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青,黄国伟,马 骏
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培养的SWOT分析继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后的思考
夏 青,黄国伟,马 骏
(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天津300070)
为保证公共卫生硕士的培养质量,构建公共卫生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开展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评估工作结束后,结合SWOT分析方法,对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培养的优势和劣势,机遇和风险进行系统分析与深入思考,探讨该培养模式未来发展的整体状况。
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SWOT分析
10.3969/j.issn.1002-1701.2017.09.063
(一)公共卫生硕士培养背景。
当前,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同时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我国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成为影响人体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2016年8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强调“预防为主,人民共享健康”。在面对大量公共卫生问题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公共卫生服务需求与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素质之间的矛盾。因此,深化公共卫生教育改革,大力发展公共卫生硕士教育,造就具有高素质、高层次的公共卫生应用型专门人才,具有深远的实际意义。
公共卫生硕士学位,主要是为公共卫生部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的高层次公共卫生专门人才。我国的MPH教育起步较晚。2002年开始正式实施非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我国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1],各培养单位大多实行理论学习、社会实践、课题研究三段式、学分制的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我国全日制MPH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的距离。
(二)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背景。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开展2014年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工作的通知》(学位〔2014〕17号)文件精神和要求,具有公共卫生专业学位授权点的20所高校参与评估工作。专项评估工作着重检查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完备性,主要从基地建设、师资队伍、教学培养、管理与保障体系、考核及学位授予五个方面展开。
作者为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在评估工作中发现了许多问题,结合对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培养的SWOT分析,了解MPH培养的优势、劣势以及将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为更好地培养公共卫生硕士提供参考。
SWOT分析法是一种营销环境分析法,通过对一个项目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和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y),威胁(Treats)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制定出一种正确的目标战略[2]。下面运用SWOT分析法对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培养进行系统分析。
(一)优势分析。
1.有利于培养高层次公共卫生专门人才。公共卫生属于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学科。应用性决定了其实践活动既包括各种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技能又包括管理决策等宏观活动。实践性表现在,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将贯穿于学习与培养全过程,突出学生解决医疗卫生实际问题的能力。
2.有利于进一步区分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的培养模式。MPH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管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其他学科门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出现一些问题,如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科学学位的培养模式进行指导、或者将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培养模式混淆等情况。公共卫生硕士由于其实践性较强,再次突显要将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分类培养的实际要求。
(二)劣势分析。
1.过于强调学位论文在学位授予中所占的比重。在学位论文的要求上,由于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不同,应突出强调MPH学位论文的实践性及应用性。同时应该突显实践报告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评价中的比重,实践报告一般可以从工作需求性;工作创新性;工作科学性;工作效益性;报告格式规范、完整、表达准确性等几个方面进行考核。在现有的培养过程中,导师往往过于重视学位论文的撰写,忽视实践报告在评价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中的作用。
2.对社会实践的后续关注较少,实践质量无法得到保障。MPH的培养过程要求进行社会实践,学校都制定了实践的要求或标准,如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去四个公共卫生机构进行实践,实践时间要求不少于一年。公共卫生硕士培养单位能够按照实习计划将学生安排到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社会实践,但是对实践的后续关注比较少,往往出现与培养目标中规定的实践项目相差较远,实践质量无法得到监督与保障等情况。
(三)机会分析。
1.紧抓双导师制,培养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进一步实行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双导师负责制,学生由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联合培养。学生在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指导下,就公共卫生专业领域内某一热点或重点问题展开讨论,最终完成学位论文和实践能力考核。校外导师主要参与实践过程、实践考核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制定培养方案及学位论文的选题及答辩等工作。
2.借助“慕课”“互联网+”契机,增加学生专业实践机会。可以借鉴“慕课”及“互联网+”等特殊网络课程模块,辅助MPH研究生学习,这些课程设置较为灵活,共享网络知识资源,弥补传统课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有效缩短学生课堂课上时间,更好的实现实践基地的考核和培训。
(四)威胁分析。
1.招生分析。据统计,近年来第一志愿填报MPH的学生较少,录取学生多为调剂生源,学生不了解MPH的培养过程和就业去向,不清楚与科学学位的区别,导致出现第一志愿报考率低的情况。因此要改善MPH教育的现状,首先就是要在生源上进行改善,加强宣传教育,使学生充分了解MPH的特色和优势[3]。
2.就业分析。2012年起,全日制MPH毕业生陆续就业,但整体就业状况不好,用人单位对MPH的认识不够,将MPH认为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的某个研究方向,不了解MPH的实际意义,没有达到培养公共卫生硕士的预期,需要后期加大推广力度,使用人单位了解公共卫生硕士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过程。
结合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评估过程,从基地建设、师资队伍、教学培养、保障体系、考核评价五个方面进行策略分析。
(一)基地建设——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调整优化现有实践教学基地,逐步建设符合国家要求的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发挥基地实践培养作用,体现专业学位培养以实践能力为主的特点,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构建科教结合,产学结合培养公共卫生硕士的长效机制。
(二)师资队伍——增强基地导师的整体水平。
进一步提高各基地导师的带教水平,加强师资培训。明确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职责,明确各培养时段的培养要求,培养流程、学位授予、奖助体系等方面的基本规范。定期开展导师培训,可以分为导师岗前培训和常规培训两部分;针对岗前培训和常规培训有不同类别的导师考核,导师通过考核后,可进行招生,如考核不合格,需进行下一轮培训,合格后方可招生。
(三)教学培养——努力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一方面,强化国际合作交流,注重建立与境外高水平大学、组织机构的全面伙伴关系,增加全球或国际卫生领域课程模块,开拓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另一方面,利用综合性研究平台,通过多学科课程模块,丰富学生知识结构;实施和深化“全程双导师制”,努力拓展社会教育资源,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四)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学位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衔接。
积极推进专业学位授予与获得相应职业资格有效衔接,建立培养与就业互相促进的长效机制。根据公共卫生专业学位教学培养方案,结合专业学生研究方向特点,突出特色,探索建立起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与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衔接机制。
(五)考核评价——注重“知识-能力”培养体系的发展。
实践基地建设应注重高校与政府、医药企业、医学研究机构全方位合作,强化政府部门、产业部门、研究部门在公共卫生硕士培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仅能够实现人才培养知识资源的高度共享,而且显著提升公共卫生硕士的社会实践能力。这种“知识—能力”培养模式符合以人才专业核心知识能力培养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所培养的学生有“良好的基础知识、优秀的实践技能”,未来的考核评价体系更将侧重“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联系程度,能否达到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育人标准[4]。
[1]陆小新.MPH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几点做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1):22-24.
[2]沈欢瑜,欧伟麟,郑婵娇,等.全科医学“5+3”规范化培训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并轨的SWOT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12):940.
[3]李宏辉,张毓洪,杨惠芳,等.对全日制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4(6):1128-1130.
[4]向 浩,毛宗福,汪春红,等.“一化两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研究[A].全国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会资料汇编,2016.
G643
A
1002-1701(2017)07-0126-02
2016-10
夏 青,女,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医学教育管理。
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HE3098);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16ZLZXZF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