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海玲 李 媛 程 盼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互联网+”民办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模式研究*
方海玲**李 媛**程 盼*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互联网+教育”已然成为新时代的教育诉求,教学质量评价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随着互联网与教育教学的结合,“互联网+教育评价”环境日益成熟,创新教学质量评价模式亟待研究。民办高校是现代教育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民办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成为民办高校内涵建设的新途径。
“互联网+”;民办高校;教学质量评价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大数据、云服务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应用,掀起了基于“互联网+”新一代的互联网技术的信息革命。“互联网+”时代典型去中心化、用户生产内容、去平台化,使得信息传播的方式革新。“互联网+教育内容+教育体验+教育管理”成为教育发展趋势,教学质量是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互联网+教育评价”势必成为“互联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
“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各个产业的跨界融合,推动着产业升级转型,并创新业务模式,构建集合一切的新发展生态。互联网是一个技术工具,充当“传输管道”。“互联网+”则是一种能力应用,“+”激活的“信息能源”。“互联网+”的动力在于云计算、大数据和新分工网络[2]。“互联网+”中的“+”既是技术上的“+”,又是思维、理念、模式上的“+”,其中以创新推动管理与服务模式变革是重要内容。“互联网+”的本质是信息的互联和信息能源的开发。
评价的本质是一种心理构建的过程,发挥着协调不同价值体系的作用。我国民办高校定位的市场导向非常明显,满足市场需求,依据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于“特色+热门”,民办高校都有较强的特色意识[3]。因此社会化评价主体在民办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中占重要地位。除了学生评教、管理者评教、督导评教,毕业生,用人单位,家长也应纳入评价主体中。
教学质量评价在教学中发挥着导向、诊断和改进、反馈、激励等作用,是对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过程及质量作出客观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高校教学成果的输出质量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内适质量,也就是学术价值,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成果;第二,外适质量,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程度。第三,人文质量,即学生个性发展程度,包括学生的个体认识、感情、兴趣、特长、意志、品质等。注重学生的自由与独立性、完整性和自我实现性[4]。
由于客观条件限制,现有的教学质量评价主体单一化,一般是学生评价、管理者评价、同行评价和督导评价,评价结果只能反映短期教学质量。民办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接受教育市场和社会人才市场检验,因此需要引入一个长期有效的评价模式。
长期以来民办高校采用纸质评教,评教形式单一,评教过程形式化,评教结果往往无功而返,评教数据反馈的滞后性,相关利益方积极性不高[5]。
除此之外,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既有定量指标,更多的是定性指标。整个评教结果很难量化,评教过程中受到限制影响条件众多,很难做到科学合理、公平公正。
“互联网+教育评价”是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模式的创新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评价数据来源丰富。相比较于传统纸质评价模式,“互联网+”可以对定性化指标评价,收集和处理非结构化数据。同时,对于定量化的指标数据可以全方位、全过程的采集。从而使教育评价综合化、系统化以及内涵、功能得到拓展。另一方面是“互联网+”带来的教学质量评教的便捷化。通过互联网平台,利用互联网交互性的特点,实现动态过程评价、多方参与和及时反馈,充分提高教学质量评价的有效性。
互联网+民办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模式,教学过程质量评价,教学结果质量评价和教学条件质量评价构成了评价概念模型。
(一)“互联网+”教学过程质量的评价
高校教学质量的过程即教学方法、教材、网络媒体设备等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有效性。现行评价方式往往注重评价结果,而忽略评价过程。传统教学评价更多的是针对评价结果的短期过程,很难做到长期的过程管理。网络具有极强的交互性,可以利用网络实时评教,实现即时反馈,从过程中来把控教学质量,避免评价的形式化和单一性。
(二)“互联网+”教学结果质量的评价
教学结果质量即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的知识、能力、价值等方面的增量。教学结果质量最终是要接受社会和市场考验的,也是教学服务最重要的产出成果。利用大数据和数据挖掘,实现多主体评价,推动教学评教社会化,以此获得更加有价值的数据信息,促进教学质量改革和社会人才需求相结合。同时,“互联网+”教学结果质量评价使得评价结果更客观和科学。评价指标设置尽量避免数字化,改为形象化和图形化的表达。
(三)“互联网+”教学条件质量的评价
教学条件质量即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及相应的物质条件。教学条件质量评价很大程度上是定性评价,很难做到量化。在评价过程中评价对象不易掌握教学条件质量的确切内涵,进而影响评价的科学性。基于“互联网+”教学条件质量评价,可以借鉴互联网口碑评价模式,利用关键字搜索查看评价结果。一方面可以获得评价主体评价的隐性和模糊的评价信息,另一方面评价过程易操作,评价结果方便整理。
目前,“互联网+教育评价”环境日益成熟,教育企业已经在尝试通过挖掘管理、教学、学习的基础数据,构建科学的学生成长模型,这些将为“互联网+”教学质量评价创造有效评价依据和支持保障评价应用的发展方向。
[1]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70-72.
[2]欧阳日辉.从“+互联网”到“互联网+”—技术革命如何孕育新型经济社会形[J].学术前沿,2015(5):25-37.
[3]全国教育科技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民办高校定位特色与发展研究”成果报告[J].大学,2013(4):84-90.
[4]申卫星.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03.
[5]赵华香,程琳.互联网+学生评教─民办高校学生评教模式转型研究[J].科技文汇,2016(3):119-120.
*校级科研:“互联网+”民办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7KYR09)。
方海玲(1989-),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助教;李媛(1989-),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助教;程盼(1989-),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助教。
G
A
1006-0049-(2017)17-00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