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排斥与“校漂族”群体社会融入现状研究*

2017-01-29 19:05郑倩文刘文娟李诗雨
山西青年 2017年11期
关键词:学校

郑倩文 刘文娟 李诗雨

江南大学,江苏 无锡 214122



社会排斥与“校漂族”群体社会融入现状研究*

郑倩文**刘文娟**李诗雨*

江南大学,江苏 无锡 214122

“校漂族”群体作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产物,它的日益壮大与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不完善的教育机制以及自身的原因等息息相关,具体则可从生存根基、家庭支持、心理状态和社会支持等角度来呈现其艰难的社会融入现状与所遭受的社会排斥现象。据此,可从外部建设和内部改造两个方面着手加以解决。

校漂族;社会排斥;社会融入

“校漂族”是指那些已经毕业但为了考研或找到更加理想的工作包括留在大城市或害怕面对激烈的就业环境而继续留在母校或附近其他高校周围的大学毕业生群体。[1]他们既不是“学校人”也不属于“社会人”,而是处于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边缘人,属于亚文化群体。“游离”于学校与社会间的这一群体的社会融入过程并不理想,受到来自诸如社会制度、朋辈群体等多方面的排斥。因其普遍性与形成原因的复杂性,理应受到社会大众更多的关注和关怀。文章基于对上海杨浦大学城与松江大学城部分高校的十名“校漂族”的深入访谈收集到相关资料,试通过对其生存与社会融入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探讨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一、游离之苦:“校漂族”的融入现状与受排斥现象

(一)生存之忧——经济收入低

“校漂族”大多数无稳定工作和固定薪资,收入微薄。更有甚者,完全没有收入,依靠父母维持生活。他们租住在校园附近,虽然不用交学费、住宿费,但租房、培训、考试费用远高于校园生活。以租房为例,学校周围出租房吃紧,价格一路飙升,费用较高,价格每月在800元到2000元不等,使得“校漂族”原本捉襟见肘的生活雪上加霜。

“由于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司考复习中,加上父母也鼓励我安安心心地复习,不要被钱打扰,所以我现在的支出都来自于父母。上海物价水平又那么高,我有时真的很无奈,只有好好复习,通过司考,才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对象一)

(二)后顾之虞——家庭支持少

家庭因素是影响个人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大学生而言,进入大学本该学有所成,服务社会,为家庭减轻负担。而他们因为追求理想或考试失败只能继续漂泊在学校周围,继续依靠家庭,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大一部分“校漂族”家庭经济状况属于中等偏下。兄弟姐妹的上学压力、重男轻女思想和读书无用论等,使得该群体难以得到家庭支持。

“我们家的亲戚一直觉得女孩子读完本科就已经够了,加上我去年没有考研成功,所以今年听到我要二战大家都是反对的。唉,只能靠自己了。”(对象六)

(三)心理之愁——生活孤岛化

“校漂族”群体的生活是相对封闭的,并且为了更高效地复习备考,他们大多选择一个人生活。以往的伙伴大多在距离上远离了自己,在这个“缓冲阶段”也很难交往到新的朋友,他们的生活孤单乏味,缺乏情感的交流与润泽,像是生活在一座孤岛。

“我现在一个人住,每天就是复习。我妈有时候会来电话。以前的朋友要么工作,要么继续读研究生了,联系也日渐少了。有时候我也会给自己放放假,会坐地铁去市中心跟我大学的闺蜜一起逛街看电影,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大学城内,基本的需求也都能满足的”(对象五)

(四)环境之伤——权益保障少

“校漂族”现象的存在是社会化的结果,社会大众对该现象的存在是职业技能再储备的一个过程缺乏正确认识,相关部门也没有以较宽容的态度给予“校漂族”群体以必要的关注。由于没有任何工作单位签约,除少数父母自愿主动续交医疗保险费用,大多数校漂群体不愿意负担额外的医保费,社会保障权益无法得到保证。基于学校管理考虑,大多数学校并没有专门为“校漂族”提供的住宿等相关服务,图书馆、自习室管理等也显得严谨规范,使得“校漂族”获取有关信息显得十分艰难。

“去学校的图书馆自习,都觉得有点‘矮别人半截’,毕竟自己已经毕业了。学校的图书馆是刷卡才能进的,所以每次都要厚着脸皮找别人借。特别怕碰到自己认识的学弟学妹,感觉自己像小偷一样偷偷摸摸的,总怀疑他们对我是不是有一种排斥感。”(对象三)

二、融入之困——“校漂族”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社会因素

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等客观的、固有的、不易改变的结构原因造成的结构性社会排斥使得“校漂族”在社会融入的过程中遇到困难。

1.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

高校扩张使得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掀起了“高学历热”狂潮,此外,社会对人才的标准也不断提高。相对于工作岗位,数量越来越庞大的高校毕业生显然“供大于求”,为了得到好工作,就需要更高的学历作为“敲门砖”。就业市场吃紧,加上不少应届毕业生对工作要求高,导致学生找不到工作或是找不到理想工作的情况比较常见。

2.不健全的教育体制

“校漂”一词在国外是比较陌生的,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特定产物。美国一些学校已经意识到了教育和就业脱轨的危险性,开始为指定的公司设计专业,培养对口人才。这种做法虽然有些机械,但至少降低了大学生失业的机率和可能。而国内高校专业的设置和人才的培养则缺乏针对性。

3.不完善的城市落户制度

上大学成为农村学生在城市落户的重要途径。就上海地区来说,新实施的积分落户制度,需要更高的学历与工作经验要求,实际上给了非沪籍毕业生在上海扎根更大的考验。毕业生想要实现在上海落户,达到“向上流动”的目的,只得通过追求更高的学历和工作岗位。一旦升学或找工作失败,不能按照既定目标前进,中途便停留一番,日后再继续“向上流”。

(二)家庭因素

家庭对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家庭不支持完全相反的是,部分“校漂族”的家庭对他们的决定表示理解与支持,并且在“校漂”期间提供大部分的资金支持,在精神上也给予关怀与慰问。但“校漂族”表示对父母感到深深的愧疚,这种内疚感甚至导致他们拒绝与父母进行更多的交谈与沟通,导致亲子关系逐渐冷漠,难以融入原本的家庭系统。

(三)自身因素

1.简单化决策

人们从有限的可能性中选择看上去令人满意的活动方式,而不是孜孜不倦以求最好。而且有时在对各种活动方式的排序上,他们表现出前后不一致,或者在评估不同类型的结果时遇到困难,或者在判断获得结果的困难程度上被结果的吸引力所迷惑,或者干脆为方便起见选择较易的任务。当面对众多的行动可能性和结果可能性时,人们往往运用简单化决策策略。[1]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校漂族”选择“校漂”也正是采取了这种简单化策略。比如,对于司法考试、研究生考试失败的“校漂族”,他们面临找工作和继续备考的多重抉择,为了逃避找工作带给他们的未知与恐惧,他们选择保守的既定目标,那就是继续备考。

2.自我认同危机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人格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面临一系列冲突和危机需要去适应和解决。在人格发展的青春期阶段,个体不仅需要适应生理上的变化,还经历社会文化变迁带来的价值观冲突。因此这个阶段最容易产生自我认同危机,同时也是建立自我认同感的重要时期。自我认同感如果处理得好就是自信,会给人以行动的源动力。但太强则会使一个人刚愎自用,过度膨胀;太弱会让一个人妄自菲薄,产生自卑感。“校漂族”大多刚度过青春期阶段,正在迈入成年早期,因此存在自我认同出现危机的情况。

“镜中我”理论认为个人对自身的认识来自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等等。“校漂族”群体多为90后年轻一代。他们大多成长于独生子女家庭,自幼受到长辈的宠溺与赞誉,在学校也是极尽老师们的关怀。从小到大,他们接受的赞美总是多过批评。这就导致“镜子”中的他们是经过“美化”的。在这样的环境成长起来的他们对自我的认同感通常是比较高的。等到他们脱离了学校这个系统,预备走向社会系统的时候,他们也同样期望寻找足够高的自我认同感。但是在走向社会系统的这个过程并不像他们的以往的成长经历那样顺利。这样,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就产生了断裂。

3.社会角色中断

社会角色是指与一定的身份、地位相一致的一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既是化会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社会对于处于某一地位的扮演者的一种行为期望。[2]

社会个体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客观或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角色失调的情况。“校漂族”在大学毕业前的这二十多年中,一直扮演着学生这一角色,这是人们所普遍认同,无需多加思虑选择就顺理成章成为的角色,并且角色本身也比较好建构。而当他们大学毕业时,伴随他们多年的角色面临终止,而可以选择的角色又纷繁复杂。在从“学校人”转向“社会人”的过渡阶段,部分学生短时间内难以适应新角色又缅怀旧角色,“校漂”就提供了这样一个“缓冲期”。一方面,“校漂族”已与学校脱离了隶属关系;另一方面,他们占用学校部分公共资源,并且在情感上依赖学校,像是学校的一个“附属品”。

三、增能之路——促进“校漂族”社会融入的对策建议

(一)外部环境积极推动融入

1.政府:完善相关就业创业政策,管理就业市场

上海市政府应严格贯彻落实相关就业创业政策,对政策实施的每一个环节严格把关,避免出现政策落实不到位等现象。把就业市场上那些利用政策漏洞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人和机构进行依法取缔,维护市场秩序,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就业创业环境。

2.学校:完善就业指导模式,提供就业技能培训

学校可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来对“校漂族”进行有效管理,可以在住宿、饮食等日常生活方面提供帮助。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心理咨询机构或社会工作组织,加强对“校漂族”的心理辅导和关怀度,必要时对学生给予疏导,指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再运用一些适时的分类培训和辅导,增加他们的抗压能力,方便他们与社会接轨,推动“校漂族”走向社会。

3.企业:健全人事管理体系,广泛吸纳人才

企业可以在不影响其正常运营的基础上,开设一些临时的职位,让符合条件的“校漂族”来实习,根据考核结果选择满意的人员作为正式员工,并在初期对其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其工作技能。同时也可以加强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增强学生的社会实务能力,努力实现专业对接,广泛吸纳人才。

4.家庭:理解并支持子女,做坚强的后盾

父母应该理解并支持自己子女的决定,不要一味地谴责或强迫他们留在自己身边,尊重他们的选择,必要时提供一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安安心心地做子女身后坚强的后盾,不要再为子女的发展增加障碍,放手让他们大胆去闯去拼。

(二)“校漂族”实现自我调节,积极主动融入

1.认清社会角色,避免角色中断或模糊

人在一生中随着年龄和多方面条件的变化,总会依次承担多种角色,每个人都应该在每一个人生发展阶段扮演这个阶段应该扮演的角色,这种角色断层现象对他们自身的成长是不利的。故“校漂族”应该快速认清自己在该阶段的社会角色,主动从学校这个保护壳里走出来,并在物质和精神等各个方面做好准备,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社会人”这个角色中去。

2.正确进行自我发展定位,确定合理的目标

“校漂族”群体应对个人发展目标理性定位,在充分认识自我的情况下合理制定个人的发展目标。理性分析自身的能力,不要盲目自大自负,不好高骛远,根据自身的能力来确定合理有效的发展目标。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学会如何在职场上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积累社会经验,提高社会能力,一步一步往上爬,最终也能获得一个理想的工作。

3.把握机会,努力就业或自我创业

上海市政府为了响应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先后颁布和实施的有关鼓励创新创业的文件。在上海市实施的这种创业“扶上马”的政策的支持下,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在创业路上可能面临的一系列障碍,从而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在这种内外部条件都有利的前提下,有想法并且敢于去实践的“校漂族”应当把握机会,实现自主创业。此外,上海市政府近几年来也相继出台了“上海市青年职业见习计划”、“政府补贴培训”、“失业青年就业起航计划”、“创业政策”等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校漂族”应该积极运用这些优惠政策,时刻关注人才市场的就业信息,正确审视市场环境,不错过任何一个就业机会。

[1]胡解旺.高校“校漂族”研究[J].青年研究,2003(10):15-23.

[2][美]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M].林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24-325.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

*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游离与融入:‘校漂族’的生存逻辑及其社会适应——以上海地区部分高校为例”(201610295003Y)。

郑倩文(1996-),女,汉族,浙江人,江南大学法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方向;刘文娟(1995-),女,汉族,江西人,江南大学法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方向;李诗雨(1996-),女,汉族,浙江人,江南大学法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方向。

C

A

1006-0049-(2017)11-0020-02

猜你喜欢
学校
我为什么要上这所学校
再回学校
只有我一个人在学校是这样吗
学校熔化了
美人鱼学校
我的学校
破学校?好学校!
学校推介
上学校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