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慧霞 张会君 郝春艳 张文陆
浅谈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崔慧霞1张会君1郝春艳1张文陆2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护士承担更复杂的护理角色,而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满足这一要求,为此,我校积极申报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并于2014年获得招生资格。经过几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培养模式,本文主要从从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研究方向与培养流程、核心能力培养(包括临床护理能力、科研能力、护理管理能力、护理教育能力等)、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促进与兄弟院校的相互交流和借鉴,共同学习、进步,共同提高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水平。
护理教育;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类型和领域迅速扩大,迫切需要大批高层次高素质的护理人员去承担更多、更复杂的护理角色。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是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学位类型[1]。研究显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更强的临床护理能力和护理人文素养[2],因此,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满足社会对护理的高要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0年批准设置护理硕士专业学位[3]。2011年调整护理学为一级学科[4],意味着我国的护理专业研究领域将逐渐细化,为专业学位的发展在组织条件和学科架构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撑。
我校于1999年开设护理专业。多年来,在学科建设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护理硕士学术学位授权点,2007年开始招收学术学位的硕士研究生[5]。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培养策略,招生量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为了进一步满足医疗人才市场的需求,我校积极申报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于2014年获批招生资格,2015年开始招生,当年仅招收1名学生,2016年招收增至8名学生。经过努力,初步形成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报道如下,以供护理教育同仁交流参考。
与护理硕士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相比,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更注重“应用型、专科型”的培养,注重临床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高级临床护理实践理论,掌握护理管理、护理教学的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内的疑难护理问题;独立完成护理查房;在临床导师指导下,参与护理会诊或护理门诊;了解本专科护理前沿的动态及新技术新业务开展情况;能结合本专科领域内的护理难题,进行循证研究,并有所创新。在科研能力要求上,在学期间必须发表1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论文类型可以为综述或者病例分析报告,发表杂志必须是4类以上核心期刊。
为了突出“应用型、专科型”的特点,在专业学位护理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上我们也进行了细心研究,初步形成了合适的课程体系。总体上,学生在学期间必须修完至少28学分,这与学术学位至少38学分的要求已是大大降低,因为专业学位只有半年的脱产理论学习时间,剩下的2年半时间都在进行临床能力的培养。在开设的课程上也与临床实践密切相关。另外,还要在导师指导下学习与研究方向相关的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由此可见,从课程设置上,也是体现“应用型、专科型”的特点,更注重临床能力的培养。
相对于我校已经比较成熟的学术学位研究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临床研究,较为细化,目前初步形成了急危重症护理、肿瘤延续护理、围手术期护理、女性生殖健康护理、老年护理、临床用药护理、临床护理管理等几个方向。关于研究方向问题,尚需从宏观上要凝练研究领域,从微观上要继续细化。
在培养流程的设置上更注重“应用型、专科型”的特点,在为期3年的学习中只有第一学期是在学校完成理论课程的学习,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同时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与研究方向相关的专业书籍,为后续的临床实习和临床课题选题做准备。剩下2年半的时间去临床实习,其中至少半年时间在与研究方向一致的科室进行实习,主要掌握相关的临床护理技术,能够独立解决专科患者遇到的护理问题,对疑难问题有自己深入的思考和解决的方法,最终在2年半的临床实践中成长为一名相关领域的专科护士。在临床实践中,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会发现临床问题,研究、分析、解决问题,完成课题的选题、开题、实施、撰写研究报告、答辩等研究生必须环节,在临床实践与完成课题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临床科研能力。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需具备的核心能力虽然没有统一,但多种文献显示,其核心能力主要为临床护理能力、护理科研能力,护理管理能力、护理教育能力,以及人际沟通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等[6-7]。我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重点培养学生的临床护理能力和科研能力,其次注重护理管理能力和护理教育能力的培养,同时在临床实习期间也注重人际沟通能力、评判性思维等其他能力的培养。
3.1 临床护理能力
目前国内外一致认为,临床护理能力是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能力[6,8]。我校也把临床护理能力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点。首先从时间上规定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要在临床实践至少2年半时间,从时间上保证临床护理能力的培养。其次,在临床实践中,要求在一般科室独立完成护理查房,参与护理会诊或护理门诊,出科技能和理论考试均合格后才能轮转到下一科室,这样学生就能掌握一般科室的技能和相关的理论知识。最后,把与研究方向相关的科室作为重点科室进行临床实践,并了解本专科护理前沿的动态及新技术新业务开展情况,不仅掌握本专科一般的护理技术,还要对专科领域内的护理难题,进行循证研究,并有所创新,力争培养成本专科领域的护理专家。
3.2 科研能力的培养
研究显示,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希望学校降低对他们科研能力的培养标准,希望也要进行严格的培养[9]。因此,我校对科研能力的培养力度仅次于临床护理能力。要求学生至少完成1篇学术论文,也要经过论文综述、开题报告、课题实施、结果分析、论文呈现、毕业答辩等环节。为了弥补临床一线导师科研能力弱的缺点,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采取导师小组形式进行指导,导师组可由护理学院导师和医院临床导师共同组成,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实验设计、资料收集、分析及撰写报告等任务,以此来强化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3.3 护理管理能力的培养
对于护理管理能力的培养,一般的学生即非护理管理方向的研究生安排到护理部从事管理实践工作至少1个月,参与护理部实习生管理、新任护士的岗前培训工作、护理质量管理、护理部查房等工作,在实践中积累管理经验。而护理管理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则在导师的指导下更加细致的参与护理部的工作,以提高护理管理能力为重点培养任务。
3.4 护理教育能力的培养
为了提高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护理教育能力,一是要求学生参与实践科室的教学活动如集体备课、听课、小讲课等活动;二是要求在临床实践期间对临床见习或实习本科生进行带教,给本科生进行临床讲课和阶段总结等,在临床带教中提高教学能力;三是要求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要经常给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和出入院指导,在给患者的教育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授课能力。
3.5 其他能力的培养
除了上述四种主要能力的培养外,在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也注重其他能力的培养,如人际沟通能力、循证护理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临床决策能力的培养等。也主要是在实习期间在导师及护士长的指导下进行培养。
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从护理学术学位研究生导师中进行遴选,选择临床经验和科研能力均较强的教师作为导师,严把导师质量关;对于遴选的导师也要进行培训,派出到兄弟院校学习和参加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沙龙等活动,来提升导师的指导水平。另外,为了整合学院和医院的优势资源,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学院导师重点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临床导师重点指导学生的临床实践,最终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由于我校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才刚刚起步,还存在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还需完善、师资队伍还需加强,学生的临床能力如何规范化考核,如何进一步构建专科化培养的模式等等,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今后还要多与兄弟院校进行交流合作,共同学习进步,不断提高我们的培养水平。
[1]唐小璐,牟绍玉.“2+1+X”考核模式在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毕业考核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33(6):66-68.
[2]朱颀娜,王爱敏,李婷,等.不同生源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现状[J].护理研究,2017,31(3):289-293.
[3]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金融硕士等19种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Z].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23/201007/92739.html.
[4]魏晓琼,郑显兰.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3):233-235.
[5]崔慧霞,崔玉江,孙晓晶,等.护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49-50.
[6]王帅,李安玲,马运苗,等.国内外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16,30(2):647-649.
[7]黎张双子,江智霞,罗祎,等.国内外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11):984-987.
[8]王红红,张童,肖雪玲,等.护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6,31(23):56-58.
[9]韩柳,王晋芳,赵俊强,等.中医院校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对其就读学位培养模式看法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报,2016,23(14):16-20.
An Exploration About the Training Model of 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
CUI Huixia1ZHANG Huijun1HAO Chunyan1ZHANG Wenlu21 School of Nursing, J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Jinzhou Liaoning 121001, China, 2 Tumor Radiotherapy Sectio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Jinzhou Liaoning 121001,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enhancement of health awareness, as well a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edical technology,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cultivate high-level and high-quality nurses to take the complex nursing roles, while nursing students with 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 can meet this requirement.Therefore, our university actively applied for the authorization of the 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 and got the enrollment quali fi cation in 2014.After several years of development, our university has formed a complete set of training model.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curriculum, research directions and training process, the core competence (including clinical nursing ability, nursing research ability, nursing management ability, nursing education ability, and so on), and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to promote the communication with oth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ies of the 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
nurse education; 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 training model
R192
A
1674-9308(2017)09-0052-03
10.3969/j.issn.1674-9308.2017.09.026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以‘应用型、专科型’为目标的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JG14DB233)”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评价协会立项课题“2PM教学模式在内科护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与研究(PJHYYB1513)”的研究成果
1 锦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2 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放疗科,辽宁 锦州 121001
张文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