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东,潘华峰,陈楚杰,赵金媛,林钟宇,蔡甜甜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已成社会关注热点,医学生因其医学专业的特殊性,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许多医学生因职业生涯缺乏合理思考规划,盲目追求“四证合一”而忽略了读硕士研究生的真正学识意义,从而导致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十三五规划”出台,为提升我国医疗服务能力提供了发展方向,建立完善的“5+3”医学生心理健康调试制度,不仅是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提升我国医疗卫生诊疗技术水平、全方位服务群众的需求。
医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相对于其他非医学专业有其特殊性,在校期间专业课程繁重,学时较长,毕业后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再加上近年来医学教育体系改革,如“5+3”医学专业型学位研究生政策,医学生对此医疗政策解读不充分[1],对专业的满意度下降,对职业生涯规划模糊等,致使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2]。
“5+3”专业学位制度,在提高中国整体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在这种新政策的背景下,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得到各方面重视。医学生应学会调整自我心态,家庭、学校、社会给予必要的支持及鼓励,保护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
部分医学生由于经济困难,经历不住长学时的医学教育,尤其在“规陪”政策、“5+3”学位制度的影响下,部分医学生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认为待遇、就业机会不公,经不起就业竞争的冲击,加之社会上渲染“外国医学待遇高”等不良信息,导致部分医学生存在否认当前医学教育体系的心态。
由于个人定位不准确,对体系改革抱有不良心态,部分医学生的价值观、目标、厉害关系的模糊性,选择、变化、竞争的复杂性,都成为制约自身发展的重要枷锁[3]。这种“不确定性”,成为医学生心理问题的潜在因素。
有学者[4]认为医学生对专业的满意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一定相关性。相关调查亦发现[5],超过40%的医学生认为医学专业不符合自己兴趣,且违背意愿学医、学习不勤奋的学生会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
在“5+3”培养模式下,假若医学生对培养模式制度认识的模糊,对专业课程的耐受性差,对医学就业前景过度担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进而产生心理压力大、焦虑等不良情绪,结果是带来不良的心理问题。
良好的社会支持和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有助于缓解精神紧张,帮助个体应付应激事件,从而起到保护心理健康的作用[6]。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处于心身疾病高发时期,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支持,必然会使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
“5+3”专业学位研究生规范化培训政策的出台,无疑可以提高专业型研究生的临床技能,但是,许多本科学历医学生执着于“考研”,致使硕士研究生考试压力越来越大,加之医患矛盾、红包现象等诸多社会对医师的误解现象,加剧医患矛盾,使医学生对未来职业好感下降。因此,负面的社会环境影响必然造成医学生负面的心理反应。
随着当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新兴移动终端的接受程度日益高涨,“互联网+”模式的兴起必定将会给医学生心理健康网络诊疗服务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建立一个基于“互联网+名医名师”心理健康平台成为可能。
相对于传统的线下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线上的心理咨询服务模式更具优势,如保密性更好、更加平等的情感交互、网上心理测试更加方便[7]。因此可利用网络平台,向医学生提供丰富活动资讯以及心理健康咨询服务,让医学生了解行业现况,熟悉医疗政策,提升个人对社会的认知感,进而提升对专业的满意度,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在医学生需要心理辅导时,线上质询心理医生或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在线观看相关健康教育信息,以及时、有效的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目前医疗网络平台,大多是由医术精湛的医师团队组成,其服务对象为“患者”,而大多数具有心理问题的医学生难以确定自身是否为“患者”范畴,同时教师易难以及时发现学生是否具有心理问题。因此需打造“学生—教师—医生”线上沟通渠道,给医学生提供优质线上心理咨询诊疗服务。通过建立“互联网+名师名医互动”平台,打通学生—教师—医生线上沟通渠道,将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
1.打造校园心理健康网络服务研究平台。尽管近年来互联网+移动智能通讯的迅猛发展,但移动医疗在临床医疗的应用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中国能下载的医疗健康类App有两千多款,但心理咨询相关的健康类APP平台较少。同时现有的健康类APP亦难以辅助教育与科研创新发展,难以整合医疗、教育、科研行业的关键数据。因此,以心理健康服务为切入点,建设“互联网+名医名师互动”数据管理体系,以手机等移动设备为终端,实现学生、教师、医生三者紧密的联合体,实现面向广大师生全程心理调试。
2.创建基于大数据平台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随着目前大数据技术的逐步发展,人们对于医疗诊疗信息的重视,每一位患者拥有专属于个人的健康管理档案将成为必然。而每一份健康档案,对学生、教师、医生诊疗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至医院进行心理问题诊治,学校往往难以及时了解学生个人心理问题,难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校内心理辅导。如果结合“互联网+”模式,将所有的诊疗信息汇集起来,构建“移动健康档案”。教师根据健康档案指示,有倾向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医生根据学生在校心理健康档案进行诊疗方案设定,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健康档案而进行临床科学研究、疗效评定等。从而达到整合名医名师资源,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管理质量、方便性等。
3.建立网络心理健康名医名师品牌。目前移动医疗服务尚未渗透于临床诊疗整个过程,究其原因,不外乎网络诊疗水平底、信誉度差,加之平台创新意识淡薄、创新活动主体信息无交流,致使创新研发失败风险增加、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低下,产业转型升级滞后。因此,以“名医名师”为团队基础,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诊疗研究,创建独具特色心理诊疗模式,打造网络名医名师品牌,实现患者长期跟踪服务诊疗,从而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大数据分析和个性化治疗将具有重大心理健康调试意义。
由于处于“5+3”制度实行初期,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尽完善的环节,“5+3”医学生心理健康调试对策需得到重视,做好医学教育改革与医学心理健康调试策略的衔接。未来,可针对个人、学校、社会等3个方面进行完善,创建“互联网+名医名师”模式,探索出合适的医学生乃至广大大学生的适宜心理调试模式,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综合型人才。
[1]原鲜玲,江秀娟,罗亚环,等.医学生对“5+3”政策的认知与调查[J].大众科技,2015(9):194-196.
[2]王 媛,王 伟,张 微.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7,20(4):508-511.
[3]于海琴,胡婷婷.不确定性时代的青年生涯发展[J].中国青年研究,2013(5):100-104.
[4]刘欢欢,张小远,解亚宁,等.不同年级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及其专业满意度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5):331-333.
[5]王 玲,叶明志,肖小琴,等.医科大学学生专业及学习态度调查[J].中国校医,2003,17(1):39-40.
[6]沈晓红,黄 丽,祝一虹.医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及有关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4):25-27.
[7]何 玲,缪 盛.基于网络的多元交互式心理咨询平台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05,15(6):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