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培养路径*

2017-01-29 20:28:25
山西青年 2017年19期
关键词:外来文化主体大学生

彭 尹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浅析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培养路径*

彭 尹*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大青年是生力军和突击队。青年人朝气蓬勃,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①可见,党和国家对青年人寄予了厚望。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爆炸时代,我国在席卷而来的全球化浪潮中是无法独善其身的,外来文化与主流文化相互碰撞、摩擦,形成了一个看似稳定却暗潮汹涌的文化多元环境。许多大学生在其中迷失了自己,颠倒了三观,失去了信仰,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乃是当务之急。而高校作为培育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基地,在文化强国建设中担负着不容小觑的重要使命。而大学生群体作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生力量,是国家的重点培养对象。因此,高校责无旁贷。然而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并非朝夕之事,这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需要从主体、客体、介质三维度进行展开,三方合力,齐头并进。

一、主体维度

本文所指的培养主体,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人文学科教师。从主体来看,人文学科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素养、人格魅力以及文化传播力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文化自觉的培养成效。高校人文学科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承担着“蓄养高品位民族文化,培养一代代具有高贵气质的社会成员,维护社会性的文化传统,并影响和引导社会性主流文化演变”②的历史重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提高人文学科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素养、人格魅力以及文化传播力是必然要求。

第一,培养主体的知识容量与储备是关键所在。培养主体的理论知识水平是否过硬直接影响其对客体进行文化自觉培养的成效。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进文化成果从思想上武装自己,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要树立正确的培养观念。其次,要对中华文化的历史、现实以及未来趋势有足够的了解与准确的判断,具备较高的文化涵养,认同并热爱中华文化。再次,要将专业知识与多学科的知识相结合,融会贯通。培养主体应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同时也要提高自我反省能力,主动承担起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的艰巨使命。

第二,培养主体高尚的人格魅力与文化传播力是条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人文学科教师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的主导力量,培养主体的高尚人格对大学生具有巨大的冲击力与感染力,培养主体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言传,更重要的在于身教,通过日常生活、校园活动等等进行体力教化,这对大学生能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效果。可人格魅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培养主体必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扩展文化视野。增强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能够精准的把握大学生的阶段性特点,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不带强迫性的接受教师的言论,并逐渐内化为其自身的价值观念与行为。

二、培养客体

本文所指的培养客体,即大学生群体。在当今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以及传统文化的地位受到西方文化的大面积冲击,造成许多社会问题。其中受影响最大的便是我们的大学生群体。大学生正处在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思维活跃,学习、模仿、接受能力较强,很容易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引诱产生一些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思想与行为。因此,增强大学生的文化鉴别能力与文化反思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第一,培养大学生理性客观的鉴别外来文化,文化鉴别是培养文化自觉的前提,只有用辩证的态度来对待外来文化,才能够在多元文化环境下激发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情感,才能更好的把握不同民族文化的优劣势。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坚定自己的文化立场与价值取向,付诸于积极向上的文化实践,不自负也不自卑。同时,大学生应不断拓宽眼界,认识和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抵制腐朽落后的消极文化。高校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与道德观念,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教育。并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使大学生不仅知道什么是民族文化,更懂得它的历史底蕴、现实境遇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并继承与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建立一个文化互动平台,使大学生切身接触外来文化,而不是只在书本、网络中获取文化信息,因为那样得到的信息资源或许是不够全面的。通过这种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以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不仅能让大学生学会尊重外来文化,更能让其客观辩证的判断外来文化,去糟粕取精华,从而抵御文化霸权主义的文化侵略。

第二,培养大学生自主有效的反思文化,文化反思是文化自觉的内在核心,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只有在反思与批评的基础上才能创新,这是培养文化自觉的重要环节。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反思能力,能够让大学生在面对多种异文化的冲击时,主观能动的判断文化的优劣势,并进行一些积极的文化行为,打破某一文化的垄断,同时也能促使大学生吸收和发展新思想,接触新的文化产品,带动文化开放式的发展。大学生要提高文化反思能力必须具备强烈的文化情感与文化热情,同时也要进行系统的文化学习,构建一个完整的文化思维体系,切实提高自身的文化行为能力。

三、培养介质

本文所指的培养介质,即培养的方式方法与所运用的文化资源,换言之就是培养主体通过什么样的手段与方法,同时采取什么样的文化资源对培养客体进行某种具有目的性的培养和教育。前文提到过,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主体、客体都有具体要求,作为连接体的介质当然也不例外。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需要不断拓展文化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让大学生无论何时都能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从而自觉坚守主流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抵制消极文化。

第一,不断丰富和拓展文化资源。高校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的主要阵地,因此高校必须把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资料室等物质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大学生们从中有所得,有所悟。同时也要利用起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等精神文化资源。这些校园文化资源,不仅丰富了校园的物质与精神环境,同时还能充分发挥育人功效。为此,高校应积极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基础设施、人文景观的教育功能,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另外,高校还可利用地方文化资源,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容,定期组织大学生实地考察当地的历史文化以及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通过这种形式,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知识,还能够让其更深刻的理解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何乐不为呢?

第二,科学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的方法要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认知规律,首先,高校要运用好理论引导方法,即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武装大学生的思想,使大学生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及文化对世界、国家、民族以及个人发展的具体作用,引导大学生认同先进文化理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高校的教学方法分为动静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社会调研、文化下乡、实地参观等形式。后者主要包括课堂讲授、阅读、讲座、报告、研讨等等。但并不是其中某一种方法就能奏效的,而应该对动静两类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整合,综合运用,方能达到目的。

[ 注 释 ]

①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4-26.

②陈岸涛.当代大学生文化忧患会识的缺失与培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7,35(4).

[1]钱文忠.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N].人民日报,2014-03-17(22).

[2]柳礼泉,胡港云.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四维向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0):67-70.

[3]刘珊.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的途径研究[D].中北大学,2014.

[4]姚亮亮.大学生文化自觉的时代内涵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5]张冉.文化自觉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

[6]何家义.论传统文化自觉与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03):18-20.

*南充市大学生文化自觉现状调查研究——以南充市三所高校为例(项目编号:xhmks1709)(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级课题)。

彭尹(1992-),女,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学生管理及心理健康。

G

A

1006-0049-(2017)19-0026-02

猜你喜欢
外来文化主体大学生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探讨外来文化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
经营者(2016年20期)2017-03-01 21:32:28
浅谈外来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
亚太教育(2016年36期)2017-01-17 18:16:59
唐代女性妆饰中使用的外来材料
浅析日本动漫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利用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 14: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