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如
广州工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850
试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与实践
陈晓如*
广州工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850
科学有效地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是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对高校提出的必然要求。职业指导,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和乐业服务,更要帮助学生获得可持续生涯发展的认知和适应能力。本文分析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结合笔者的工作方法和调研结果,提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实践方法和途径。
高校;职业指导;实践方法
大学毕业生是当今社会的中流砥柱,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到795万,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由于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不能及时与社会需求匹配,大部分没有工作经验且职业目标不清晰的毕业生,进入社会便显得捉襟见肘,无法适应工作,造成人才流动加速,就业质量低等问题,有效的职业指导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能帮助大学生走上“人职匹配”的岗位并获得可持续发展,本文就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做了探讨分析,提出科学可行的职业指导工作方法。
(一)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理论研究
长期以来,我国对职业指导的认识和研究不深入,在国外,职业指导起步较早,现在已成为一门严谨的学科。我国高校开展职业指导主要依据国外的理论,对学生的职业期望、职业发展规律、企业用人机制、人才结构和标准等方面的研究没有系统性的成果,只能照搬国外的理论和测评方法,缺乏针对性的适用知识体系。国外较成熟的理论研究成果有:人格类型理论、特性—因素论、决策论等,这些理论派别不一,见解各异,也有互为补充的地方,高校老师没有合理交叉运用,而是生硬地给学生讲解理论内涵。
(二)缺乏专业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
笔者通过电话访问、实地参观等方式对广东省内十五所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人员结构和工作内容等进行了调查,大部分高校都缺乏一支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教学研究相对落后。职业指导是一门应用性综合学科,涉及众多跨学科理论知识,高校职业指导队伍都是由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人员、院系教师及辅导员组成。受调查的职业指导人员有76.3%的老师在负责毕业生档案信息管理、派遣管理、就业率跟踪管理这些常规数据性工作;另有6.4%的老师充当了全能的角色,既负责事务性的工作,又负责教学和学生咨询等工作;在职业指导课教学中,只有一所高校专门设置了两名专职教师,超负荷负责全校的职业指导课程,另外十四所高校的职业指导课教师都是就业中心工作人员、辅导员兼任,这些老师没有进行深入的教学研究,个别老师甚至在课堂上念课本课件,严重影响教学实效,导致职业指导工作缺乏特色和吸引力,很难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指导效果不佳。
(三)缺乏全程化和全员化的职业指导
1.高校全程化职业指导是将职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全过程,但目前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倾向于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且流于形式,普遍进行就业政策咨询、提供招聘信息、讲解面试技巧等内容,缺乏贯通大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全程化职业指导,没有重视学生的生涯教育和职业认知,也没有真正对市场需求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缺乏对大学生的职业跟踪指导,每年重复地把职业指导任务式完成,对学生这种临时性的就业指导不能等同于职业指导。
2.高校全员化职业指导是学校各职能部门、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职业指导工作方式,大部分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仅由就业指导部门和毕业班辅导员等负责,尚未形成校、院、系、任课教师、学生等力量充分参与的指导体系。全员化工作的力量过于薄弱,不能做到全方位的指导。
(四)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的职业指导
个性化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式,目前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为学生提供的指导脱离了学生个体的特性和需求,所进行的是团体式的大众化职业指导,例如:就业指导课大班合班教学、不能根据专业特点开展职业指导活动等,高校没有因材施教,导致了千人一面的指导效果。例如指导学生进行简历制作时,没有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学生技能进行个性化指导,笔者针对学生简历问题电话采访了两家长期合作的校企单位的人力资源部专员,两家企业都反馈学生简历大多都是同类模板,没有特色,人事专员每天要浏览大量简历,没有亮点的简历只能停留三秒钟的浏览时间,这是残酷的事实。
(一)对职业指导的内涵理解存在偏差
职业指导的根本宗旨在于:“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职业指导是让学生更加准确了解职业的意义,明白所从事工作到底是干什么,然后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从长远、动态的角度来看待职业问题。①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很多高校在职业指导和就业指导中间划了等号,在工作过程中只是一味追求高就业率,更多倾向于为学生提供岗位信息、技巧指导,直接目的是把学生送上岗位,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能力发挥等则很少关注。为了数
据而进行的就业指导,只是面子化工程,不能从根本意义上实现人才的优化处理,以至于大学生毕业后短期内毁约和跳槽现象时有发生,这样既浪费了用人单位的资源又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二)高校职业指导机构和运行机制不完善
高校的职业指导,应该是一项完善的系统工程。规范的职业指导机构、完备的职业指导设施以及专业化的职业指导工作人员对高校大学生来说是保障其能够把个人发展和组织发展结合,走好职业道路的前提条件。国家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规定》指出:“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建设。教育部要求各高校都要建立就业指导机构,就业指导专职人员要达到1:500的师生比,就业经费要占到学费的1%,全面实现就业指导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并按照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四化’要求,全面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目前,高校都基本设立了职业指导机构;当前,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很多高校又相继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等,即便机构已到位,但普遍都存在人员、经费、硬件设施配备不足的问题。办公场地挂上了“多个牌子”,可是人员却还是“原班人马”,导致了机构本身职能过多,管理制度没有规范化,人员匮乏且工作量超负荷,职业指导人员因此只能完成基本的行政管理事务、毕业生手续等“带星号”的必须完成的工作,没有精力去将职业指导与学校专业、实践教学等结合起来,个性化、深入的职业指导更是无从下手。经费投入不足、办公场地限制、设备落后、缺乏职业测评工具与条件等也是束缚职业指导人员开展工作的各种绳子,职业指导人员只能更多依赖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和测评工具开展工作,导致信息服务不到位、职业教育缺失、个性化职业指导和咨询服务甚少。
(三)高校职业指导机构与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
现阶段,我国就业市场出现明显的供需结构矛盾,一方面,高校职业指导机构没有做好与用人企业的信息互通,比如在了解企业的基本状况和具体需求的前提下,向企业提供学生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开设情况及学生具体的技能等信息;另一方面,高校职业指导机构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互通,比如高校可以通过社会研究等方法深入分析和预测各个行业与职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现实需求,向学生提供及时有效、有针对性和方向性的职业指导,并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指导方案和课程设置等。当前高校职业指导机构都没有做好这两项工作,企业和求职者会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现象。保持供需信息的畅通,才能实现学生“人岗匹配”,社会资源和人才优化配置。
(一)纠正职业指导错误理念和方式,提高职业指导质量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者应纠正陈旧的职业指导观念,区分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做到既重视学生培养,又重视市场需求;既重视学生顺利毕业,又重视学生职业发展。建立“三个中心”的创新职业指导理念,改变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强调以生为本,通过对学生的个性分析、素质测评、职业规划、职业指导素质拓展进行综合评估,帮助学生逐步析出职业目标,使其结合学校、学科和社会发展的步调充实自己。同时职业指导人员要将职业指导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方面从传统的灌输式指导向多元化、个性化、全过程、多层次的指导转变,比如:将讲授的课堂变成户外拓展、企业参观等;另一方面要注重渐进式分阶段的职业指导,比如:在低年级学生中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意识培养》等课程,在高年级学生中开设《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等课程。
(二)完善职业指导机构设置,推进高校职业指导高效开展
1.要有独立的运行机构。高校应从行政和教学两条线健全机构设置:一是以就业指导为中心的职能部门,人员到位、职能明确并制定出岗位说明书,协调运作;二是以职业指导教研室为中心的独立教学机构,负责各年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的教学工作,两个机构各司其职。
2.领导重视,场地、人员、经费“三到位”。院领导实施“一把手”责任制,各院系签订工作责任书,学校上下多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职业指导工作,初步形成全员化职业指导体系;严格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按1:500的比例配备专职职业指导人员,配备专用的办公、招聘面试场地;院系两级均应有经费保障,纳入年度预算。
3.有完善的制度和考核体系。为了加强对高校职业指导部门的科学管理,高校应制定工作章程与管理办法与考核指标。笔者所在的高校职业指导部门制定了《就业指导中心工作章程》、《就业指导中心管理办法》、《就业指导中心工作职责》、《院级、系级就业指导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并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和考核指标细则,职业指导工作进展顺利且工作效率和质量在不断提升,达到了制定制度的目标。
(三)加强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职业指导人员业务素质
首先,关注高校职业指导教师的能力素质培养和提升,通过“请进门,走出去”两种方式开展职业指导师资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请进门”指的是由省级就业主管部门主办并提供专家库师资,在高校校园内开设培训班的培训形式,这种形式能够妥善处理培训与工作的关系、扩大培训面、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率,通过校内培训,教师取得“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人员”证书,每位专职职业指导老师和任课教师都做到持证上岗。“走出去”指的是选送业务和教学骨干教师参加校外培训班,如“国家职业指导师”,鼓励和支持职业指导人员提升能力并获得国家等级资格,有助于更好为学生提供职业指导和咨询。
其次,要聘请校外专家充实职业指导师资队伍,职业指导是一个开放系统工程,从“全员化”的角度出发,企业人力资源专家、劳动部门、法律专业人士等都是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师资力量,他们有自己非常专业的领域,更能给学生专业的指导,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学校职业指导的形式,有助于推进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四)加强职业指导课程设置,确保课堂教育效果
职业指导课程是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做好教学研究,充分发挥课堂作用,是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有利保障。第一,应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的要求,将就业指导课程列为必修课;第二,改变现有的大班合班上课和指导方式,小班独立教学,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的精准指导;第三,进行“全程化”的课程设计,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第四,丰富教学手段,从单一走向多样化,在课堂讲授以外融入知识竞赛、体验式学习等,多样的训练方式为有效开展职业指导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带动了教学的改革;第五,利用当前互联网+的技术,引进网络教育和在线学习。
(五)拓展多样化的职业指导活动和方法,加快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步伐1.关注毕业生就业心理,积极开展职业咨询和测评服务。高校应根据毕业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咨询与就业指导工作。笔者对所在高校529名毕业生做了一次就业心理的调查,有84.12%的学生表示有不同程度的就业压力,46.7%的学生不了解自己适合何种职业发展方向,更有70.13%的学生认为自我认知和定位不足是导致就业难主要原因之一。②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就业部门应开展职业测评工具介绍讲座,给学生讲解能力测验、人格类型测验等具体方法,并在学生中开展个性化咨询,帮助学生克服负面就业心理,正确自我认知,根据测评结果为学生分析择业方向。
2.开展分类个性化指导。通过测评工具对学生进行测评,根据学生所学专业、职业倾向、家庭经济情况、个性特点等将学生进行分班教学、分类指导,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企业人力资源专业人士、专业的职业指导师等作特殊个性化引导,尽量发现个体需求、解决个体问题、帮助个体解开困惑,达到有效指导。
3.编制毕业生《职业指导手册》。将毕业班各类事务办理流程、派遣、离校手续、大学生维权案例、常见问题等编印成册,毕业生人手一份,弥补日常职业指导的不足,确保学生实习、就业顺利进行。
4.提供全面、及时的就业信息服务。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高校可以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手段,通过各种自媒体平台,如:就业信息网、微信平台、手机APP、等,在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架起一座信息桥梁,实现职业指导“信息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发能够在手机完成的各项“移动”和“掌上”功能,顺应时代要求,实现更高效率的互动。
5.加强创业指导,开创就业出路。引导学生从被动就业到主动创业,使更多的学生从谋职者变成岗位提供者。这里涉及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综合素质,高校应结合国家和当地政策,努力为学生搭建创业指导服务平台、培训机会和孵化条件,提供资金、场地等支持,真正为学生创业起保驾护航的作用,力争能从校园孵化出真正运行起来的企业。
(六)开展各类调研活动,提供职业指导工作的数据支持
数据是对工作现状的直接反映,能让我们发现不足,也能让我们看到成效,更能指导我们的工作,数据来自于调研和分析。职业指导工作离不开几个主要的主体:在校生、毕业生、职业指导人员、用人单位。笔者从事职业指导工作以来,每年都在收集各类调研数据,比如对在校生做“择业心理调查”、“就业意向调查”;对毕业生做“就业跟踪调查”和“职业指导满意度调查”;对职业指导人员和辅导员等教师队伍做“就业工作培训需求调查”;对校企合作企业做“用人需求调查”、“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等。所有调查数据经过分析形成报告,以便更好指导工作。
综上所述,高校职业指导是贯穿整个高等教育全过程的,高校要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以追求学生更高质量的就业和更稳定持续的职业发展为目标,不断思考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有效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职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切实做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真正意义地做到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益的双赢局面,发挥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最大效益和社会价值。
[注释]
①王尔新.试论高校职业指导的开展与实践[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4.
②陈晓如.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调适——以广州工商学院为例[J].科教文汇,2016.08.
[1]王尔新.试论高校职业指导的开展与实践[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4.
[2]陈晓如.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调适——以广州工商学院为例[J].科教文汇,2016.08.
陈晓如(1986-),女,汉族,广东普宁人,文学学士,广州工商学院,助理研究员,国家职业指导师,研究方向:高教研究、高校就业创业研究及教学。
G
A
1006-0049-(2017)24-0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