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国博士招生“申请—考核”制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2017-01-29 02:30:15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博士导师研究生

谭 骏

关于全国博士招生“申请—考核”制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谭 骏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湖北武汉430071)

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目标是提高选拔质量,拓展优质生源,解决好选拔标准、选拔办法和选拔机制等问题。该论文从国内博士招生现状与问题、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及改革的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为国内高校博士招生“申请—考核”制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申请考核制

10.3969/j.issn.1002-1701.2017.09.062

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因此,如何培养出更高质量的博士研究生,对于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意义。而实现此目标的首要问题是怎样通过招生来更好地选拔博士研究生。针对于此,国内部分高校开始思考与探索博士招生“申请—考核”制改革。

一、现状与问题

国内目前主要的博士招生方式有普通招考,直博生,硕博连读三种招生方式,其中以普通招考为主。对于传统的普通招考方式,“各方面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主要是现行制度不能有效考察学生的专业素养、学术潜质和职业能力,导师招生权落实不够。”2013年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明确强调: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各招生单位要积极做好推进博士招生制度改革工作,要逐步建立起博士招生分类管理的动态选拔考核机制,发挥导师选拔精英的作用[1]。目前的博士招生方式影响制约提高生源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客观原因和体制机制原因,其中,客观原因是指对人才素质的科学评价和客观衡量缺乏统一、量化的方法;体制机制原因是指对招收学生的标准不清晰、测试评价质量有待提高,培养单位、导师的积极性及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和规范。

二、探索与实践

(一)改革的探索。

2007年北京大学首次在招收国外研究生时采用了“申请—考核”制。2012年武汉大学等高校部分专业也相继实行了博士招生“申请—考核”制[2]。在漫长的改革探索中,武汉大学作为一个缩影,代表着国内高校对于博士招生制度改革的不懈努力。

武汉大学经过多次改革探索,博士研究生招生形成以普通招考为主,多种招生方式相结合的多元化选拔机制。为进一步深化博士招生制度改革,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武汉大学于2010年启动进一步扩大博士生指导教师招生自主权的试点工作,允许高水平知名博士生导师以综合考核的方式选拔人才。2011年有27名博士研究生通过入学考核的方式录取。2012、2013年分别有41、38名博士研究生通过入学考核的方式录取。2014年,将范围扩大至当年博士招生专业目录中对外公布招生的导师,本年共招收47名。2015年通过“申请—考核”录取博士研究生131人。

几年来的探索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基于此,武汉大学将从2016年开始,以全面实行博士研究生入学“申请-考核”制选拔为载体,进一步深化博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二)改革的目标与任务。

深化博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要通过体制机制的积极调整,进一步激发培养单位争取优质生源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发挥专家组作用,提高测试评价的科学性有效性,提高博士研究生选拔质量。

1.注重学术道德、专业素养、研究能力和创新潜质的综合考核评价。要充分发挥专家组审核作用,发挥和规范导师作用,形成特色鲜明的考核办法。对通过学术道德、专业素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表现出来的博士生培养的基础和潜质,发挥专家组的发言权和识别力做出学术评价。

2.公平高效、权责清晰,确保招生工作科学、规范、公平和安全。罗尔斯说,“英才统治的社会是用机会平等作为追求经济繁荣和教育向善发展的手段”[3]。博士培养虽然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但也应该在注重效率的同时体现公平性原则,以促进教育的正义性[4]。客观公平是首要要求,既要程序公平,也要使结论客观科学,需要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相互配合协作,既有相应的权力,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有权必有责,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都要在一定的范围内运行。此外,还要有效率,具备可操作性。

3.激发培养单位内生动力和活力,提高博士培养质量和学位点建设水平。培养单位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第一责任主体,人才选拨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前提与基础,研究生教育质量贯穿于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的教育全过程。既包括激发培养单位吸引、选拔优质生源的动力和活力,激励培养单位主动提高质量,积极推动培养机制、质量保障机制系列改革。

(三)改革的实践。

1.关于考核测试。统一要求与发挥特色相结合。学校统一组织外语水平测试,并提出学科专业综合考核建议参考线,培养单位自行设定本学科专业的基本分数线。综合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学术素养、外语水平、创新潜质三个部分。学术素养主要考查候选人的专业基础、知识结构、学术研究兴趣及研究能力等;外语水平主要考查候选人是否具备应有的外语应用能力;创新潜质可结合候选人学术研究经历,考查候选人的科研创新能力。亚里士多德说过:“心智的真正成就只能通过人们自身的非功利取向的追求所确认。”[5]因此,综合考核内容必须充分,并包含学术道德、思想品德考察。

2.激发培养单位学科建设的内生动力与活力。通过扩大自主权和激励手段相结合来实现。培养单位根据学位点建设规划,决定当年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学科专业和上岗导师条件、规模、人选,编制当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包括学科专业招生计划;结合本单位实际和学科特色明确选拔标准,设计考核测试方案并组织实施;确定候选人、初录名单。

学校的资源配置以绩效为导向,培养质量高、资源绩效好的培养单位将得到倾斜和支持。通过培养单位自主权的扩大与激励手段相结合,给予培养单位更大空间,由规模扩张转向提高质量的内涵发展。

3.强调学位点(学科)的因素。培养单位以学科为元素组成,导师以学科为阵地从事教学研究等活动,学生以学科为平台指导、培养,学科是不同主体之间的联系纽带和共同利益。

4.关于专家组和导师的作用。培养单位成立考核专家组,由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组成,发挥学术评价作用,包括考核模块、测试形式的设计和实施,给出评价结论;通过上岗招生、在初录考生中选择博士研究生,发挥招生权。对于部分具有特殊贡献的博士生指导教师和特殊才能的人才,培养单位可提出专门的选拔办法。

5.关于权责划分和保障公平。学校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博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招生选拔等工作。研究生院审定培养单位实施细则,指导培养单位实施。培养单位的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单位博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招生选拔工作。专家组负责学术评价工作,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根据专家组的学术评价结论,确定候选人名单、初录名单。专家组对申请者评议结果及考生综合考核成绩负责,招生领导小组对候选人及初录名单负责。

法律旨在创设一种正义的社会秩序[6]。制度作为法律的具体化内容,也必须具有正义性,维系在公平的秩序体系中。部分高校在现有的博士招生申请考核过程中,博导具有过大的话语权,导师的招生选择权“猖獗横行”[7]。虽然导师招生中采用了自主考核招生,但这也是一种不能排除国家权力影响的社会自治的特殊公权力,也要受法律的规制[8]。孟德斯鸠曾说过,一切有权利的人都容易犯错。倘若使用不当,势必会致使招生与录取权利的功利化即商品化、私权化及官僚化[9]。因此,为保障公平,《意见》和《办法》分别对信息公开公示监督及问责追责做了具体要求,以确保权责明确与加强信息公开和监督。

三、改革的意义

博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高校综合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服务于学校改革发展建设总目标,融入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全过程。以博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契机,立足实际,全局谋划,增强前瞻性、针对性,积极推动研究生培养机制等配套改革,最终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通过改革激发动力,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22-zcwj/201307/154118.html.

[2]索昭昭.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借鉴[D].苏州:苏州大学,2008:1.

[3]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45.

[4]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姚大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56.

[5]郝文武.平等与效率相互促进的教育公平论[J].教育研究,2007(11):27-31.

[6]博登海默.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331.

[7]张维平.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滥用与规约[J].现代教育管理,2009(11):41-45.

[8]陈 亮,曾庆吉.特色化大学视阈下政府规制限度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C):23-27.

[9]陈 亮.公平正义诉求下的博士招生“申请—考核”制探微[J].现代教育管理,2014(12):107-111.

G643

A

1002-1701(2017)09-0124-02

2016-06

谭 骏,男,硕士,主要从事科研与研究生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博士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制冷博士来帮忙
神奇博士感冒了
V eraW an g
导师榜
博士蚊
爱情导师
小说月刊(2015年12期)2015-04-23 08:50:56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润博士问答
科学之友(2014年24期)2014-03-20 14:3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