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倩
摘要:怀素的草书任情恣性,酣畅淋漓,他的代表作《自叙帖》更是绝妙,其将笔势与体势完美地融合,被称为传世佳作。本文以唐代怀素草书代表作《自叙帖》的笔势和体势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图版,分析"势"的表现性,分别从笔势的点画、牵丝引带,体势与字形、体势与章法几方面加以阐述,以加强对草书的深入理解,使对其认知更趋于清晰和客观。
关键词:怀素 草书 笔势 体势 《自叙帖》
中图分类号:J2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2-0059-03
一、“势”
(一)“势”的含义
关于“势”的解释,在《辞海》中有这样几项:一曰权利也;二乃凡力之奋发皆曰势;三乃形状也;四乃机会也。
在孙子兵法中,“势”的概念被最早提出,“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势也同样是军队中的重要指标。在对用兵的掌控中,要随时根据敌情有所调节,灵活多变,没有固定的战术或方法。书法如同兵法,关键在于造势。西汉初期名将萧何最早论到书法与兵法,就说:“夫书势法,犹若登阵,变通并在腕前,文武遗于笔下,出没须有倚伏,开闺籍于阴阳。每欲书字,喻如下管,稳思审之,方可下笔”。其实,对书法与兵法的最好说明是《笔阵图》,“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稍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网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是接也。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潘,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二)“笔势”
书法主要包括笔法、笔势、笔意三个方面,笔势则是在熟练运用笔法的基础上产生的。两晋时期,索靖说自己的字势为“银钩尾”;后人也有评价王羲之字势“转左侧右”;宋米芾称自己“刷字”,说的都是字势或笔势。首先,我们常说笔势是离不开形体的,也就是由势升形。形是看得见的、静止的,而笔势则是内在的、运动着的。而当我们现代书家在挥毫写字时,即通过笔势的回环往复,以势成形的过程,也就是由动态到静态的过程。其次,笔势也是离不开笔力的,势强则力强,有力才能生势。唐太宗李世民在总结自己的习书经验时谈:“今我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唯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再次,笔势更离不开用笔,在熟练用笔中产生笔势的同时,笔势也存在于用笔的过程当中,二者相互依存。但由于人的性情和所处环境的不同,所产生的笔势各不相同,所以说势无定势,势又分为涩势、疾势、转笔之势、空中取势、崎侧之势、折搭之势等。
本文主在研究怀素的草书,且草书在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中是最具有表现力的书体,因此我们会把对笔势的分析限定在草书上。唐张怀瓘在《书断》中最早提出“一笔书”这一概念,即草书自始至终延绵而下,似乎一笔而成,无断代,当然这也是对草书最基础最简单的认识,形象地表达了草书的特性,强化了字与字之间的笔势。
(三)“体势”
体势,即字的姿态,也就是字形的左右摇摆而产生的视觉动态。体势主要指字与字之间、字组之间、行与行之间乃至整篇的态势美,它主要集中体现在书法的章法美。有了这种体势,可以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字合为一体,使字与字之间有一定顾盼、迎合的姿态,甚至使之合为一体,让读者感受到变化莫测以及姿态丰富的美感。体势可分为疏密、黑白、变化、奇正等等。
(四)笔势与体势的关系
1.笔势——时间性
笔势,是毛笔在连贯性书写中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轨迹,这种运动轨迹,有些是可视的,有些却又是隐形的、不可视的。书法强调时间性,是一种连贯性的艺术,这在草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要说对笔势的深入考究,必然要对其“节奏”进行研究。现代硬笔书法家庞中华先生曾经用手风琴伴奏,来表现书法线条的节奏韵律美,不同的节奏将会产生不同质感的线条,而没有一种艺术是没有节奏感的,匀速书写的笔势,其书法作品必然是呆板的、混沌的,没有任何的艺术性可言。这里所说的节奏感即指笔势所具有的时间性。
2.体势——空间性
书法是块面性的艺术,体势强调空间性,由于结体的大小、形状、疏密、方向的不同,墨色的浓淡、枯湿的不一致,会形成章法上给人跌宕、错落、摇摆等不一样的视觉体验。这里所说的视觉体验即是体势的空间性所造成。
3.笔势与体势的统一
书法同时兼有时空之美,它是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艺术,也就是笔势和体势相统一的艺术。其实,书法与绘画、音乐艺术、雕塑、舞蹈都有关联处。在时间维度上,可将书法与绘画、音乐相提并论,但若從空间维度来看,书法与雕塑、舞蹈亦有关联,书法的线条、结构、章法,决定着它具有空间性的特点,而提按顿挫的书写节奏感,使得其时间性更加突出。笔势与体势的分析与书法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密不可分。而要想进行真正的艺术创作,二者要紧密联系,不可分离。
二、怀素及其作品简介
(一)怀素简介
怀素,唐代书法家,字藏真,俗姓钱,湖南长沙人。自幼出家,精勤学书,以善“狂草”名世。其性灵豁畅,狂放不羁,好饮酒,兴到运笔,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虽多变化,而法度具备。其狂草继承张旭,而有所发展,谓“以狂继颠”,并称“颠张狂素”,对后世影响很大。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曾在《草书歌行》中称:“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二)怀素作品简介
怀素的传世代表作有《自叙帖》《苦笋帖》《论书帖》《圣母贴》《草书千字文》《藏真帖》《律公帖》《食鱼帖》等十数种,其中,《自叙帖》凭借其“气乎成技”独特的艺术个性,成为流传至今的草书佳作。
《自叙帖》是纸本草书,卷高28.3cm,长755cm,全篇126行,702字,是一本自我营销式的短片书籍,自述了他学习草书的历程。《自叙帖》正是怀素本性的流露,其点画飞动,变化莫测,气势逼人,然而虽骤风旋雨,迅疾骇人,却法度十分严谨,不失规范。怀素的《自叙帖》将狂草的“狂”表现得酣畅淋漓。实属大美!
三、怀素草书的体势分析:以《自叙帖》为例
(一)《自叙帖》的行轴线及行间体势
《自叙帖》全篇虽行笔速度较快,但前三分之二部分的字距、行距相对比较规整,但到了全文后三分之一处,一个“戴”字极为夸张,他的放荡自由的心性表现到极致,同时使全篇达到高潮,也使其带入例如有法而无法的境界。
行轴线,也就是字组线的连接线。行轴线大概分为两种,其一为直线型,即将字组线直接連接;其二为斜线或折线型,即字与字之间或字组之间的连接要通过斜线或折线来连成行轴线。行轴线的不同,也就赋予了它不同的行间体势,有的端正顺直,有的则左右摇摆,摇曳生姿,变化万千。
书法中章法的疏密往往是由字距或行距的空白而决定的,有的书家喜欢疏朗萧散的感觉,所以会把字距、行距拉大,而有些书家则通过缩小字距、行距来增加神采茂密的意韵。正是刘熙载所言,小则一字及数字,大则一行及数行,章法上的紧密与疏松相结合,《自叙帖》做到了。此外,《自叙帖》在章法上还有因体赋形、据势变形的特点。首先,怀素会根据每个字本身的大小、字形的不同,赋予它最巧妙、和谐的造型,整章看来,会有明显大小、疏散、形状的变化,但仔细看来,每个字的安排又是十分的统一和谐。其次,每一个字都可以创作出无数种造型,但从整章看来,最和谐的造型只有一个,而怀素在《自叙帖》中做到了这一点,根据每个字在全篇中的不同位置,或者结合上下左右的关系来调整、确定字的形态,使得整行甚至整篇之间都有呼应。
(二)《自叙帖》的墨色节奏与体势
墨之五色,黑、浓、淡、干、湿,五者缺一不可,其实不仅在绘画艺术中讲究“墨分五彩”,浓淡干枯的笔画在书法艺术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姜夔《续书谱》说明了字体与墨法的关系:“凡作偕,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染,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太滞,燥则笔枯,不可不知也。”不难看出,运笔节奏的快慢与墨色变化存在很大的关系,运笔速度快,则在纸上留下的墨量则比较少,运笔慢则产生的墨量多。墨多则浓、润,墨少则枯、干。《自叙帖》的墨色没有极尽变化之能事,而是依赖于书写速度的节奏起伏,墨色自然生姿。
那么,墨色的不同又是如何影响体势的呢?有位奥地利学者通过颜色和空间划分感觉,他指出,感觉可分为颜色感觉和空间感觉,通过不同的颜色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空间,把这一原理应用到书法中来,墨色的不同也会造成视觉空间的差异。也就是说,浓墨会在视觉上给人以凸势,而淡墨则会呈现凹势,于是这种视觉层次感便表现出来了,使得整篇看来好似不在同一平面上,层峦叠嶂,变化万千,十分有趣,于是这也增加了势的表现力。
四、怀素《自叙帖》的笔势和体势美
我们通常欣赏到的作品风格并不是在它具体的形状上,而是透过它气势看到的笔势和体势,本文通过对怀素草书代表作《自叙帖》的笔势美和体势美的分析,笔势贵在强调时间性,是一种连贯性的艺术,体势则主要突出空间性,是一种块面性的艺术。它通过表面的形与深层的势构成形式的两面性,使线条成为一种跃动在纸面上的艺术形式,“笔势”和“体势”的研究,对笔者的草书创作有更大的启发。
参考文献:
[1]陈振濂.书法美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224-237.
[2]中国书法家协会主编.当代中国书法论文选(技法、创作、教育卷)[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0:137-143.
[3]田耕之主编.陈方既论书法(书法综论)[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67-69.
[4]王元军.唐代书法与文化[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5]李述善编写.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怀素《自叙帖》赏析[J].书画艺术,2010,(04):4-8.
[6]王飞.怀素草书与笔势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