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顺
《滕王阁序》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
何永顺
《滕王阁序》以其典雅工整的形式,鲜明活泼的节奏,优美华丽的文辞,深邃开阔的意境和对人生深刻的感悟征服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学者的心,成为传承千年的文化经典,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也收录了这篇文章。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几个地方的注释值得商榷。
一是“俨骖马非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教材对“俨”的注音有变化,在2006年11月出版的教材中,“俨”的注音是“yán”,但到了 2011 年 11 月出版的教材中,这个字的读音改成了“yǎn”。这样的改变,当然有编者的考虑。但我认为把 “yán”改成“yǎn”不妥。注释中分明注明:“俨”同“严”,整齐的样子。我也查过相关的资料,周大璞等主编的《古文观止注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版),第488 页,注解25○,也这样解释这个字:“俨”通“严”,整治。既然是通假字,读音就应当要读本字的音。譬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 “性”,读“xìnɡ”。因此,“俨”还应当读“yán”妥当,也便于教学。
二是“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教材把“即冈峦之体势”解释成“(高低起伏)像冈峦的样子”,那么“即”字又是什么意思?若按教材的注解,“即”就成了“是”“像”的意思了。果真如此?若联系上下文,再根据骈文的特点,“即”与上一句“穷岛屿之萦回”中的“穷”字用法应当是一样的,都是动词。再者,从意境上而言,上下两句的意境应当是相联的。上句讲“平地和小洲,极尽岛屿曲折回环的景致”,意境悠远阔大;而下句解释成“宫殿,(高低起伏)像冈峦的样子”则缺少了韵味,与上句的意境相差太远。所以,把“即”含糊地解释成“像”不妥。其实,滕王阁修建于赣江东岸,其周围的建筑多依山势而建,“即冈峦之体势”理解成“依附着冈峦起伏的山势”才妥当。
三是“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教材中把这两句翻译成:排箫的音响引来的徐徐清风,柔缓的歌声吸引住飘动的白云。从前后内容看,似乎没什么问题。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对这一句的解释是:形容歌声美妙。并未作过多的解释。其后还引用《列子·汤问》中的一句话“抚节悲秋,声振林木,响遏行云”,来说明王勃这句话的出处。但我曾看过一篇文章,其中把 “纤歌”的“纤”注音为“qiàn”,却让人眼前一亮。这句到底是解为“xiān”歌还是解为“qiàn”歌妥当?前文讲到作者“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意即王勃是站在滕王阁上眺望,既然登于高处,他听到的有可能是宴会上“爽籁发而清风生”的柔婉之音,也可能是汉江边上纤夫们喊号子的声音,即纤(qiàn)歌。另外,从后面“白云遏”这三个字看,歌声当要洪亮高亢或悲愤低沉才会有“遏”的效果,轻柔婉转的歌声怎么能阻挡白云?从这个角度而言,纤(qiàn)歌似乎要更贴切更妥当。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一词中,也用到这个“遏”字: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试想,要阻挡住飞快的舟需要多大的力量?若是轻缓的声音,就当如《李凭箜篌引》之中的效果: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四是“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教材把“不齐”解释成“不平坦,不顺利”,似乎也没有问题。按照《辞源》上的解释,“时运”有两个意思:1.四时运行;2.运数。若按教材对“不齐”的解释,“时运”应当是“运数”的意思,那为什么不直接把“时运不齐”解释成“时运不济”?其实,时运不济也有命运不好的意思,两者意思相近,又何必搞得这么玄秘?也许编者认为“时运不齐”应当要理解人的运数不同吧,既然如此,就该在注解中注明,以免引起误解。
当然,以上只是笔者的一孔之见,其中的一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也希望能引起方家的重视,并给予指正批评。
[作者通联:湖南永州市江永县潇浦镇凤凰路江永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