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暄
(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重庆 401331)
中国多声部音乐瑰宝
——侗族大歌概论
徐 暄
(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重庆 401331)
侗族大歌,汉语是“古老的歌曲”的意思,是一种结构巨大,需要集体演唱的多声部民歌。侗族的人们个个都是唱歌能手,他们在田间劳作时总是放开喉咙唱出嘹亮动听的歌曲,歌唱他们的幸福生活。
嘎老;合唱;多声部
侗族大歌,侗语称“嘎老”,汉语是“大歌”的意思。拥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一种民族的多 声部、无伴奏、无指挥、原生态合唱的复调式歌曲。
(一)本土说
侗族的祖先们劳作后在山林中进行他们特有的娱乐活动,模仿鸟儿、虫儿的叫声,把自然的美融合到自己的歌声中,大歌就此产生。
(二)外来说
外面的人认为大歌一开始是单调的,是外来较复杂的音乐流传到侗族并影响了原有的大歌,从而形成了现在的大歌。
(三)改造说
外来会音乐的人把专业音乐知识运用到原有的大歌中,把大歌改编成多声部音乐。
(一)依据演唱场合、唱叙内容
1.鼓楼大歌
侗语为“嘎的楼”。在鼓楼里,男女声最开始演唱的曲子叫“噢谑顶”,正式对唱时演唱的曲子叫“干赛”。①
2.声音大歌
侗语为“嘎听”,多声的效果是由两方面组成的:一方面是它的旋律模仿自然界优美的声音,另一方面是和声对主旋律的帮衬。
3.叙事大歌
侗语称“嘎所”。有“嘎锦”和“嘎节卜”两种类型。
4.童声大歌
侗语为“嘎腊温”,音域比普通大歌窄,适合儿童演唱。
(二)依据风格、旋律和内容
1.嘎听
2.嘎嘛
3.嘎想
4.嘎吉
(三)依据性别和年龄
按性别分有“女生大歌”和“男生大歌”;按年龄分有“童声大歌”等。
侗族的乐师们还创作出混声大歌这种新品种。
在侗族,领唱者被称为“赛嘎”;上方声部被称为“所赛”;下方声部称为“所梅”。
(一)大歌的演唱特点
大歌多以支声复调和持续音来演唱,注重装饰主要乐句,变奏上繁杂而细腻。一般来说,侗歌班的大多数成员演唱的都是第二声部,第一声部是在第二声部的基础上产生的,由侗歌班“歌头”演唱。侗歌班在齐唱侗族大歌时,演唱的通常都是二声部。
(二)大歌的形态特征
大歌是首尾呼应式的结构。每首歌曲开头部分都有一个独立性的段落,在全曲结束的地方会有一个尾声。
1.调式与音阶
侗族音乐是多以羽调式为主的五声性七声音阶,偏音多数是一些过渡性的装饰音。侗族大歌在五声音阶“”上构成三个三音组。
2.旋律与和声
大歌的合唱和其他合唱的差异有以下三点。
第一,大歌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分别是高声部和低声部。高音侗语称为sohpangp,低音侗语称为meit gal。在正式演唱中,“歌头”只能有一个人,低音部由其他成员来唱,通常是齐唱或合唱。大歌的低声部多为二度、三度向下装饰的倚音和滑音,高声部是把低声部加以改造产生的。高低两个声部快慢的对比是十分明显的,高声部比较简单时,低声部就比较复杂,反之亦可;从而形成支声性质的二声部复调歌曲。
第二,齐唱、合唱会在旋律分层分叉时出现,两个声部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三,平行三度、四度、五度音程多运用在旋律声部。
3.节奏与节拍
大歌这种特有的音乐品种,对熟悉侗族内部各组成部分和独特文化的传承发展起到参考性质的作用;对研究侗族教育和婚姻的方式,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的历史等多方面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③更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侗族大歌的传承
在早期的侗族,是只有自身方言而没有文字的,是以独特的方式传承发展大歌的,有“歌班”、“歌师”、“民俗活动”等。大歌的传承方式就是通过歌师对歌班成员的口传心授完成的。
在侗族有了文字后,口耳相传的方式开始向书面文化转化。随着多媒体的广泛使用,侗族大歌可以以光碟的形式流传开来。
(二)侗族大歌的发展
1956年,郑律成在下乡考察音乐时,发现了大歌。回到北京后,开始宣传大歌,使得很多音乐家们都知道了这一特殊存在的音乐品种。
大歌用自身所带的实力推翻了许多外国音乐相关人士的定论,谱写了中国音乐史上有关多声部合唱的精彩篇章!④1985年,法国著名音乐家路易斯·当德莱尔在听了中国的大歌后,便邀请去巴黎国际艺术节演唱。
今天,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侗族大歌,了解大歌,这个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渐渐得到发展。学校也开始重视大歌,很多学校都设有“侗歌班”。
我国有些侗族聚集地,开始发展旅游业,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大歌,他们把大歌作为特色来表演。
在国际民歌艺术中也是最能体现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其地位至今仍然无法撼动。但是,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大歌原本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等,使大歌的继承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使它面临的危险是空前的。保护与继承大歌,对于侗族地区的文化和中国传统民间多声部音乐的保存也都是至关重要的。
大歌是我国优秀传统民歌中一位出类拔萃的成员,它所拥有的古老性与独特性深受人民喜爱。大歌的存在,不仅仅是本民族精神文化带来财富,而且为人类世界的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注释:
① 桑德诺瓦.中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舞蹈鉴赏[M].北京:中用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213-214.
② 邓光华.中国民族音乐及作品赏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72.
③ 吴显艳.侗族大歌的特性及演唱技法研究[A].无线音乐•教育前沿, 2015:3.
④ 吴唤梅.关于贵州侗族大歌发现历程[J].文化艺术研究,2007,41: 150.
[1] 邓光华.中国民族音乐及作品赏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桑德诺瓦.中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舞蹈鉴赏[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3] 姚艺君.中国传统音乐基础知识100问[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4] 杨莉.侗族大歌的起源、传承及现代发展——以黔东南州小黄村为例[J].教师论坛,2009,06.
[5] 张宁.侗族大歌浅谈[J].人民论坛,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