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红霞
刍议主题班会轮值制的有效实施
季红霞
学生主题班会轮值制既是一种创新,一种导向,更是一种引领。主要阐述了这一举措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对于提高育人实效,促进汇编主题班会序列,实现学生自我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轮值制的适时推出、创新举措、恰当评定,对于学生个人发展、班级团队建设以及学校积极德育模式的构建,所发挥的积极意义值得借鉴与推广。
高职学生;主题班会;轮值制;有效性
主题班会是学校进行德育渗透的主阵地之一,是班主任有效落实班级管理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激活、构建、升华和彰显班级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引领学生成长,陶冶学生情操,在育人过程承载着重要的责任,因此,无论是对于学校、班主任,还是学生本人而言,认真组织和精心策划每一节主题班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通过全面启动与实施“学生主题班会轮值制”(以下简称“轮值制”),以学生自主管理为引领、以能力提升为目标、以学生发展为导向、以激励评价为手段,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取得很好的效果,从而更为有效地发挥了主题班会的育人功能。
“学生主题班会轮值制”是德育育人的创新举措,旨在引导高职学生通过自主策划和召开主题班会,在进行自我教育的同时,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其具体做法如下:班主任在学期结束前与学生共同商讨下学期主题班会序列,结合年级与专业特点,并在班会序列中融入学校既定的阶段性传统主题活动,如每年3月的生命教育月活动、四月的读书活动月等,再由各小组(通常以宿舍为单位)通过竞聘确定各组召开的主题与时间,报班委会协调安排,送班主任备案。在此基础上,各小组成员提前分工,利用假期充分准备、认真策划,学期末班委会就各组的实施效果、过程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并就小组成员的具体表现以德育学分的形式纳入德育档案中。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搭建一个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我提升、互相学习和取长补短的平台,达到师生和谐、学生幸福、共同成长的目的。
主题是统领整个班会活动的灵魂,它影响着活动内容的确定和形式的选择,因而,班会主题的选择尤为重要。班会主题的选择,必须要有明确的思想性和教育性,这也是主题班会设计和实施的原则之一。换言之,就是要具备明确的活动意义与价值,即每一个班会应具有一个“最具现实的意义”和一个“可能长远的价值”。其中,“最具现实的意义”则是聚焦学生社会性发展中的问题,即针对当前班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思想状态,以及对当前社会热点与焦点问题所持有的态度或立场等;而“可能长远的价值”就是引导学生从关注自我到关注他人,从关注当前到关注未来,即拓开视野、放眼社会、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总之,一个好的主题,既要实现对“现实意义”的延伸,又能回到现实,把“现实的意义”与“长远的价值”二者很好地进行融合渗透,即实现从起点到高点,再从高点回到起点,最终成为二者的“结合点”。由此可见,班会主题能否准确把握,其意义非同一般。
正因如此,以往班会主题的确定通常由班主任完全包办或半包办,但这些在不完全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前提下所设定的主题,其弊端有两点:(1)教师所选主题与学生当前的关注点不一致,很难产生互动与共鸣;(2)教师选择该主题的初衷学生并不一定完全领会,班会难以生成课前预设目标。而实行“轮值制”则能很好地避免上述弊端,它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通过润物无声的形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另外,实行“轮值制”一改原有主题班会“零敲碎打”的随性局面,通过提前思考、统筹规划,根据学生年级阶段与专业设置的特点,围绕班级发展规划,融入主题文化(如传统文化、励志文化、爱心文化等)、重要工作(如其中考试分析会)、班级活动(如集体生日),引导学生参与探讨班会主题序列,使主题更系统、更全面、更具时代性和针对性,更富教育意义。
“轮值制”的推行成功颠覆了传统主题班会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的简单说教格局,它让班会课不仅在内容上贴近高职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而且使形式的多样性与创新性、活动的教育性与互动性得到空前的发展。
传统主题班会总是班主任在讲台前侃侃而谈,或引经据典,或以权威压服,并且,灌输的知识(道理)或老生常谈,或格调老套,不能激发学生良好的兴趣,最终变成无效说教。而“轮值制”突破以教师、课堂和说教为主的传统班会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它集教育、讨论、辩论、演讲、交流、展示、表演、表扬和批评为一体,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充分展示与发挥了学生在活动中的潜在智能;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道德品质的内化、能力素养的提升、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很好地实现了班会的育人目标。
“轮值制”完全打破了班主任“唱主角”的固有形式,它让学生从教育对象、演员、“牵线木偶”,成为班会活动的主体。学生整合多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他们让家长、任课教师、优秀学长、优秀毕业生代表或行业领军人物等走进班会,而学生自己则更是这个班会的“主角”,他们“因需施教”、“对症下药”,同伴教育让班会变得更接地气、更有说服力、更具实效,且在教育他人的同时,也很好地实现自我教育。至此,班会形式由原来师生间的“两级模式”向师生、生生之间的“三级模式”,乃至向“多元模式”转化。[1]
传统的主题班会在实施过程中,或班主任全程说教,或安排几名固定的“演员”学生象征性地参与配合,而大多数学生只能被动地扮演“听众”的角色,充当“配角”——陪听、陪营造气氛,这种舍本逐末忽略育人本质的班会,难以产生预期的效应,且大大减低了普通学生的参与热情,甚至还会产生其他不利于学生成长的负面影响。
“轮值制”不仅是各组轮流召开主题班会,小组内部成员的工作分工也轮流交替。一方面,它充分体现“人尽其才、各尽其能”的用人原则;另一方面,又打破这一固化模式,引导学生努力朝着全面发展的目标与方向不断学习。班级学生人人都有参与锻炼、提高展示的机会,它让“配角”成为班会的“主角”,让全班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性都得到成分的彰显。以班会主持人为例,通常每个小组在第一轮组织班会时,则会充分遵循“人尽其才”的用人原则,而在第二轮班会时则会打破原有分工格局,主动完成组内成员的岗位调整,即原“主持人”则有可能承担“影视后期制作”工作,亦或其他工作任务,与此同时,他(她)还要承担“新主持人”的业务培训工作。每次班会岗位分工不得雷同,直至所有成员轮流体验完所有新岗位,方可进入下一轮循环。这一举措必然打破“因循守旧”的固有思维,通过自学与互学等形式,不仅融洽了同学关系,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自我提高的新平台,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轮值制”从班会前期的组织策划、细节安排(如请柬与视频的制作等),到班会的实施召开,再到后期的宣传报道等一系列的工作均由学生自主完成,很好地锻炼和提升了学生的活动策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与素养,从而真正实现“人人锻炼,人人提高,人人出彩”的育人目标。
同时,为确保学生参与热情,保证活动质量,经班委会讨论决定——本着“自主活动、集体评价”的原则,学期结束前各小组长就组内成员的活动表现及活动效果予以评价,并报班委会,送班主任审核、公示,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德育学分,作为今后学生发展、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之一。另外,班主任与班委会成员就一学期来各组所召开班会的质量进行综合评定,从关注学生能力和团队发展的角度设置相应奖项,如全能奖、突出贡献奖、最快进步奖、最具合作精神奖等,表彰先进个人和团队。此举旨在通过多元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活动积极性,为“轮值制”的特色有序运行提供保障。
“轮值制”的推行不仅是学生自主管理的新举措,也为未来班级发展走向探索出新途径。它让班级发展努力朝着新方向积极转变,即教育价值上从分数取向到人本取向,师生关系上从对抗性关系走向对话性关系,学生主体从教育对象到自治群体,教育主体从班主任走向教育群体。尤其是师生关系的转变,让班级氛围更和谐、师生关系更和睦。一方面,它变传统教师说教为学生自我教育、同伴教育,巧妙地化解了一直以来横亘在师生关系中“管”与“被管”的矛盾,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班会召开前后的各项筹备工作,更真切地感受教师的付出与不易,从而能更好地理解、支持和配合教师的工作;另一方面,让学生站在台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班主任隐身幕后并非是放任不管,而是作为主导贯穿始终,虽隐身幕后,但从主题的设定到流程的设计、任务的落实、细节的推敲等全过程,班主任都以参与者的平等身份融入其中。这既给学生搭建了自我展示的平台,也为教师打开了一扇了解学生的窗口,如学生灵活的思维、创新的举措、多彩的才艺等。“轮值制”为师生间互相学习、共促成长,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平台。
“学生主题班会轮值制”已成为构建学生体验式积极德育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育人载体之一。它的及时、顺利开展,有效解决了班主任在主题班会管理过程中的各种实际困惑,不仅为探索“积极德育模式”,构建和谐校园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全面提升德育工作者和德育工作对象的“幸福感”,让德育工作“更具内涵特色”和“产生持续影响”提供了有力保证。
[1] 周川.简明高等教育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9.
季红霞,女,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高级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学生管理。
G717
A
1674-7747(2017)32-0049-02
[责任编辑 李漪]