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与传统的融合共生
——普罗科菲耶夫《第六钢琴奏鸣曲》触键技巧解读

2017-01-29 05:38马亚琼
黄河之声 2017年20期
关键词:普罗科菲耶夫八度触键

马亚琼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徐州 221004)

现代与传统的融合共生
——普罗科菲耶夫《第六钢琴奏鸣曲》触键技巧解读

马亚琼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徐州 221004)

《第六钢琴奏鸣曲》是普罗科菲耶夫最具影响力的钢琴作品之一,彰显了他对二十世纪钢琴音乐的音色观念与演奏技巧。大量使用的敲击性触键展现了不同于传统的现代风格,而抒情性的段落又展现了其古典的一面,而触键的技巧对于作品的演绎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普罗科菲耶夫;钢琴音乐;触键技巧

一、普罗科菲耶夫《第六钢琴奏鸣曲》创作背景

1935年,普罗科菲耶夫终于结束了长达十余年的国外漂泊生活返回祖国,定居于莫斯科。在回国之后,他创作出了很多重要的作品,钢琴创作方面最为重要的文献就是第六、七、八三首奏鸣曲,由于这三部作品完成于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常被称为“战争”奏鸣曲。

《第六钢琴奏鸣曲》完成于1940年,由作曲家本人在莫斯科无线广播时间首演。作为三部曲中的第一首,第六奏鸣曲从形式到内容、从音响到体验,无不给当时的听众带来了震撼人心的的听觉与心理体验。作品中充满了现代钢琴音乐语言、高难度的演奏技巧、庞大的结构、更加夸张的重音与力度对比、对比更加强烈的音乐形象,同时,这些新做法、新音响又非出自纯粹形式主义的追求,它较好地平衡了与传统音乐语言的关系,亦吻合了乐曲的“战争”内涵,刻画了战争的无情、残酷、人们对于战争的恐惧、对于和平家园的美好向往。这是一部真正显其奏鸣曲创作实力的大型作品。作品中一开始用强力度奏出的独特的主题音调,以及不协和的和声,形象地表现出了战争初期那咄咄逼人的气势以及人们对战争的恐惧心理。作品中包含异常丰富的内容,既有冷酷无情、令人恐惧的音乐形象,也有俄国式的抒情特性描写,而这些具有高度反差、对比的音乐形象的塑造,加上作品自身音乐语言的复杂性、大量存在着的高难度的演奏段落,让这部作品对演奏者的钢琴技巧与音乐诠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著名的钢琴家都曾现场演奏或录制过这首经典作品,并且留下了艺术处理、听觉体验不尽相同的音响版本。

二、《第六钢琴奏鸣曲》中的敲击性触键

普罗科菲耶夫在钢琴艺术史上的贡献不仅表现在创作方面,还突出地表现在他对于钢琴演奏观念上的创新,开创出真正现代的钢琴演奏风格。在20世纪到来的时候,是德彪西捷足先登成为了20世纪钢琴音乐的先声,他侧重于将钢琴看作是一件无槌乐器而追求朦胧纤柔的音色,追求对于光、色、气氛的描绘与变化。而普罗科菲耶夫的观念恰恰相反,他是最早将钢琴视做打击乐器的开路先锋之一,让钢琴真正变成了有槌的乐器,在作品中把钢琴作为打击乐器的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追求干、硬、金属声般而又富有弹性和活力的颗粒性声音。而这些做法,深深地影响了20世纪作曲家们的钢琴音乐创作。

“敲击性”的音响是普罗科菲耶夫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特征之一。“在他的指尖下,钢琴不是在唱歌或颤动,而是以一架打击乐器的严峻精确的声音——老式大键琴的声音——在说话。”他把钢琴当作一种打击乐器,运用滑奏(glissando)、用拳头锤击(col pugno)等形式,将音锤与琴弦的撞击力达到极致,发出强烈的、刺激的、狂暴的“敲击性”音响。

在演奏时要特别注意,“敲击性”不等于敲打钢琴。既要使音色具有金属般的铿锵、尖锐的特征,又不能粗糙难听,这是很不容易的,需要极其讲究的触键,这与巴洛克风格的颗粒性、古典主义风格的透明纯净、浪漫主义风格的柔和细腻、印象主义风格的敏感轻盈,在触键方法上有着巨大不同。

《第六钢琴奏鸣曲》中出现的“敲击性”演奏可分为三种:单音敲击、八度敲击和拳头锤击。

(一)单音敲击

第四乐章的尾声部分(400—411小节)是一个戏剧性的转折,主部轻松诙谐的主题被高、低音声部连续出现的三连音节奏的敲击所破坏,这里的和声变得愈加尖锐与暴虐,快速飞驰的经过句和神经质的敲击音响,又一次把战争的邪恶残暴带进终曲的音乐中。演奏这些单音敲击时,每根手指都应保持坚挺(可以依据演奏者习惯的不同,使用两根甚至三根手指一起敲击),手腕坚实但不僵硬。垂直快速触键,力量集中并具有爆发力,找到指尖与琴键的最佳契合点,并尽快离开琴键,使“尖锐”的音响同样富有共鸣,充满泛音,持续振动,如“敲钟”一般。即发力快,放松也要快。

(二)八度敲击

第一乐章展开部(第176—184小节)出现了快速的八度“敲击性”音响。“展开部音乐的高潮具有邪恶势力狂怒、猖獗、为所欲为的特征。这种感觉由于把钢琴解释成‘打击乐器’以及使用喧嚣刺耳的效果(glissando滑奏、col pugno用拳头锤击以及其他等等)而加深起来。”[1]这一部分将快速的双手交替单音敲击、快速的八度敲击、滑奏等技术与狂野复杂的节奏交织在一起,无论是在音响效果上,还是对演奏者技术能力的考验上,都达到了顶点。

第四乐章也出现了右手的八度敲击(如140—152小节)。这一部分从听觉上来讲,是敲击得尤为痛快的一部分,旋律充满了热情与勇气,仿佛是战士们浴血奋战,奋勇杀敌,大获全胜的写照。

单音敲击是以双手快速交替的形式来演奏的,除了要做到上述提到的手指坚挺外,还要注意在极快的交替中双手的配合与控制,冷静与稳定,且不可杂乱无章。八度敲击则要以肘部抖动为力量的出发点,手腕平稳,手掌保持坚挺,指尖略向里勾,以达到坚固的支撑。触键时要敏捷而果断,力量集中,一贯到底。高音声部要“敲击”出尖锐的金属质感的音响效果。滑奏的速度要更迅猛,力求每一个快速飞驰的声音都清晰饱满,颗粒分明,从中可以听到赤裸裸的侵略,这是普罗科菲耶夫式滑音的典型特点。

(三)拳头锤击

第一乐章展开部(第142、146和149小节)出现的三个和弦需用拳头锤击的方法演奏。锤击时,首先要将拳头握实,用五指外侧以及手掌外侧的肌肉接触琴键(具体部位要由演奏者根据所需要的声音去调节)。锤击前要有准备,使手、腕、臂成为一个整体,迅速移动到目标琴键上方,然后垂直触键,不作任何曲折的弧线运动,以达到最直接有效的锤击,使力量爆发点与触键点合一。切忌动作幅度过大而造成的砸键现象。

三、抒情性乐段的触键

在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中,不单单是打击性的音响,还有很多抒情气质的乐段(如第一乐章40—51小节),演奏这些柔和、温暖的旋律时,就必须完全摒弃“敲击性”的弹奏方法,而采用类似浪漫派作品的触键,以此来更贴切地表达出作品的思想感情。

如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是建立在B洛克利亚调式上的古怪忧郁的旋律,几乎没有和声支持,两手在平行八度上演奏。这一主题将普罗科菲耶夫抒情性旋律的压抑性与脆弱性表达到了极致。演奏这个部分,应将手指放平,用指面较厚的位置触键,手指与琴键的接触方式也不用那么垂直,可以由内向外把声音“推”出来,尽量软化琴锤对琴弦的敲击力,弹出细腻柔和连贯的声音。

整个第三乐章充满了普氏的抒情性,旋律优雅绵长,和声色彩新颖浓厚,复调织体丰满,是对战争中人性的刻画,令人陷入深深的沉思。演奏时,既要保持整体旋律线的连贯,又要控制好各声部间音量的平衡;既要在纵向上突出高声部的旋律,又要在横向上处理好旋律的走向。因此,触键的深度和力度就要非常讲究。通常在一个乐句中,弹奏旋律声部的手指,指触可以深一些,把琴键压到底部,而其他手指就要尽可能弹得浅一些,弱化着触键,达到既统一又层次分明的音色。另外,虽然谱面上标注的是9/8拍的节拍,但因为速度极其缓慢,演奏时可以看成是三拍子带有华尔兹性质的舞曲来演奏,这样可避免由于速度缓慢而导致的冗长拖沓的感觉。左手的柱式和弦触键时也不可用力过猛,应控制好力度服帖着触键,切不可因为机械生硬的弹奏而破坏了整体的连贯性。■

[1][俄]普罗科菲耶夫等 著.徐月初,孙幼兰 译.默者如歌-普罗科菲耶夫:文选·回忆录·评传[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121.

[2][美]哈罗德·C.勋伯格 著.顾连理,吴佩华 译.不朽的钢琴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普罗科菲耶夫八度触键
论钢琴八度演奏技法及应用
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音乐表现探究
试论钢琴演奏中触键对音色表现的影响
钢琴演奏中触键与音色的关系研究
刍议音乐表演与钢琴演奏中的八度技巧
浅谈钢琴演奏中歌唱性触键
试论音乐表演中如何进行钢琴演奏中的八度技巧
浅析钢琴触键技巧对音色的影响
Elght Below《零下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