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学梅
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狂人日记》的深层意蕴之我见
马学梅*
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狂人日记》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是我国现代文中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让我国现代文学迎来了新的发展环境。从历年来有关《狂人日记》的研究来看,研究成果很多。基于此,本文将结合前人的研究以及自己的研究基础,对《狂人日记》的深层意蕴进行剖析。
《狂人日记》;深层次;意蕴;文学
《狂人日记》的作者鲁迅在文中所体现出的精神思想是非常深刻的,是从人的角度进行思考,从思想的层面对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讽刺。整篇文章不同于以往的中文小说,给予读者更新的感受和视野。《狂人日记》不仅是作家鲁迅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瑰宝。
(一)狂人形象的概述
《狂人日记》在文坛上的出现,无疑是对当时社会和时代的一个冲击,如雨后春笋般迅速获得读者的青睐,打开了中国文学的新局面,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找到了新的道路,更是让鲁迅成为了中国文坛的一个明星。由此开始,我国的现代文学开始迎来了新的春天,同时也促使鲁迅在文学革命的道路上不断发展和奋斗,让革命精神在文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以看出,《狂人日记》不仅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历程上的一个里程碑,同时也是作家鲁迅创作事业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都必然会涉及到对《狂人日记》的鉴赏。在《狂人日记》当中,主角“狂人”是一个患有严重精神病的患者。基于精神病患者的病理特征,作家鲁迅将狂人的基本特征描述得惟妙惟肖,形象逼真地将“狂人”的心理和身理特点表现出来。
(二)文学革命的影响
在《狂人日记》出现的那个时代当中,文学革命正在悄然发生,但是由于习惯于保持沉默的中国让文学革命没有得到顺利的发展,甚至让部分文学革命者失去了信心,丧失了对中国的希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清楚地感受到当时中国文学所处的困境,并观察到中国新文学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看到了中国文学革命者的寂寞和空虚。为了尽快打破这样的僵局,让中国文学找到新的革命道路,鲁迅便开始以新颖的文字作为题目进行文章的发表,目的是为了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希望能够将深层次的思想蕴含在这样的文章当中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仁人志士加入到文学革命当中。
(三)狂人接触的经历
除了“狂人”形象的新颖性和文学革命的影响外,与类似“狂人”的经历和体验也催生了鲁迅后来《狂人日记》作品的出现。在上个世纪的早期,鲁迅曾在自己的日记中记载过,自己有一个亲戚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并曾经照顾过这个亲戚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当中,鲁迅会把自己的感受和经历记录下来,对精神病患者的表现进行记录。从后来的《狂人日记》中对“狂人”的状态描述就可以看出,这二者是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的。后来这位亲戚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并得到治愈。在《狂人日记》当中,“狂人”同样是得到了治愈。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狂人”的原型就是鲁迅的这位亲戚。不仅如此,鲁迅在进军文坛前,曾经有过一段日本学医的经历,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基础,从而让《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形象塑造有了更扎实的根据,让鲁迅在描写“狂人”的心理变化和身理变化当中更加顺利。
(四)外国作家的影响
《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的深刻和逼真,不仅得益于鲁迅的医学基础和生活体验,也不仅仅是受到了文学革命的影响,同时其还深受外国文学作家的影响,特别是俄国作家——果戈里,果戈里是俄国上个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文学家,也是鲁迅所崇拜的一个作家。果戈里也曾撰写过一篇同名小说《狂人日记》,在这篇小说当中,主人公就是一个社会等级较低的人物,通过对其人生中遭遇的不幸的描写讽刺了整个社会的不公平性。在小说当中,果戈里以夸张的写作手法让整篇小说独具风格,给予了鲁迅一定的创作思路。除此之外,在鲁迅的《狂人日记》当中,还突出了人物心理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表现出了环境与心理、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冲突。
(一)家族制度概述
从我国的家族制度发展历史情况来看,最早是产生于原始社会的末期,消灭于上个世纪的中期。整个中国的家族制度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社会末期所形成的父系家长制家族形式,第二阶段是殷周时期所产生的宗法式家族形式,第三阶段是魏晋至唐代出现的世家大族式家族形式,第四阶段是宋朝以后所出现的近代封建家族形式。在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家长制家族形式当中,形成了整个中国家族制度的雏形,而家族制度开始得以完善的模式是近代的封建家族制度。这四个阶段的家族制度形式呈现出继承性、发展性的特征,但又有各自发展和消灭的过程。
从这四种具体的家族制度形式来看,可以看出,对现代社会产生影响最大的是宋代之后产生的封建家族制度。在这个发展阶段,仍然保留了历史上家族制度的部分特征,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当中,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成为了一种新的家族制度。具体来看,我们可以将近代封建家族制度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第一种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家族式,第二种是以多代同居的大家族式。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形式的家族制度都有较为严密的组织结构和关系管理机制,同时会存在祠堂、家谱等形式。
(二)封建礼教概述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当中,占据统治地位的伦理观念就是三纲五常。我们通常所提到的礼教,实际上就是这种传统的伦理观念。在三纲五常的地位得以确立之后,礼教就与封建制度完全结合在了一起,并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自己统治的一种工具,对被统治者进行管束的一种手段。封建礼教诚然已经超出了一般伦理学的道德范围,成为了封建社会的一种政治手段和规范,成为了封建社会当中一种重要的组成内容。所以,在上个世纪人们开始反封建、反封建礼教的时候,都会选择先对封建礼教下手。
在中国现代文学当中,《狂人日记》是一个闪光点,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将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丑恶毫不保留地暴露在众目癸癸之下,将锐利的锋刀指向封建制度的黑暗。不仅如此,本文认为《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鼻祖,作者鲁迅所想要表达的不仅仅是过去封建文学形式的祛除,更重要的是对整个封建制度的否定。
(三)《狂人日记》对封建制度的呵斥
通过对《狂人日记》的鉴赏以及深层意蕴的领悟,本文将这篇小说对封建制度的讽刺分为了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正常层面。通常情况下,患有精神病的病人并不是整个思维活动都是混乱的,而是在部分情况下才会出现精神混乱的状况。所以,从这个角度进行理解,精神病患者在某些情况下是能够进行正常思维活动和判断的。不管患者的精神病程度有多严重,精神有多混乱,发病时间有多频繁,总会有一点的时间是正常的。而患者正常的这一部分正是与正常人进行沟通和思想交流的机会和途径。在《狂人日记》当中,主角“狂人”就有一部分思维活动是正常的,这也为“狂人”的思想与读者的思想搭建起来沟通的桥梁,为进一步探索“狂人”的精神世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让整个小说的意蕴深度更大,反封建的色彩更加鲜明,为揭露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诟病奠定了强烈的基调。例如《狂人日记》中这样的一段描述:“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薄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这一段心理描述就是“狂人”正常思维的部分,也是读者进行狂人心理探索的一个突破口。正是文中正常层面的描述让整个小说的意蕴得以更层次地表达,让《狂人日记》的思想更加深刻。
《狂人日记》的第二层面思想表达就是“狂人”异常的精神层面。根据医学常识和精神病临床表现资料的显示,患有精神病的患者,虽然会在脑海里出现很多异于常人思想的幻觉,对于常人来说就是离奇古怪的东西,但这些东西也是来源于现实,来源于患者曾有的实际的生活体验。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异想天开或者各种不可理解的想法都是与患者曾经的生活经历有联系的,与所处的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相关的。在《狂人日记》当中,当“狂人”进入疯狂的精神状态之后,就会出现很多异常的精神表现,而这些表现都与“狂人”相符合。在二十年前,“狂人”还恰是少年,由于“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薄子,踹了一脚”,所以遭到了他人的呵斥和排斥。在封建礼教的管束下,赵贵翁是地主阶级,为了捍卫家族制度的利益,因而对“狂人”进行了恶毒的呵斥,对“狂人”进行了严重的精神摧残,正是在这样的心理阴影下,“狂人”难以生存,被封建礼教这张厚厚的网封闭着。
(四)《狂人日记》对封建制度的揭发
《狂人日记》对于封建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发,在小说所描绘的故事之中,人们的脑海中充斥着封建礼教的各种制度和规定,也正是这些封建制度和规定对于人们的行为进行了很大的限制,人们的独立意识消亡殆尽,人们的主体精神也渐渐消失,所以小说中主人公才会从历史书中读出“吃人”的内容,实际上“吃人”的正是封建礼教,而封建礼教“吃人”又是从人的精神入手,把人的主体精神磨灭,最后留下一具具行尸走肉,正是因为有“吃人”的封建礼教,所以当时的社会才会有那么多的乱象。鲁迅先生通过《狂人日记》这一小说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进行了揭露,其目的在于打破封建礼教的牢笼,让人们的思想和精神得到解放。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对于一个与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格格不入的“狂人”的内心世界进行了刻画,而从这位“狂人”的日记之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封建礼教的病垢,小说中的“狂人”是从封建营垒中而来,因而他也深知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他在文中是一个清醒者,是一个封建礼教的披露者,但是无奈封建礼教之毒太重,人们受其毒害太深,而且许多人并不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封建礼教正在毒害自己,相反,他们视“狂人”为反社会者,因而鲁迅先生就从这位“狂人”的角度来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加以揭发。
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有着非常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小说揭示了在旧中国,国人之所以“不立”的原因,在那个时代,鲁迅先生就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影响,所以鲁迅先生指出要想使得一个人得以重铸,就必须要对其思想观念加以重塑,只有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但是要想重塑一个人的思维层,过程又是十分艰辛和曲折的。在小说中,鲁迅先生巧妙地设置了两种人物系列,灵活地应用了两种写作手法,通过这两种手法的灵活应用,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在“立人”方面的看法。《狂人日记》怒斥了当时人们的封建思想,同时对于旧中国“吃人”的社会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小说中无不表达着鲁迅先生的质疑和批判,但是鲁迅先生的质疑和批判并不是对于时局的绝望,相反,鲁迅先生渴望通过自己的文章来使得现实发生一点点的改变,企图用自己的文章来唤醒麻痹的世人,他渴望中国变得更加美好。虽然小说中充斥着讽刺,但是在这些讽刺中所体现的是鲁迅先生对国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因而这部作品实际上是体现的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情怀,而并非小说中简单的批判和讽刺。
小说《狂人日记》有着丰厚的意蕴,小说对于当时的现实进行了有效的写照,而且小说故事描绘的手法也非常独特,在《狂人日记》中,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种种罪恶,所以这部小说在当时堪称是醒世之作,同时通过独特的描述手法和语言,也将鲁迅先生的思想艺术体现得淋漓尽致。
[1]吴康."怕"与"畏"的思与诗——《狂人日记》的海德格尔式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40(2):109-112.
[2]朱羽.革命、寓言与历史意识——论作为现代文学“起源”的《狂人日记》[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5):55-60,79.
[3]张直心,王平.新文化先驱者孤绝心境的象征——论《狂人日记》中象征主义表现法的运用及其意义[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17-121.
马学梅(1993-),女,回族,青海人,渤海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在读。
I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