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平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24
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杨利平*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24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流行语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与发展,网络流行语所具有的新颖性、创造性、娱乐性等特征正好迎合了青少年标新立异、追求时尚、了解社会的心理需求,得到广大青少年的青睐。同时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也对青少年的思想行为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着重分析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挑战,并为应对这些挑战提出自己的见解。
网络流行语;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1994年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入互联网,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互联网的国家,自此以后互联网在中国得到迅速的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29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3.2%。在年龄结构上,我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10-39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73.7%。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3%,10-19岁、30-39岁群体占比分别为20.2%、23.2%。10-19岁年龄阶段的网络用户大都为青少年,他们在整个网络用户中占据了相当的比重。由于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有其特殊的生理心理特征,因此他们对互联网的使用状况尤其应该受到我们的关注。而近年来网络流行语得到蓬勃的发展,网络流行语以惊人的速度在网络中扩散并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的日常用语,中学生也是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者和传播者,他们在运用网络流行语的过程中也受到了潜移默化影响。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的双重影响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契机也带来了挑战。
近年来,随着网络流行语的普及,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关于网络流行语的概念学者们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些概念的基本含义可以概括为:“网络流行语就是在一定的时期内,依托特殊事件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上产生,并且得到迅速传播,被使用者普遍应用并且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一种网络语言形式。它是一段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人们心理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其组成形式包括词汇、短语、句子、和构词成分。”从网络流行语的含义中,我们可以概括出网络流行语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一)时代性
网络流行语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很多都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热点及时政信息。如,由河北大学内轿车撞人事件所创造的“我爸是李刚”,汶川地震时先于学生逃跑的教师“范跑跑”,由于物价过高而产生的“蒜你狠”“豆你玩”等等,都是对特定时期社会热点的反映。网络流行语也反映了大众对社会热点的关注。
(二)创新性
网络流行语一般都是网民运用自己的智慧所创造出来的,而且大多出于网民无意识的行为,网民在无意中创造的词语,通过网络迅速传播,成为广为人知的网络流行语。这些网络流行语大多新奇、独特,如“233”表示大笑、“喜大普奔”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缩略、“活久见”是“活得久见到的东西多”的缩略通常用于吐槽某些刷新三观的事等等。这些词都十分新颖,前所未有。
(三)趣味性
网络流行语多为网民出于调侃和娱乐的心理而创造出来,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对网络流行语的运用也给日常的交流增添了乐趣。例如,可以用“蓝瘦香菇”来表达伤心、用“童鞋”来代替同学、称自己为“宝宝”等等。这些网络流行语的运用使日常的交流变得更加轻松、富有乐趣。
(四)简便性
网络流行语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将较为复杂的词句简化,变得简洁、精炼,便于运用,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交流的速度。例如,用MM表示漂亮的女生、“菜鸟”表示差劲的新手、“然并卵”表示“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等等。这些词语经过富有创新性的精练变得简短、便于记忆,从而成为网络流行语,广为流传。
(一)不良网络流行语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青少年主要是指年龄在13-18周岁的未成年人,正是处于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这一时期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喜欢标新立异、追求个性,网络流行语所具有的趣味性、创新性等特征,正符合青春期孩子的个性需要。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网络得到迅速的普及,手机也成为上网的主要工具,青少年成为网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网络流行语在青少年当中也备受欢迎,广泛传播。然而,青少年时期的孩子自身的辨别力和自制力并不强,很难对接收到的纷繁复杂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也不容易拒绝一些不良信息的诱惑。而当前网络上道德规范缺失,网络中充斥着大量色情、暴力、虚假的信息,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的产物也必然会对这些不良信息有所反映,如SB(傻逼)、TMD(他妈的)、我艹(我操)等词汇,就是网络中不良信息的产物。这些不良网络流行语甚至成为某些网民的口头禅,青少年在接触网络的过程在,不知不觉就会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从而阻碍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造成青少年道德行为失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所的劳凯声教授说:“我们不能无视已经在青少年身上发生的一系列网络社会问题,更不能容忍由于这些网络社会问题而日渐引发的青少年道德失范问题。因为网络道德的失范会影响现实人格的健康发展,今天的失范最终会铸成他们终身发展的遗憾。”
(二)不良网络流行语阻碍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良莠不齐,不同的网络流行语包含着不同的含义,也承载着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某些网络流行语片面反映社会的不良现象,大肆宣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的价值观。而青少年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思想观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所以家庭、学校、社会的价值观教育也就尤为重要。青少年在接触、运用这些网络流行语的时候,其人生观、价值观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塑造。青少年可能会在不良网络流行语的冲击下,形成金钱至上、崇洋媚外、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例如,“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些承载着不正确价值观的网络流行语作为新生事物,跟容易被接受能力强的青少年所接受,从而使青少年形成错误的价值取向,逐渐偏离正确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语导致青少年沉迷于网络世界
相对于现实世界,网络世界具有很强的自由性,许多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表达的言论、不能做的事,在网络世界中都可以实现。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的产物,同样具有很强的自由性,许多网络流行语都是出于娱乐和恶搞的心理,这些词句具有哗众取宠的意义,却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内涵。而青少年具有张扬个性、颠覆传统的心理特征,往往会对这些恶搞的词语感兴趣,使用这些词语以此来张扬自己的个性。但青少年又对事物缺乏正确的判断力,无法对接触的事物做出理性的判断,因此很容易被这些新鲜、诙谐的网络语言所吸引,并认同这些语言,进而追捧,导致沉溺于由网络语言所构成的虚拟自由的世界。例如SB(傻逼)、你妹、我艹(我操)等粗俗的网络流行语甚至成为某些青少年的口头禅。许多青少年十分喜欢运用网络流行语,并且因此而沉浸在网络世界,极大的影响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近些年来,网络已成为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加强网络监管,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网络流行语依托网络而产生,应对网络流行语的挑战要从互联网这个源头开始。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完善相关立法,规范网络用语,控制不良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片干净的网络环境。同时,社会相关部门也要加强引导,引导社会成员正确使用网络流行语,对网络流行语积极的一面加以合理的利用,例如2010年11月10日,网络流行语“给力”登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主流媒体的正面引导有利于强化网络流行语的积极意义,抵制网络流行语的消极成分,从而使青少年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网络流行语。
(二)合理利用网络流行语,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学校的教育者应深入了解青少年的心理需要,并正确认识网络流行语,将网络流行语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首先,网络流行语生动、时尚、简洁、富有趣味性,教育者若能灵活的运用网络流行语,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氛围,拉近与青少年之间的距离,有效调动青少年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增强教育效果。其次,网上反映社会生活的网络流行语多种多样,青少年学生在接触这些网络流行语的同时也对社会现象有了相应的认识。但有些网络流行语却是对社会现实的歪曲反映,所以急需教育者对这些歪曲社会现实的网络流行语进行适时的纠正。教育者恰当把握社会生活的变化,贴近社会生活,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合理的解释与使用,在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理解丰富多样的网络流行语,提高学生的辨别力与判断力的同时,也使青少年对社会现象有了科学、理性的认识,有效的促进了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健康发展。最后,学校可以运用现代网络载体,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力,例如,在微信、QQ、校园网上创造和传播符合校园文化的网络流行语,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利用隐性的文化因素,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三)强化家庭责任,家校合力切实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青少年属于未成年群体,日常生活离不开家长的监护,因此要应对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思想意识的挑战,家庭也有十分重要的责任。青少年接触网络的时间大部分是在家里,因此家长有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网络的责任。家长应监督青少年浏览健康有益的网站,及时了解青少年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情况,引导青少年使用积极向上的网络流行语,纠正青少年对待网络流行语的错误态度。家长可以利用与青少年的亲密关系,深入了解青少年的心理,把握青少年的思想脉络,运用积极健康又符合青少年心理需要的网络流行语与青少年沟通与交流,达到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效果。同时,家长要与学校及时联系,沟通青少年学生在家庭与学校的思想状况,共同应对不良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思想素质与价值观的冲击。家校合力运用新的网络载体,为青少年创建干净的网络环境,积极挖掘网络流行语的正面意义,使网络流行语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载体。
[1]张红梅.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研究[D].湖北:湖北工业大学,2013.8.
[2]徐津.网络流行语对青年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及引导对策研究[D].河北:燕山大学,2013.29.
[3]孙一鸣.学理论[J].思想政教育研究,2014(33).
[4]刘畅,吴国琴,刘舒.网络流行语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2(12).
杨利平,河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D
A
1006-0049-(2017)11-0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