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虹有 耿政林 彭 馨 温 芳 彭 伟
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微课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陈虹有*耿政林*彭 馨*温 芳*彭 伟*
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而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则很难促成高效的教育成果。微课程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教育效果受到社会广泛称赞,教育模式的创新在各省市层出不穷,将微课程和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学相结合是一种新的突破,同时也会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本文采取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论述了微课程自初中是细品的课教学中的优势,分析了微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
微课程;思想品德课;价值观;学习兴趣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近年来微课程在中国教育界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在培养初中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康素质、正确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抽象性和简单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很好的激发初中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微课程以自身的优势,正适应了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合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通过研究微课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具体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是对传统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改进创新。
(一)有助于完善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式
从微课程自身优势来看,微课程以情景化教学和精美的视频的形式成为学生课外延伸的个性化阅读和课内学习的最好载体。尤其在初中生刚刚形成抽象思维的学习阶段,微课可以提高学生抽象理解能力,将复杂的抽象思维具体化。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内的学科素养对于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微课的运用使教师的知识讲授更加系统化、形象化、透彻化和直观化,发挥教学方式的最大效果。
(二)有利于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从初中生自身的学习特点来看:调查显示,有79.4%的学生更愿意通过微课进行思想品德学习,可见微课程的教学模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通过研究微课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具体应用,有利于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可能性,提高课堂的听课效率和学习兴趣。同时,微课以5-8分钟的短视频对于小知识点进行深入讲解,非常符合初中生认知学习特点以及精神集中度,拓展学生的深度和加深对于知识点的印象和理解,有利于对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和学习成绩。
(三)有利于实现学习的及时性和学习内容更新的时效性
简单的教学规划和依靠教材本身讲授,缺乏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新颖性,无法及时传递出新型的学习观念和时事新闻,由于缺乏优秀的教育资源,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课堂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师利用微课视频,除了课前引导学生预习,也可以在课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并拓展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本节课或者本章课的归纳总结,让学生捋清逻辑脉络,并适当设计一些跟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闻事件或热点事件连线,在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已有认识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对传统思品课的认识,便于学生及时了解社会发展和及时端正思想以应对自身发展要求,紧跟社会发展潮流,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强大优势。
(一)微课程应用的目标对象不明确
从大赛网站的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教师制作的微课形式单一。从教学方式来看,适合于教师教学的讲授型微课比例高达76%,而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型微课比例只占24%。这表明大多数教师对微课应用的目标对象不明确,制作微课只是为了辅助教师开展教学而不是为了学生自主学习。时代在发展,各种帮助学生学习的高科技设备层出不穷,但学生对于学习的自主性仍有待于提高。社会在进步,各种创新思想更是此起彼伏,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如果仍然依靠学生对书本的记忆和老师的讲述,不免有些单调乏味。而微课程的出现正可以帮助学生完善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未来,教育者更应该明确微课程应用的目标对象,使得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找到乐趣。
(二)微课程开发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由于不少微课作品的设计、开发与制作并不是主要以应用为目标,并且大多微课作品只介绍一个知识点,导致现有不少微课作品在应用上普遍较弱,运用微课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普遍乏力,对学科教学来说严重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很难对学科教学产生真正的促进作用。而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养成与发展对个人的未来乃至社会都有着重大影响,所以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性也就显而易见了。目前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微课并不是十分的系统完整,而微课程的整体策划与设计,需要考虑到每一个微课程之间的关联,以及微课程组合应用的各种可能性。在设计好知识结构图的前提下开发每一个具体的微课程,以知识导航的方式为学生指明学习路径,给予学习指导,避免知识过于碎片化。整体设计时,要有意识地进行阶段性整合,对某一问题形成相对系统的知识结构、真正做到有知识点和有引导、有进阶。倘若未来能够将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微课加以整合、优化,形成系列有序的微课程,必将有助于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
(三)微课程的推广应用方式单一,推广途径欠缺
目前,微课程最常见的应用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手机、pad等移动终端,应用于人们的移动学习,支持人们个性化学习与自主学习的需求。二是被引入课堂,用作教师课堂讲授的案例、演示、补充,或者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创新与实践。微课程作为目前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主要依靠学生和老师对其进行使用推广,但由于对微课关注度和熟识度不够显著,在微课的推广方面也表现出明显的不足。除此以外,就网络而言可供学生使用的视频网站资源匮乏,且大多视频网站以收取教学费用为主从事此类活动,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微课程学习的热情,妨碍了此应用的推广。微课程以其独特精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创新方面成果显著,若能将其碎片化学习的方式与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学紧密结合,且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加以推广应用,就能明显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提升青少年对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一)应对模式
1.A-P-S模式
依据微课程自身特点、功能和本研究课题组成员的讨论与分析,最终确定微课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应用时对应以下的A-P-S模式。
在通讯发达,网络普及的今天,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微课自身就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将资源组合成“情景化”的教学场景,增添学生的兴趣;微课程也具有强大的授课功能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转型为微课教学更加方便学生的预习、复习、知识理解从而提高初中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理解程度;微课程打造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念让学生亲自体会到探究的魅力体会到实践的重要性。
所谓的A-P-S模式就是:吸引力(Attractive force)——强大的功能(Powerful function)——学生中心理念(Student centered )。
A-P-S模式的具体内容则是:
A(Attractive force):教育者通过微课程的自身优点,对课堂教育的一种改革的模式。教育者将复杂的,抽象的,加之以微课程教学使之更加通俗易懂。利用声光画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吸引学生主动学习,锻炼左右脑同时记忆,促进学生自身发展,以及减轻教育者的教学压力。
P(Powerful function):微课程自身所具备的强大功能性以及未开发的隐性功能。目前微课程在教学领域中而未得到大方面的开发应用,但在所应用的领域中凭自身的优点已经颇见成效但是还存在很多隐性的强大功能,等待我们去开发应用。在未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会因其强大的功能受益。
S(Student centered):借鉴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注重情感和人际关系为特色、锻炼学生自主。教育者借助微课程引导被教育者的思路,让受教育者进行实践探索。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2.A-P-S模式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
Douglas Brown(1994)提出了“互动教学法”。他认为“互动教学法”就是在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变学习被动式为主动参与式的动态教学过程,是一种立体式的多向互动。互动学习法也是本课题组成员提出A-P-S模式的理论基础、科学依据。将这种立体式的A-P-S互动模式,融入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会体现出意想不到的教学成果。
微课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互动关系有“三式”。
第一,感官丰富式。丰富学生感官,展现丰富的立体动态画面,吸引学生眼球,刺激学生心理,提高教学氛围,使老师教学更轻松,学生接受更容易。
第二,学习效率式。通过微课程这个载体,教师尽力做到因材施教,以此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同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及思想品德教学绩效。
第三,学生自由式。教师利用微课程来设置一定的讨论话题,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参与讨论并进行适当的指导、监督。这样能使学生学习更加自由化、主体化、强化学习内容,掌握学习难点和重点。
(二)应对措施
1.微课程应用的目标对象应以受教育者为主
可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基础上参考借鉴,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设计要抓住微课程的核心理念凸显微课程的“微”特征,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微课程的“微”特征不能担当课程全部教学,但可以作为教学辅助。微课程在制作过程中应着重明确“微”重点,可以运用A-P-S模式吸引学生上课兴趣提高学生积极性并找出课程中受教育者的难点问题。进而对“微”难题做出相应对策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教育者应为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所以更要明确教育内容以及教育对象,制定教育计划提高教学质量。
2.微课程的开发使用应更加体系化
在目前的微课程制作中,对于具体科目具体的知识点仍不完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所以微课程在开发时还存在着系统性和完整性。在今后的微课程的制作中,应从面到点,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例如:构建初中思想品德课微课程资源库。再逐一进行课程录制,构建资源库。
3.微课程的推广应以学校为基本单位
(1)加强学校和学校之间微课程资源的推广。首先在学校方面应积极将微课的制作和资源的整理进行规划,建立微课资源库,将微课教学加入教学计划,定期开展微课教育教学讲座以加强在本校师生的关注度和使用熟练度。其次,在校际之间应积极互相学习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交流经验和成果,从而推广微课程的使用。
(2)课外的微课平台应以学校资源为主导。应建立学校和学校间的资源共享平台,例如,在学校的官网上开设一个微课资源共享版块,免费对学生进行开放,以便学生的课外学习。
[1]高兴,虞沧,刘芳.数字化资源共享新方式——微课程.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0).
[2]马凌平.浅谈微课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
[3]陈子超,王玉龙,蒋家傅.当前微课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中小学教育,2016(6).
[4]李巧芳,杨文美.我国微课程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分析.教育科学论坛,2014(5).
陈虹有(1997-),辽宁人,渤海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教育学,政治学;彭馨(1997-),辽宁人,渤海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教育学,政治学;温芳(1996-),陕西人,渤海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教育学,政治学;彭伟(1995-),安徽人,渤海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教育学,政治学;耿政林(1997-),辽宁人,渤海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教育学,政治学。
G633.2;G
A
1006-0049-(2017)11-008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