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娇艳
从创新创业视角谈药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以广东药科大学为例
罗娇艳
(广东药科大学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以一所应用型药学高校为例,对于新形势下药学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分析,提出了创新创业背景下要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新创业实践政策配套及硬件投入、校企协同育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等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大学生。
药学;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
10.3969/j.issn.1002-1701.2017.09.007
医药行业一直是关乎国家经济增长和人民健康事业的朝阳产业。药学是一门强调创新和实践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对创新创业的要求也更高。因此,从创新创业的角度来审视药学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广东药科大学是广东省培养高级医药卫生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学校调整了教学理念,将教学目的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转变,做到课内课外相衔接、教育实践一体化。
以培养应用型药学人才为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构建起“强化基础,加强实验,因材施教,重视创新”的药学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将药学本科四年教育分为三个阶段:低年级—早期接触科研,进行实验室制剂科研和技术的培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中年级—中期专题研究,强化科研能力和专业技能;高年级—后期科研实践,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依托各级实践教学平台,分阶段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课程设计上,以创新药物研究为主线,打破课程壁垒,开设新药研究与开发课程,内容覆盖从药物提取、分离、结构优化、活性筛选到成分测定、剂型选择和改革、生物利用度测定等药物研发基本环节。强化英语教学在专业课程中的应用,开设专业英语强化训练课程,增强学生对专业文献查阅、翻译和书写的能力。增加实验学时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实验课程单独设课,单独考核。
加强校内外专业实验室、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校内依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各专业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了“GMP实验室”模拟制药生产车间、“药德堂”模拟社会药房、“制药设备教学实验室”模拟制药工程设备车间等多个校内情景模拟教学实验室,采用情境式、体验式、模拟式教学,将药物生产、营销等过程在实践教学中进行模拟,锻炼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既生动、形象,又紧贴实际、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
校外依托省级和国家级校外实践基地,实施校企协调育人。与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国家级校外实践基地。旗下有十余家知名医药企业,经营范围覆盖了药品研发、生产、检验、流通等各个环节,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了优秀的场地与机会。
1.全面开放实验室。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低年级熟悉各类实验操作,中年级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参与教师科研工作,高年级以项目形式进行自主科研活动。力争做到“全面、全程、全员”,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2.建立选修课学分和实验室开放之间的学分互认制度。将实验室开放作为特色选修课程,考核合格者纳入学分管理,极大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技能训练的积极性。
3.提高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增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及公开发表论文在综合测评中加分的权重。为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报销版面费。
4.设立专项资金,为学生开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比赛,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挑战杯”竞赛、全国“药苑论坛”活动、校际或校内实验技能操作大赛等活动。指定专门的老师对参赛学生进行指导,审阅学生的项目申报书,并提出详细的修改意见。
5.鼓励教师积极引领创新创业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可量化成教师的科研工作量,按照科研奖励条件给与奖励。鼓励教师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参与科技创业和成果转化、创办科技企业或在企业兼职、离岗创业等。
紧密联合行业企业,实施“校政行企”协同育人,将教学活动由学校延伸到医药企业:学生通过“校内理论,企业实践”的方式完成课程学习;学校、企业双导师制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学校向企业派出“科技特派员”,既能联合企业进行科研合作,又有利于“特派员”深入企业参与生产和管理活动,并将这些实践经验融入教学活动。通过这些合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也强化了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技能的传授能力。
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来校授课和宣讲。对于紧密实际结合的课程,如医院药事管理、临床药学案例分析等,直接邀请医院药学部的专业人员承担课堂教学任务,结合生动的现实案例为学生授课。邀请知名医药企业管理者来校开设讲座,讲述他们的奋斗历史,激发学生创业的激情和信心。邀请行业内科研杰出者来校讲学,为学生提供新颖的科研思路,引导他们创新思维的形成。
学校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对教师进行教学理念、教学改革和创新创业能力培训。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支持教师以“科技特派员”的身份进驻企业进行生产实践或者与企业展开科研合作,以交流访问学者的身份进入国内外高校进行交流学习,将与企业交流合作或者交流访学作为职称晋升的基本条件之一。
发挥企业专家队伍的力量,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医药企业家等行业优秀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开设创新创业系列讲座,传授大学生更多创新创业的实战经验。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通过教育与教学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财富和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1],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1.组织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将“药”这个专业元素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明日医药之星系列活动”为主题的品牌校园文化活动,如“创业实训大赛”、“药膳美食节”、“实验技能操作大赛”、“药品知识竞赛”、“知名医药企业校园行”、“药品广告大赛”等等。
2.引导学生成立具有医药专业特性的社团。如成立“红十字会”、“安全用药服务队”等专业社团,开展以药学为载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增强他们对专业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3.打造具有医药特色的网络校园文化。目前已建设了“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等3个特色素质教育网络平台,同时营造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利用网络做好创新创业宣传,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创新观、创业观和成才观。
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下,广东药科大学药学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创业意识增强、创业能力提升:学生以“上手快、善沟通,动手能力强”而广获用人单位的好评。2010年以来,药学学生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科研论文30多篇,在省级以上创新创业项目以及“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数学建模竞赛”、“实验技能竞赛”等各类体现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大赛中获得各类奖项90多项;2013和2014,学校与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分别合作共建了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和省级应用型协同育人平台;2015年,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批准为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更高层次的平台。
虽然药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药学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也不仅指在校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生,还特指已毕业几年、志在创业的学子[2]。对这部分人群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将是高等教育和社会继续教育衔接中的重要课题。
[1]郑少燕,杨棉华,陈茂怀,等.高等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途径探析[J].医学教育探索,2010,9(5):710-712.
[2]马永斌,柏 吉吉.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6(6):99-103.
Studies on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in Pharma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A case study of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Luo Jiaoyan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Guangdong,China)
This article takes an applied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cultivation of pharmaceutical students’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innovative abilit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To cultivatingmore new 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of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innovative ability,it’s presented that the aspects of the innovation of talent trainingmode,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al policy supportand hardware investment,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campus culture should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Pharmacy;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Applied Talents
G642.0
A
1002-1701(2017)09-0015-02
2016-10
罗娇艳,女,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学管理。
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研究项目“医药院校英语特色班的实践与改革研究——以广东药学院为例”(2011TJK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