级斗争、利己主义的工作环境。在此,钱钟书通过对这些丑陋现象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当时教育界的不满与批判之情。
综上所述,两部作品中登场的主人公少爷和方鸿渐虽都是性格正直之人,但少爷的性格更加简单、率真,而方鸿渐的性格却略显复杂,虽然内心充斥着正义之感,但行动力上却略有欠缺,为人的原则性不强。最终由于二人的性格不同,悲剧的命运也有所不同。可以看出两部作品均洋溢着作者对当时社会发展前景无望的无力感和丧失感,向读者也传递着一种感伤之情。
(一)夏目漱石和《少爷》
首先关于夏目漱石的个人经历,毕业后,作为英语老师先后前往松山中学和熊本县第五中学任教,和小说中“少爷”的人生经历有重合的地方。在那之后,夏目漱石接受文部省的命令,前往英国公费学习。也就是在英国留学期间,漱石开始背负起了国家的近代化使命,努力学习,阅读了大量书籍。与此同时,漱石虽然也深知只具备语言能力是无法改变祖国落后的现状这一严峻问题,但由于一人久居国外,过于压抑的寂寞心情导致情绪波动大,神经衰弱等病症。回国后,成为东京高校的一名教员,见证了诸多教育腐败现象,并在教学了10余年的工作经验上,完成了《少爷》这部经典巨作。
有关《少爷》的创作背景,明治初期,日本政府最初开始建立学校制度。1871年,明治政府设立文部省,颁布了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改正教育令。1890年由明治天皇颁布了教育赦语,其主旨为在明治维新后的大日本帝国,将注重发展修身、道德教育,将明治以前存在的多样性改为中央集权化的同一性教育。并在此基础上颁布信奉天皇的国民指导思想。漱石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完成了《少爷》的写作。
(二)钱钟书和《围城》
同夏目漱石的教育经历相似,自幼熟读古典典籍的钱钟书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后,前往上海光华大学任教,后获得公费赴英留学机会,前往英国、法国等诸多西方国家学习深造。1938年归国后,一直在清华大学的文学研究所任教的钱钟书,期间翻译、发表了诸多国内外著作。1946年在发表著作《围城》之前,还曾在国立兰田师范学院及震旦女子文理学校等地任教,这也为小说的构思提供了基础。
创作背景方面,十九世纪后期,当时中国的清朝政府为了发展近代化,开始实施了洋务运动。并在二十世纪初,确立了学校制度的同时开始完备近代学校的教育系统。在那之后中国也形成了留学热,钱钟书就是1935年向国外派送的1033名留学生中的一人。然而另一方面,中国三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固化现象严重,新旧价值观混合之际,封建社会中所遗留的丑恶、腐败现象开始在学术界、教育界体现出来。
(三)两部作品创作背景的共同点
可以说,无论是夏目漱石还是钱钟书,二人都经历了自己的国家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看到了整个社会政治、经济、人们思想观念乃至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从而导致二人受到了思想上的巨大冲击,甚至感受到了在社会中寸步难行的痛苦。与此同时,正是因为二人皆熟悉知晓本国的古典文学及传统文化,又曾有过西方国家留学的经历,才可以冷静客观地对其分析评价。毫无怀疑,正是二人的特殊经历才造就了著作《少爷》和《围城》的完成。
回顾两篇作品的创作背景,虽然《围城》的创作时间要比《少爷》晚了四十几年,但在创作背景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无论是明治时期的日本,还是民国时期的中国,教师们的丑恶行为和教育界的腐败黑暗现象都是令我们瞠目结舌的。由于两者既保留了等级制度、等级观念的封建残余思想,又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思潮的严重冲击,最终导致拜金主义与功利主义在社会横行,使得社会产生了诸多畸形病态现象。而这一现象的产生究竟是两国近代化过程的必然产物,还是归结于两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之强大,值得人们深思。所以,综上所述,从《少爷》和《围城》两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入手进行分析,更加佐证了两位作家对社会黑暗腐朽、教育界腐败肮脏现象的批判精神。
通过夏目漱石和钱钟书的《少爷》和《围城》这两部作品,本文首先总结了作品中人物设定方面的诸多要素,分析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其次结合两位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社会背景的相似点,从而更深一层次探讨夏目漱石和钱钟书对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中出现的诸多腐朽丑恶现象的批判精神。然而,经过我们的分析,虽然作者夏目漱石对当时的教育界进行了严重的讽刺及批判,但无论是漱石本人,还是小说中的教导主任红衬衫,他们都是大学文学部毕业的文学学士。而当时日本明治政府所推崇的近代化产物,就是指培育像他们一样的人才。而在小说中却对红衬衫这样精英人物进行了严厉批判。通过这一点,我们是否可以考虑这也正是夏目漱石对自己进行的个人批判。同理,在钱钟书的《围城》中,也处处体现了对文人、知识人诸多行为的批判讽刺。这一点也是作为文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点,在今后的探讨中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本文以夏目漱石和钱钟书对社会转型期间教育界的批判精神为中心,从其作品的人物设定及创作背景出发,探讨了《少爷》和《围城》两部作品的共同点,最终探究出两位作者对社会的批判精神,乃至对个人的自我批判精神。
[1]夏名漱石.坊っちゃん[M].東京:新潮社,1977.
[2]夏名漱石,著,林少華訳.坊っちゃん[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
[3]銭鐘書.囲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4]赵珂.哥儿与围城主人公形象比较[J].河南:枣庄学院学报,2014.
[5]陈安梅.钱钟书围城与夏目漱石公子哥比较研究[J].江苏:文学历史研究,2014.
苏畅(1992-),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I0-03;I
A
1006-0049-(2017)17-008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