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博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孔子“忠恕之道”及其现实意义
郑文博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忠恕之道”是儒学的根本大道,是儒家伦理的核心和灵魂。“忠恕”思想在孔子“仁”的学说中具有重要地位,成为了人与人之间关系调节的重要依据和准则。其实,在孔子的认知中,“忠恕之道”可谓是实现“仁”的基本途径了,也就是论语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表现为尽己之心,要求人们立己、达己。恕表现为推己及人,要求人们立人、达人。忠恕为人之德,更益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现如今,我们倡导文明社会,推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尽己、推己的忠恕之道,正是人们所普遍认同的道德观念,同时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社会美德。其所具有的普世价值和永恒意义,仍需要坚守与把持。
孔子;忠;恕;忠恕之道;现实意义
“忠”是儒学的一个重要内涵。谈及儒学中“忠”的记载,那必然要提到《论语》一书,《论语》是儒家之经典著作,其中关于“忠”的阐释颇多。儒家的“忠”作为一个道德范畴,包括君臣之间、个人与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道德关系。鲁定公问孔子“君使臣,臣事君”,应当如何做?孔子回答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孔子认为君主要依礼来用臣,而臣子当以忠效君。“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曾子认为每天检讨反省的三件事情之一便是考究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忠实可靠,乃是自省。[1]总而言之,《论语》中所谈到的忠,主要是用来处理人际关系。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忠所强调的是真诚待人的精神,是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的途径和方法。忠所表达的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也就是自己想要立得住,有所作为,也要帮别人立得住,有所作为;自己要想通达,也要帮助别人通达。
“恕”,就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在《论语》中,孔子认为“恕”即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这里的“夫子”是对孔子的尊称,在曾子看来,老师孔子的全部思想均可用“忠恕”二字加以概括,他认为,贯穿孔子学说的基本思想,便是忠恕之道。《论语·卫灵公》中也有对恕的论述,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
“恕”,其实不是无原则无底线地妥协、退让、原谅、宽容,它的核心精神是将心比心,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对别人的尊重。
“忠恕”思想,是孔子仁学思想的精髓,是践行仁爱的基本道德准则。在孔子时代,没有那样强大的专制主义统治,恕道比较容易发展,孔子一直以来所追求的,正是通过对上层的改造,变天下无道为有道。而要实现这一目的,放弃推己及人、“能近取譬”的恕道,是不可能的。因此,孔子将“忠恕”作为其伦理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的贯通之道。
冯友兰先生在《新世训》中谈到:“孔子的‘仁’,它的主要内容是‘爱人’。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忠”与“恕”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互相包含的内在关系,我们现在去研究“忠恕”,一定要把“忠”和“恕”两者统一起来,辨证地去分析表述,要求我们既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才是孔子所倡导的仁道。儒家仁学的“一以贯之”的践行之道也就是“忠恕”,“忠恕”实际上只一道,两者相互补充,但“恕”更为基本,有了“恕”,便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而“忠”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忠恕之道,不论是在战乱频繁的春秋时期,还是在谋求和平与发展的当代社会,都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价值。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它对于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的价值观的培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沟通促成了整个社会的生产运行,而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关系到社会能否顺利发展。人并非孤立存在,每个人脱离了社会群体将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虽然每个人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每个人所处的地位有高有低,但我们只要生活在社会中,享受着一定的权利,就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忠恕原则的适用范围十分广泛,小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再到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大到国家之间的求同存异,都可以用忠恕来调节。
随着市场经济的渗入发展,现代社会的道德日益浅薄化,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矛盾也越来越严重,仅仅是靠外在的约束远不能根本解决问题。那么,以儒学“恕道”来对待利益关系,处理利益矛盾,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从人之本心出发,挖掘深处的“忠恕之道”,不失为一种精神治民。费尔巴哈在论述他的幸福观时,就引用了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这样的话。[3]如今的社会,到处充斥着利益竞争的硝烟,那么要树立正确、理性、正当的利益观,当以“恕道”为指导思想来处理这些复杂的利益关系了。
儒家的“忠恕”精神不仅应用于人际关系,而且还可以扩展到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关系之中。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当代社会之下,创新、和谐发展已成趋势。儒家的道德法则为我国构建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历史借鉴和实践意义。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儒学思想的精华,要在“忠恕之道”的指导下,发扬奉献与献身精神,为创造文明和谐社会,我们都要身体力行,如此方能达到“为人民服务”的境界。
[1]程树德.论语集释(全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
[2]冯友兰.新世训.北京:三联书店,2007.
[3]杨清荣.忠恕之道的特质及其现代价值.北京:中国伦理思想史,2005.
B
A
1006-0049-(2017)24-02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