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涛
(昆山市城北中学,江苏 昆山 215316)
姑苏之音,生机勃勃
——浅谈苏式音乐课堂
冯 涛
(昆山市城北中学,江苏 昆山 215316)
本文以“苏式”音乐教育之美为线索,阐述了初中音乐教育中为师之美,施教之美,地方之美的几个方面。思索了在音乐教育改革中,地方音乐教育应该怎样结合地方特色,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出来。
初中;音乐教育;教育改革
有一个古老的城市,它的名字从古时的吴、会稽、长洲……到今日的苏州,无论在世界的每一处响起,总有温婉的声音荡漾开来,掀起阵阵涟漪。在节奏飞速,浮躁喧嚣的时代,这个名字无比沉静,仿佛是管弦乐中突然响起的一串编钟,清脆悠扬,穿透了时光。
走在苏州青石板的小巷中,历尽沧桑的砖缝间溢出的是中国最动人的声音。有徐徐悠长,甜糯多姿的苏州评弹;有婉转细腻,典雅优美的昆曲;有抒情含蓄,清新流畅的丝竹乐。如此浑然天成的环境中,苏州的中学音乐课堂在音乐教育者的努力下承古博新,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和蓬勃的朝气。
随着“苏式课堂”理念的提出,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在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思考,以求给学生更新鲜的课堂氛围和更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把美育的种子播撒到学生心底最肥沃的地方。这里我先从三个方面来谈一谈。
音乐教育是指通过音乐来影响人的思想感情,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美育。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把音乐中美好的一面传递给学生,滋润学生的心灵,首先要给学生一个美好的印象。我们“苏式教育”中的每一位教师正是用自己的美,在浇灌着一个个学生。
在人群中,人们常常一眼能看出学艺术的人和普通人的区别,也许是从打扮,也许是从气质,也许仅仅只是一种感觉,因为艺术会带给人独特的魅力。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以身作则的给学生一种为人美的感受。这里所说的美丑不在外貌,而在于跟学生相处时是否有端庄从容的仪表。得体的装扮和真诚的笑容能给学生干净整洁,精神活力的感觉。
在师生沟通时,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好的第一印象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师生间的良好交流,成为课堂活动坚实的地基。
在所有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对艺术课的老师应该是最为喜欢的。在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下,教师应该用语言魅力去进一步征服学生。
语言交流是传递魅力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在学习歌唱的基础上,音乐老师的声音干净充满磁性,能安抚人心,让人安静的听其叙述。说话的时候,声音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也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而最重要的一点是,优雅的谈吐要建立在渊博的知识和阅历上。平时多看各类的书籍,不求知识有多通透,但求广博。看过的书不仅能幻化在脸上成为一道自信的光彩,亦能在讲课中珠玑咳唾。
此外,上课前准备要充分,课堂上的语言力求逻辑严谨,简洁明了。墨子曾对他的学生说:“多余的废话就像池塘的蛙声和树上的蝉鸣一样,人们或者不理会它,或者讨厌它。而雄鸡啼晓,寥寥几声却能引起人的注意。”
音乐课堂中常常会犯一个错误,教师会用许多方式去描述一种声音,描述一件乐器,而忽略了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表演给他们看。
一个教师在课堂中深情的演唱或演奏一曲,不管学生表面如何风平浪静,他们内心必然是震动的,他们会由忠的佩服老师,从而从内心接受老师传递的内容。这时我们的角色应该是艺术家和欣赏者。要做到这样一个精彩的表演,背后是教师坚持不断的磨练。
和着斜风细雨,一曲肖邦,一个舞蹈,一段高山流水……教室亦是世界,世界亦是一个广阔的教室,给学生无限想象。
人天生就是会追求美的。比如说小孩子,生下来还口不能言,已经知道目光要去追寻美的东西,看到长得好看的人想要与之亲近。所以环境的美观与否对处于其中的人也颇有影响。一个好的音乐教室,就好比一道色香俱全的菜,还未入口已让人垂涎三尺。
在郎朗的读书声中,忽闻一阵若有似无的乐声从某处飘来。循着音乐声而去,看到有一层楼与众不同,阶梯是钢琴键盘的模样,拾级而上,墙上是一幅幅音乐巨匠的画像。再走近一窥究竟,一个个风格各异的音乐教室就尽在眼中了。窗上飞舞的音符,柜上各种绿意盎然的盆栽,墙上起舞的仙子,教室后面整齐排列的琳琅满目的乐器,无不让人流连忘返。
随着每一个单元主题的变化,教室里的主题陈设也要随之而变。比如讲到爱国主题的单元,国旗军装的挂画自然不能少;讲到戏曲,那些个脸谱,装扮,乐器也都要摆设出来。以万变吸引学生。
一首荡气回肠的诗,一副耐人寻味的画,一段动人心弦的故事,一个好的开始已经预见了一堂精彩绝伦的课。
在音乐课堂中,一个好的情境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距离感和拘束感。在情境中,可以感知、认识、理解、训练,不仅仅如此,一个精心的设计,可能在无形中已经把重点难点融入其中,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只能张嘴惊叹:“原来你也在这里!”解决起来得心应手。
根据不同的课堂内容,一堂课的前中后,皆可以设置游戏情境、美术情境、猜谜情境、比赛情境等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活跃气氛的功效。
“给人一滴水,自己要有源头活水”。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老师对教学内容滚瓜烂熟,并且了解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状况之后,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能力水平而制定的。在“苏式”课堂的理念下,为了让教学内容像清泉而非一堂死水,教学内容一定要清新流畅。
“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教材之内可学的东西有很多,而教材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所以对于教材要大胆的删繁就简、返璞归真。剩下的精华还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当下的热点,地方的特色,整合出一堂课的内容。简单有效而又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能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样即围绕了学科要点,又让人觉得简约不简单,轻盈而不浮夸。
“苏式”课堂中强调了主体性和创新性,以此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探寻音乐,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音乐鉴赏能力。这种角色的互换在教育中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音乐源于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每个人的体会不同,感受的深浅也不同。最初的领略过程可能比较难,就算老师再声情并茂的描绘一段音乐的感情,学生也不可能完全明白。最好的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去闯,鼓励他们用自己的优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的学习。学生把自己的阅历融入音符,体验了追寻知识的过程,享受了创造的快感,也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人最大的挑战就是认识自己。学生由老师带领的被动学习,转化为老师引导下的主动学习自主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在音乐实践过程中更好的去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以满足他们的“自我发展”。
学习如爬山。乘着缆车直上云霄会错失很多乐趣和风景。自己攀爬虽时而荆棘,时而峭壁,时而密林,但真正站到山顶俯览众生的时候,是更大的满足。学生慢慢会发现,音乐是不可以完全用文字去描述的,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美。
姑苏的音乐课堂已经成为教育教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纷纷走进我们的课堂,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苏州最有名的曲艺非苏州评弹和昆曲莫属。曲艺中的语言充斥着我们听惯了的乡音,带着浓浓的乡情。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从唇齿中溢出,一波三折,荡气回肠。在我们的课堂中,要善于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妙处娓娓道来,让这些拗口的曲调变成朗朗上口的歌谣。
兴趣是靠激发的。曲先听,听而思,思而习,习而喜。经过时间的积淀和磨练,我们不仅仅要去欣赏这些曲艺,还要尽自己绵薄之力,把这一份文化传承下去。
江南丝竹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是在我国的民族音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一名苏州地区的学生一定要去感受一下这些乐器的魅力。
一支竹笛,一架古筝,一把二胡,一抱琵琶……从材质制作工艺,到形态演奏方式,总有一段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听一听、看一看、演一演、试一试,乐器就真正印刻在他们心里了。
除此之外,小调的传唱,舞蹈的韵律都是“苏式”课堂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音乐教育中,无论是在课堂内外,无论教学目标、内容还是形式,都是我们追求的美育之本。在国家音乐教育改革的倡导下,我们苏州音乐教育者正在努力利用地方艺术文化优势,一笔一划勾勒一个“美”字,希望它从笔画到笔锋皆能令人回味无穷。
“苏式”音乐课堂尚在茁壮成长,需要每一个音乐教育者给与它阳光雨露和源源不断的营养,才能变成一棵坚实的丰硕的大树。期待它枝繁叶茂时,每一片叶子都是充满生机的篇章,都能奏出属于自己的天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